四城車站 (2012/09/16) |
構造:平面車站
站體:1963年鋼筋混凝土建築
月台:2(島式x2)站體:1963年鋼筋混凝土建築
註解:小型聚落交通運輸站
每日平均上下客人數:
2011年~249,第163名
2012年~258,第166名
2013年~299,第162名
2014年~297,第166名
2015年~275,第170名2016年~262,第174名
2017年~279 (+6.33%),第172名 (↑2)
四城車站站牌 |
宜蘭市北邊為礁溪鄉,四城車站就位於礁溪鄉最南區域。四城車站在以前日治時代叫四結車站,是1960年代才改名的,據說是因為名稱不吉利,但我覺得更可能是因為怕與溪南的四結搞混。不過這兩個地名其實都存在,並不是亂改。最早吳沙率眾進入蘭陽平原,從頭圍一路往南,開墾出二圍、三圍;吳沙死後後人又繼續推進至四圍、五圍,直到今天宜蘭市地區,而四圍大抵上就位於本站附近。這些「圍」,其實就是用木竹、石材搭建成的防禦工事,跟「城」的意思相似,因此一般人也會用城稱呼之,所以四圍就是四城。至於結則是後來墾戸互相結合成的地方組織,整個宜蘭只要是適宜耕種的地方都有結,礁溪鄉至今還保留有一結、二結、四結、六結、七結、十六結、三十九結等地名,四結就在四城地區,因此這兩個地名都存在至今。
四城車站客運規模與二結差不多,但完全沒有貨運功能,站務人員是固定時間上下班而不是24小時駐守,僅負責售票業務和維護車站環境。四城車站站房小小的,土黃色磁磚頗有舊式建築風情,但也被蓋上了紅色鐵皮屋頂(礁溪、四城、二結等站都是如此,但我不覺得很難看)。雖然站房小、進出站人數普通,但四城車站卻擁有兩個完整島式月台,中間夾宜蘭線主軌,因為站房在西側,所以第一月台為北上列車停靠、第二月台為南下列車停靠,與站房之間靠天橋連結。
南下EMU500型電聯車停靠四城車站第二月台 |
北上EMU500型電聯車駛進四城車站,準備停靠第一月台。 |
四城車站兩月台與站房由天橋連結,而且這座天橋南北向都有樓梯可上下,對此站而言算是規模不小。 |
從四城車站第一月台南端看到的整個站場,站房在左,右邊為第二月台。 |
四城車站兩個月台有一模一樣的遮棚 |
遮棚上「四城車站」字樣已褪色,而且它是從右邊橫寫,顯然是較早期的作品。 |
四城車站北端 |
四城車站南端 |
四城車站天橋上往北眺望,四線路軌的配置非常清楚,遠方是礁溪溫泉鄉的建築物。 |
四城車站天橋上往南眺望,遠處是宜蘭市區。 |
四城車站東側的大片農田,不愧是早期漢人入墾的重要區域。 |
四城車站天橋上所見到的站房屋頂及站前通路,可看出屋頂鐵皮並不是紅色的,只不過邊邊漆成紅色。 |
四城車站出站方向的閘門 |
四城車站剪票口,因為是簡易站,進出旅客也不多,通常不會有人看守。 |
四城車站售票處,有一台自動售票機。右邊有行李房窗口的痕跡,這在傳統車站內是標準配置。 |
四城車站候車座椅,木條椅漆成藍色的,頗為鮮明。 |
從四城車站南邊的中興路╱武暖路平交道遠望車站站場 |
平交道上往南邊拍攝,東正線(左邊)上可以看到一點小小的黑影,那是剛通過的區間電聯車。 |
四城車站離台9線很近,出站後往前走一小段便是。這裡的行政區域既不是四結村也不是四城村,而是吳沙村,說明了吳沙入墾與此地的淵源。對漢人而言,吳沙是開疆闢土、為大家奠定農業生活基礎的拓殖英雄;但對當地原住民噶瑪蘭族而言,卻是侵犯家園、佔領田地、帶來瘟疫、最後逼得他們遠走他鄉的罪魁禍首。吳沙故居就在四城車站附近,至今後代子孫仍居住在週邊,這座三合院大厝也被定位為「吳沙紀念館」供人參觀。
此外,四城車站東南側福德廟旁有一座「武暖石板橋」,為一百多年歷史的石橋,其實長度大約只有5公尺,不過因為年代久遠、類似橋樑早已不多見,所以成為當地一處歷史景點。但根據我現場觀察,橋上石板裁切極為平整,大小也一致,不像百多年前工藝成品,因此我強烈懷疑它在近幾年重修時,已經不是原有的材料。
四城車站正面的站前路,通往省道台9線。 |
四城車站附近的台9線(礁溪路一段),方向往北,已經可以看到礁溪溫泉區的房地產廣告了。 |
四城車站附近的台9線(礁溪路一段),方向往南。要去武暖石板橋就是這個方向再左轉。 |
四城車站附近的福德廟 |
武暖石板橋,小小一座而已。來這裡要抱持著看古蹟的心,不要期望太高。 |
四城車站附近農田裡有許多小白鷺 |
其實武暖石板橋旁邊的解說牌就有寫了,他們重修時石料已經換過,所以自然不是當年的原件了。
回覆刪除哈哈,沒仔細看,抱歉。
刪除因應安全理由重修換石料也是無可厚非
刪除因應一例一休,本站派駐站員時間為周一~周五9~17點
回覆刪除除了石板橋,其他觀光景點似乎要返宜蘭市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