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古車站 (2012/09/17) |
構造:無人化平面月台站
站體:無
月台:1(岸式x1)站體:無
註解:微型聚落簡易交通聯絡站《秘》5
每日平均上下客人數:
2011年~22,第211名
2012年~21,第214名
2013年~19,第214名
2014年~21,第215名
2015年~34,第213名2016年~34,第214名
2017年~45 (+32.12%),第207名 (↑7)
望古車站的站牌有一面沒辦法好好拍攝 |
十分以西的平溪線全是在基隆河北岸,所以搭乘這一段要看河谷風景的話,記得坐在往菁桐方向的左邊。望古車站原名「慶和」,在我小時候背車站時就是這個名字,是因為附近慶和煤礦的運輸和員工交通才設立的;但後來慶和煤礦停產,台鐵因為車站位於望古村,遂於1989年改名為望古車站。
望古車站從以前就只是一個招呼站,從來沒有站房或售票處出現過,現在也是一樣,僅存月台和一個小小的遮棚。這裡本來就不是大型聚落,煤礦停產更使大部分居民遷移他處,現在只剩下車站旁邊有幾戶人家,其餘方圓幾百公尺内放眼所及都沒有人煙。這也使得望古站一度是南迴、台東線以外最冷清的一站,當時每天僅有大約20人上下車。但近年來因為旅遊資訊發達,附近望古瀑布聲名大噪,加上平溪線人潮洶湧,連帶也使這站變得熱鬧,除了上下車人數激增一倍以上,假日期間甚至還會塞車。
往三貂嶺方向的DR1000型柴客停靠望古車站,注意月台上是一位女列車長。 |
往菁桐方向的DR1000型柴客正在進站 |
列車駛離望古車站,這個方向下一站是十分。 |
望古車站全景,左邊是拱形的慶和橋,前方遠處為舊吊橋的橋柱。 |
望古車站東端是一處彎道 |
望古車站西端是月台的出入處,為無障礙坡道。旁邊有幾間民宅。最前方的建築蠻特別的,門前有座椅、公共電話,但它並不是站房,好像是一間餐廳,不過看起來沒有營業的跡象。 |
望古車站西端的慶和舊橋橋柱,其高度頗有氣勢,如果橋還在一定很壯觀。 |
從望古車站月台走出來,馬上就會看到跨越基隆河的「慶和橋」,橋頭右側有兩、三戶民宅在鐵道與河谷之間,我有看到郵差來送信,所以應該還有人住;左側則是一處貌似休閒農園的區域,但不知還有沒有在營業。走過橋之後,會遇到一條較大的馬路,這便是縣道106,從瑞芳到十分再接往平溪、菁桐,以至於石碇、深坑,都是這一條路;有趣的是,從十分到菁桐與平溪線平行的這一段,鐵路都在河谷北側,但公路都在南側,形成兩邊對望的景緻。在路口的地方有公車站牌,站名仍舊叫做「慶和」,並未跟著火車站改名。以前這裡有一條吊橋,根據橋柱遺址的招牌,它也叫慶和橋,所以應該稱之為「慶和舊橋」,北岸橋柱大約在鐵路上方約三、四層樓高的位置,南岸橋柱則在公路上方的高處,可說是又高又長,如果還在的話一定很壯觀。
慶和舊橋南岸橋柱位於一條步道上,因為聽說附近有望古瀑布,所以我沿著步道走了蠻長一段路,甚至都聽到水聲了,但就是沒看到瀑布本尊,非常可惜。
望古車站旁的民宅,應該還有人居住。 |
望古車站旁的慶和橋,橋下便是基隆河,這是往下游的方向。 |
慶和橋上,往基隆河上游方向眺望,這一段河道算是比較寬的。右邊的橋柱可以讓人想像一下原來吊橋的樣子。 |
縣道106,往平溪、菁桐方向。這裡竟然有好幾種公車站牌,不過站名都叫慶和,不是望古。 |
縣道106往十分方向,左邊的岔路經慶和橋跨越基隆河,通往望古車站。 |
慶和舊橋另一端的橋柱,左右兩側的字樣:慶和煤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蘇耿炎建造;中華民國五十六年十月竣功(應該是「竣工」)。 |
望古車站對岸的小路,水泥鋪面頗為特別,我循著這條路試圖前往望古瀑布。 |
不知道這條小溪是不是叫望古坑溪 |
我覺得瀑布就在下方不遠處,甚至都聽到水聲了,可是我找不到路過去,而且時間也不夠了,只好放棄。 |
望古車站週邊全景照,可以點放大來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