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馬路陸橋上所攝,大肚溪南號誌站全景 (2017/07/27)。 |
屬性:號誌站,無客貨運服務
設站時間:1963年
設施:繼電室等電氣設備、雙線分歧成四線路軌,無月台
台鐵的號誌站隨著雙線化、電氣化、號誌自動化之後,開始逐漸減少。2017年9月台東線著名的舞鶴號誌站因雙線化「新自強隧道」通車而裁撤,還存在且有較正式名稱的,只剩下海線的談文南、縱貫線與山╱海線分歧點的大肚溪南,以及南迴線上的中央、古莊(或許可再加上名為車站但實際上是號誌站的枋野)。原本我對這些沒有客貨運功能、沒有站房月台等設施的車站不感興趣,但今年7月有個很好的機會到彰化,時間又允許,於是就認好位置,騎著Ubike過去看看傳說中的大肚溪南號誌站。
大肚溪南號誌站位於彰化市,確切的地點在金馬跨線陸橋的北側,其功能是縱貫線與山線、海線南端的分歧處(北端是在竹南站);也就是說,北上列車在此就必須確定要循山線還是海線行駛,然後各有雙線路軌平行通過大肚溪橋,到北岸的大肚區南榮路立體交叉附近才正式分道揚鑣。號誌站往北的話是雙線切換為四線的設計,先由縱貫線東正線橫渡至西正線,然後西正線分歧出往海線的路軌,隨即再分歧成雙線;原來的縱貫線兩條正線延伸則成為山線的路軌。這用文字說明好像很複雜,但看看實景照片就明白了。WIKI上說從大肚溪南號誌站到彰化車站大約4公里的軌道有打算要直接三線或四線化,也就是海線路軌直接拉到彰化車站,如果成真的話,此號誌站會失去作用而可能消失。
我是從彰化車站前面開始騎Ubike,順順的沿中正路切往中山路(台1線省道),再一直往北騎到很大的金馬路口,左轉來到陸橋。先試著走橋下的通路,到鐵路旁有會圍牆阻隔,稍微站高一點就能看到前面提到的縱貫線路軌及橫渡線。沿鐵軌往北望去即為號誌站,但角度太小不能一覽全貌,這跟我預期的一樣,最好的欣賞角度其實應該是在金馬路陸橋上。
金馬路陸橋下,這裡是縱貫線的東向西橫渡線,可算是大肚溪南號誌站的起點。 |
金馬路陸橋下眺望大肚溪南號誌站,遠處隱約可見到開始分歧出海線路軌。 |
大肚溪南號誌站的電氣設施,右邊那一間標示為繼電室。 |
金馬路其實就是避開彰化市區的外環道,編號為台1丙線,跨線陸橋上汽機車的車流量都不小,但快慢車道並未分隔,更麻煩的是沒有人行道。騎著自行車上橋,必須忍受身旁不斷呼嘯而過的機車;到了橋上的觀察地點,也沒有地方可以閃避,只能靠在欄杆旁,隨著大型車輛通過時的震動,在其他駕駛的狐疑眼神之下,趕緊拍一些照片。當天的天氣和陽光角度都還不錯,大肚溪南號誌站的站場結構盡收眼底,只可惜我不敢在橋上停留太久(遇到猛鑽不看路的騎士隨時可能被撞),沒能等到列車通過,算是小小的遺憾。
金馬路陸橋跨越縱貫線鐵路,這是東端起點處。 |
上橋經過一段路之後,就已經可以望見大肚溪南號誌站。 |
大肚溪南號誌站的軌道,最遠處是台中境內的大肚台地。 |
再往前一些,大肚溪南號誌站的軌道分佈和建築物都能清楚看見了。 |
大肚溪南號誌站特寫 |
位於路軌正上方,這裡可以清楚辨別大肚溪南號誌站是由縱貫線西正線分歧出海線路軌,然後再分歧為雙線。而縱貫線就繼續延伸成山線的雙線路軌。 |
大肚溪南號誌站另一角度,拍完這張照片我就收工離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