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0日 星期四

台東車站

台東車站 (2018/07/31) 改建完成後的正面樣貌。嚴格來說車站主體並沒有變化,只是前方多了巨大的遮棚來容納商家,並換掉屋頂的站名標示及加裝電子鐘。
台東車站 (2017/07/11) 前方出現很多複雜的結構,不過暫時還看不出未來樣貌。站名燈箱其實四個都在,只是陽光太強,蓋掉了「站」。
台東車站 (2016/08/22) 正面開始蓋起圍籬,並且有一輛怪手進駐,表示要開始改建了。注意上方的站名燈箱,最左邊的台鐵標誌和最右邊的英文站名都消失了,剩下「台東車站」四字,其中「站」可能是被颱風吹歪了。此外,正中央由扶輪社贈的電子鐘也被撤掉。
台東車站 (2012/09/12) 的建築規模非常巨大
位置台東縣台東市
構造:平面車站
站體
1988年鋼筋混凝土建築
月台:3(島式x3)
註解:巨型城市交通樞紐站

每日平均上下客人數
2011年~7,527,第38名
2012年~8,046,第38名
2013年~8,531,第39名
2014年~9,952,第35名
2015年~10,596,第3
2016年~10,564,第33名
2017年~10,755 (+1.81%),第33名 ()

(2017) 台東車站換了新的站牌,但又鬧了大笑話,只好趕緊用膠帶貼上。鄰站山里 (Shanli) 的英文拼音,居然寫成富源 (Fuyuan),不知承辦人員是不是拿光復做壞的那塊站牌改一改交差,卻忘了改掉富源的英文站名?
(2012) 台東車站站牌十分特別,不論中、英文都標出了「車站」,這在全台鐵車站中是唯一一個。推測可能是跟當初台東站、台東新站並存有關,延續了當時「台東新站」的寫法。
台東車站是南迴線與台東線的轉接點,也是東部幹線鐵路最重要的兩個巨型車站之一。不過在介紹台東車站之前,得先了解一下它的演進。

台東車站原本位於台東市區中心,鯉魚山東邊,它是762mm窄軌時代東線鐵路的南端終點站,東拓後跟著改為台鐵其他路線的1067mm軌距。這時南迴鐵路開始興建,路線並不是從台東車站銜接,而是從市區西北方的卑南車站開始。1992年南迴線全通後,卑南站直接改名「台東新站」,但原來的台東車站仍在運作,所以這段期間有兩個台東車站,一新一舊。台東新站經馬蘭到台東車站這段區間雖然是盲腸線,但台東畢竟是大站,仍有很多北上列車始發,只是若要搭乘南迴線列車,就必須到台東新站轉車。後來,地方人士(到底是什麼樣的地方人士?)認為台東車站深入市區,製造噪音及空氣污染問題且影響交通,會使得市區發展受限,所以決議請台鐵廢止這一段鐵路,意思是叫大家如果要搭火車就直接到台東新站。2001年路線廢止,同時舊台東車站廢站,不久後台東新站便改名台東車站,正式取代舊站。然而,台東市區並沒有因為鐵路停駛而獲得發展空間,反而因為交通更不便捷而造成商業機能停滯,甚至開始沒落。這真是典型的失敗政策,而且一旦落實就幾乎沒有補救空間。

現在的台東車站站房建築十分巨大,各種設施齊全,有旅遊諮詢服務中心、便利商店、便當店、咖啡站,甚至還有賣樂透的booth。租車公司、旅行社在旁邊的隔間也設有據點。台東車站每天約萬人進出,在全台鐵車站只排名33名,但長程旅客佔大多數,所以業績很好,據說營收可以擠進前10名。同時,因為台東站列車密度遠遠不如西線各大站,等一個多小時才有下一班列車司空見慣,長途旅客往往又會提早到達車站候車,所以車站大廳經常都是擠滿人潮,十分熱鬧。不過幸好台東站房夠大,待在裡面感覺還OK;不像花蓮站總是人滿為患,候車品質極差。

台東車站原本就規劃為南迴線、台東線的調度場所,所以站場極為遼闊,側線又多又長,旁邊還有維修工場、車庫、洗車台等等,絕對就是巨型站的規模。此站有三個島式月台,但沒有固定使用規則,南下南迴線或北上台東線列車混雜到開,乘車時要注意看清楚停靠月台,這點與花蓮站類似。值得一提的是台東站站場路基較高,所以經剪票口進站後,會直接走進地下道(不用下樓),然後往上爬才會到月台。所以若是從月台上看站房,因為只能看到上半部,你會覺得這棟建築規模還好,算不上特別巨大;但出站後從外面看,你就會覺得這車站真是有夠大,不考慮共構、以獨棟建築來看大概只有台北車站能與其相比。

2018/07/31及之前多次造訪
2018/08/30添筆
2012年之後,差不多每年都會造訪台東車站或在這裡轉車,也看著它一點一點的變化。大約是在2015年中,站房開始施工。首先是站房內部,有一段時間是將售票窗口這一邊隔起來進行改造,空間頓時變小約三分之一,正好那時候是台東旅遊急速發展的高峰,感覺車站特別擁擠,滿滿都是人。原先7和特產店的也移除,7改到原剪票口往月台通道靠近北端盡頭的位置,不知是不是這個原因才又將剪票口移往地下道入口附近,這樣旅客不用進站就能消費。而2016年中車站外也開始動工,正面接送車道直接移往較遠處重新蓋,然後原來的馬路圍起圍籬。歷經將近兩年的工程,總算在2018年中完成。

其實台東車站主體建築外觀並無改變,只有上方的站名標示換了新的,不再是傳統燈箱,另外旁邊也安裝了電子鐘,只是遠比原來的小。不過因為正面搭建了相當巨大的遮棚,其視覺感受變得很不同。說到這種遮棚的樣子,不知為何我總會聯想起日本金澤車站前面那一座,而將來花蓮車站正面也有,但造型不一樣。遮棚下方的空間是給商家進駐,目前都是一些比較小的攤販,將來會不會有較具規模的企業則未知。進入站房內部之後,右邊售票窗口區域回到原來位置,窗口數量跟以前一樣,自動售票機也都在,還增加了對號列車的自動售票機;更新後售票窗口上方安裝了新式的LED列車時刻顯示,排隊動線也改為公平的單一入口等候。而服務台仍在同樣的角落。

7自從移往剪票口外之後就固定下來,從站房內也打通了隔間變成可以進出,不過它面對進站通道還是開放的,為避免逃票所以暫時用圍籬擋住,將來應該會加裝隔間。剪票口又回到原來位置,自動驗票閘門則是之前就已經出現,而上方四個舊型的列車時刻顯示裝置並未更動。目光移往候車區域,座椅當然都換新了;後方原本店舖的位置則處於閒置狀態,按理來說這裡很適合讓租車業者進駐,不知將來是不是這樣規劃。另外還有一整排置物櫃,不過截至造訪當時仍未啟用。

來到車站外面,車輛停靠接送的位置跟花蓮一樣,拉到稍遠的地方,原先的大草坪因此而略為縮小,不過距離前方建築物還是很遠。放眼望去,除了右前方租車公司數量增加之外,房子累積的速度還是跟蝸牛一樣慢,幾年來都感覺不出有什麼改變。沒錯,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台東車站。

台東車站正面增添種植了很多椰子樹,等它們長成之後應該會有另一番風貌。
台東車站新建巨大雙層波浪狀遮棚特寫
遮棚下開始有一些小型攤商進駐,不過目前還不多,也未形成熱鬧景象。
從站房側看出去的景象,遮棚是分離的兩層,高度、傾斜面與位置皆不同,
台東車站更新後的售票大廳
現在有五台自動售票機,其中兩台是對號列車自動售票機。不過我發現很多人對於操作還是相當陌生。
剪票口又移回原來位置,並有自動驗票閘門及電子票證裝置。上方時刻顯示還是舊型的,沒有一併更新。剪票口外通往7的通路仍在,所以暫時用圍籬及封條擋住。
台東車站候車大廳,新座椅擺放的方向改變了。
候車大廳之後的走道,右為招商空間,左為尚未啟用的置物櫃(大概還在等驗收吧)。
台東車站出口位置不變,但設備都更新了。
台東車站站房外牆的通道,以前這裡就已經緊鄰馬路。
拉到離站房較遠處的接送停靠區域
感覺上中央分隔島上的遮棚應該是要給公車站的,不過並沒有客運在此設站。鼎東客運「台東火車站」站牌在前方較遠處,也就是面對車站左手邊。
台東車站前方草坪上,象徵蘭嶼達悟族銀頭盔的建築,相當可愛。
站前的大草坪縮小了一些,不過除了右前方的租車公司群聚處,一樣還是看不到什麼建築物。
亂入一張以前隨手拍的月台列車畫面。2015年大改點之後,太魯閣號駛入台東車站。別嫌它舊,其實它的排點幾乎都比普悠瑪快。
(以下為2012年台東車站景象)
台東車站第二、第三月台間,DR3100型(左)和DR2900型(右)柴聯自強號相鄰停靠。
台東車站第一、第二月台間,光華號車廂普通車與藍皮車廂普通車相鄰停靠。現在這是只有在台東車站才能看到的景象,而且恐怕也維持不久了(台東線電氣化之後,光華號必定會引退)。
台東車站三個月台各有不同列車停靠:第一月台是往枋寮藍皮普通車、第二月台是往玉里光華號普通車、第三月台是往豐原莒光號。
台東車站的三個島式月台,自左而右順序編號。第二月台(所站立處)設有行控室。
另一個方向的台東車站三個月台,站房在右,所以自右至左順序是第一、第二、第三月台。
台東車站第一月台
台東車站第二月台。東部幹線花蓮、台東兩站都設有電梯上下月台。
台東車站第三月台,遠處有不少貨車廂停放,眼尖一點還可以看見上了鐵皮的軍用車輛。
台東車站站場廣闊,西北側有各式車廂停放。
台東車站北端,東北側有車庫、工場。眾多路軌最後匯集一起,向左彎開始往卑南溪谷前進。這裡也就是台東線鐵路的南端起點。
台東車站南端,一列莒光號正駛離。這裡也就是南迴線的東端起點。
月台上所看到的台東車站站房,並不覺得特別大。
台東車站地下道
台東車站進站往月台或離開月台出站時都要經過這一段通道,左邊是往月台地下道,右邊是站房,也就是說站房與地下道同高,比月台低。
台東車站出站方向,搭火車到這裡的人應該都記得這一段。
台東車站出口
台東車站剪票口,看看上面的電子鐘和LED列車資訊看板,最近一班列車也要38分鐘以後,期間都沒有列車。但候車大廳裡人還是很多。
台東車站售票處,人工窗口和自動售票機都不少。
傳說中的台東車站自動售票機,據說以前可以買到往枋野的車票。現在看起來該站的按鈕仍在(枋山右邊那一格),有興趣者可以試著按按看。
台東車站候車大廳和後方的各式賣店
台東車站旅客諮詢服務中心
台東車站裡面有賣樂透的攤位
台東車站巨大的門面
台東當時正在舉辦南島文化藝術節,車站門口還擺了一些原住民圖騰。
台東車站以前是卑南車站的證明:車站裡水溝蓋鑄的是原來的站名。
十幾年前還是台東新站的年代,在這裡轉車時就覺得這車站不曉得在大什麼,空空蕩蕩,而且站外簡直就像是沙漠一樣,除了馬路以外什麼都沒有。後來台東舊站廢除,台東新站取而代之,成為台東市的樞紐車站,週邊才漸漸開始有一些零星建築,客運也有設站,但始終沒有發展出商業機能,到現在都還是一樣。

到台東車站就不能錯過卑南遺址發展成的文化公園。出站後立刻右轉,碰到文昌路再右轉穿越地下道,首先會看到後站方向的月形石柱,接著直行走上台階,就會來到覆蓋著屋頂的遺址區。參觀完遺址區繼續前行,右邊就是廣大的園區,裡面遊客中心旁有展館,還有不少模擬史前文化建築,爬到制高點還可遠眺整個台東市區,風景相當不錯。

台東車站出站左側,因為旁邊都沒有建築物,中華電信大樓的信號發射塔反而成為附近地標。
台東車站出站右側,公車站在這個方向,往市區約15分鐘車程。
台東車站出站正面的大草坪,很大很寬闊。
台東車站後站方向的月形石柱,據說是以前原住民膜拜的對象。
從台東車站後站方向眺望站場
現地保存的卑南遺址
卑南文化公園裡模擬興建的原住民集會所
往台東舊站的這一段鐵道已經改為自行車道,騎起來感覺很不錯。
南下南迴線康樂車站 北上台東線山里車站 南下舊台東線馬蘭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