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車站 (2018/11/02) 西側緊鄰拓寬後的建國北路一段,週邊景象已大幅度改變,外觀也完全展現在大家面前。 |
大慶車站東側跟高架化初期沒什麼改變 |
大慶車站進出口位於高架化橋墩正下方,大廳只比平面略高一點點,跟豐原站的狀況類似,但本站的挑高明顯矮很多,是台中段高架化10站之中最低的站場結構。 |
大慶車站 (2016/10/20) 的外觀,從這個角度看,我覺得像一隻眼睛的意念。 |
(2016) 大慶車站位於高架化路線之下的進出口,跟其他各站相比,可發現它的梁柱高度是最矮的。 |
構造:高架路線底式平面車站
站體:2016年高架共構無獨立站房
月台:2(岸式x2)
註解:小型捷運化通勤站
2017年~5,193 (+13.33%),第52名 (↑7)
每日平均上下客人數:
2011年~4,072,第56名
2012年~4,332,第55名
2013年~4,503,第58名
2014年~4,324,第59名
2015年~4,404,第60名
2016年~4,582,第59名
2012年~4,332,第55名
2013年~4,503,第58名
2014年~4,324,第59名
2015年~4,404,第60名
2016年~4,582,第59名
(2016) 大慶車站站牌,北邊鄰站變更為五權,同時加註了所在位置「樹德里」。其實這個里名跟附近傳統地名「樹子腳」是有關係的。 |
(2016) 大慶車站的新里程牌,應該是高架化之後的較準確數字。 |
這種站名牌已確定出現在豐原、潭子、台中以外的高架化各站月台邊的玻璃板上,每站都有不同代表色。大慶車站是赭紅色。 |
2018年10月28日,台鐵台中段高架化路線第二階段新站啟用,大慶車站不再是台中的南邊下一站,中間新增五權車站。同時,大慶車站本身整體結構(不包括與捷運站連結的區域)也全部完成,月台和大廳部份都有一定程度的變化。
首先還是按照慣例來抱怨一下,1998年7月,台鐵第一個通勤式捷運化新站「大慶」登場,但也成為以街道名稱當作站名的濫觴,至今仍讓我嘆息不已。如果當年不是出現這個站名,或許接下來台中地區、甚至全台灣就不會有這麼多後續的類似命名方式了。雖然大慶並不是中國式街道名(跟黑龍江省的大慶市同名只是巧合),長度亦不會造成什麼認知上的困擾,不過還是對台鐵造成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事實上大慶站所在地「樹德里」,跟車站東側舊地名「樹子腳」是有一點關聯的;另外車站西側也有舊地名「番婆」。但可想而知,這些土裡土氣的地名在昔日官僚的文化優越感之下,是不會被看上眼的。
大慶車站最早只有東側進出口,後來西側的建國北路逐漸打通拓寬之後,也出現了簡易的進出站設施,兩者以月台天橋相通。2016年高架化初期,進出口面向南邊但只能利用東側,西側暫時無法通行;到了2018年第二階段登場後,車站進出口終於兩邊開放,要走哪一邊都沒問題,往來中山醫大及附設醫院的也更容易。等到將來捷運站啟用後,還能從第二月台南端直接連通(必然會設置閘門),不需經大廳進出站,轉乘便利性更勝松竹車站。
大慶的進出人數比太原少將近三成,僅有一般通勤小站的兩座岸式月台,站場結構亦不如擁有雙島式月台的太原完整,但感覺上台鐵對本站的重視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自動售票機皆有4台,電子票證裝置大慶還多一組;最神奇的是,太原站僅停靠北上區間快一列,南下無,但大慶站南下北上皆有三列區間快停靠。加上部份以台中為起訖站不經過太原的列車,也就是說,大慶站的停靠列車明顯比太原站多。看到這裡,真心覺得太原車站相當悲情,大慶車站則頗受青睞,其中的原因我實在無法推敲出來,難道是先設站的比較重要嗎?
大慶車站東側景觀幾乎沒有變化,但西側在道路整個開通之後,頗有一舉翻身的氣勢,中山醫大西南方的整片重劃區域成為未來發展的目標,雖然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但感覺前景看好。不久之後捷運的通車,形成兩鐵轉乘路網更會加強此優勢,不過對台鐵而言這是兩面刃,捷運通車也代表台鐵的旅客人次會被分食,尤其是台中市區往高鐵站,有捷運經過的區域已完全無必要轉乘台鐵,新烏日以北的台鐵往來人數必然大受影響。即使台鐵可能會有些微的票價優勢,但是否能維持競爭力,這我們可以持續觀察。
(以下為2016年高架化第一階段切換後的記錄,時空背景已變遷,僅供參考比較)
2016年10月16日,台鐵台中段高架化路線正式切換啟用,豐原、潭子、太原、台中、大慶等5站遷移至新的站房,舊站也隨之停用。
大慶雖然是台鐵捷運化政策的第一個新設車站,但事實上位置已經接近舊台中省轄市市區的南緣,西南方約100公尺外就屬烏日了,而且還有許多未開發的農地及空地,高架化路線延伸至此也算是仁至義盡。身為高架化五站之中最「不繁榮」的一站,大慶車站也採取了較簡單的規劃,只利用平面路軌東側的狹窄區域建設成擁有兩座岸式月台的捷運化站構,因此可說是五站之中規模最小的一個。新站比平面舊站稍微北移一點點,更靠近命名來源的大慶街,月台北端甚至就橫跨其上。至於進出口暫時還是只有南端,幾乎緊鄰舊站的東口,感覺上北端應該可以另外開闢出入口,但從目前建築來看並無此設計。原本舊站有增設鄰近建國北路一段的西口,但遷移至新站後間隔著舊平面站場,一時之間變成無法通行,但相信不久之後就會開闢新的西側通道。
首先還是按照慣例來抱怨一下,1998年7月,台鐵第一個通勤式捷運化新站「大慶」登場,但也成為以街道名稱當作站名的濫觴,至今仍讓我嘆息不已。如果當年不是出現這個站名,或許接下來台中地區、甚至全台灣就不會有這麼多後續的類似命名方式了。雖然大慶並不是中國式街道名(跟黑龍江省的大慶市同名只是巧合),長度亦不會造成什麼認知上的困擾,不過還是對台鐵造成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事實上大慶站所在地「樹德里」,跟車站東側舊地名「樹子腳」是有一點關聯的;另外車站西側也有舊地名「番婆」。但可想而知,這些土裡土氣的地名在昔日官僚的文化優越感之下,是不會被看上眼的。
大慶車站最早只有東側進出口,後來西側的建國北路逐漸打通拓寬之後,也出現了簡易的進出站設施,兩者以月台天橋相通。2016年高架化初期,進出口面向南邊但只能利用東側,西側暫時無法通行;到了2018年第二階段登場後,車站進出口終於兩邊開放,要走哪一邊都沒問題,往來中山醫大及附設醫院的也更容易。等到將來捷運站啟用後,還能從第二月台南端直接連通(必然會設置閘門),不需經大廳進出站,轉乘便利性更勝松竹車站。
大慶的進出人數比太原少將近三成,僅有一般通勤小站的兩座岸式月台,站場結構亦不如擁有雙島式月台的太原完整,但感覺上台鐵對本站的重視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自動售票機皆有4台,電子票證裝置大慶還多一組;最神奇的是,太原站僅停靠北上區間快一列,南下無,但大慶站南下北上皆有三列區間快停靠。加上部份以台中為起訖站不經過太原的列車,也就是說,大慶站的停靠列車明顯比太原站多。看到這裡,真心覺得太原車站相當悲情,大慶車站則頗受青睞,其中的原因我實在無法推敲出來,難道是先設站的比較重要嗎?
大慶車站東側景觀幾乎沒有變化,但西側在道路整個開通之後,頗有一舉翻身的氣勢,中山醫大西南方的整片重劃區域成為未來發展的目標,雖然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但感覺前景看好。不久之後捷運的通車,形成兩鐵轉乘路網更會加強此優勢,不過對台鐵而言這是兩面刃,捷運通車也代表台鐵的旅客人次會被分食,尤其是台中市區往高鐵站,有捷運經過的區域已完全無必要轉乘台鐵,新烏日以北的台鐵往來人數必然大受影響。即使台鐵可能會有些微的票價優勢,但是否能維持競爭力,這我們可以持續觀察。
EMU500的大慶車站前後站名顯示 |
南下EMU500停靠大慶車站第一月台 |
週五限定的北上106次PP自強號(彰化~七堵)行經大慶車站 |
終於遇到了!E213牽引的1次莒光號環島觀光列車即將通過大慶車站,這也是目前在山線唯二能看到莒光號的機會。 |
當天非假日,1次莒光號只有3+3共6輛編組, |
北上EMU700停靠大慶車站第二月台,可以看見駕駛室有2位人員,不知道是不是跟普悠瑪事故有關。 |
北上EMU800停靠大慶車站第二月台 |
大慶車站第一月台向南全景 |
大慶車站第一月台向北全景 |
大慶車站第一月台接近南端盡頭處,可以看見另一邊有施工圍籬,那就是第二月台將來要連結捷運站的通道。 |
大慶車站第一月台出口階梯 |
大慶車站第一月台聯絡大廳層的電扶梯與階梯 |
大慶車站第一月台北端,左邊可以看見相當巨大的中山附醫大樓。 |
大慶車站第一月台外側最北端,前方是建國南路文心南路口景象跟2年前差不多,盛香堂的雪芙蘭招牌亦還在,但鐵道路線旁已無施工圍籬。 |
大慶車站第一月台外側中段,前方是建國南路大慶街口。 |
大慶車站第一月台外側建國南路末端,沒有什麼改變,並無打通延伸的跡象。 |
大慶車站第一月台南端,可以非常清楚看到開始往下坡,最後降回平面,也就是台中段高架路線的南終點。 |
旁邊則是興建中的捷運站 |
大慶車站第二月台,上下車人數不少,看了覺得很欣慰。 |
大慶車站第二月台特寫 |
大慶車站第二月台階梯,向下甚至能直接看到車站旁的人行/自行車道(左邊那一道紅色部份),可見大廳層幾乎就在平面。 |
大慶車站第二月台北端,因為有彎道,無法望見五權車站。鐵道沿線高樓相當多。 |
大慶車站第二月台外側最北端,前方是現在交通很繁忙的建國北路文心南路口,有多棟中山醫大及附設醫院的建築物。 |
大慶車站旁邊最明顯的地標就是中山醫大及附設醫院,而且還在擴建中。 |
大慶車站第二月台外側所見的台中捷運綠線的高架路線,這一段景象跟松竹站附近類似,都是經過未開發的重劃區。 |
大慶車站第二月台南端與捷運站聯絡通道,目前尚未開放,已經做好的指示牌用黑布貼住。 |
大慶車站第二月台南端,旁邊就是捷運站聯絡道。 |
大慶車站大廳層往第一月台通道,2年前已有。 |
大慶車站大廳層往第二月台通道,2年前無。原先狹窄的臨時通道已拆除消失。 |
大慶車站大廳層內部標準景觀 |
大慶車站大廳層往出口方向 |
大慶車站出口閘門,有2台電子票證裝置。 |
大慶車站剪票口,也有2台電子票證裝置。 |
大慶車站售票及補票窗口。雖是簡易站,但站員偶爾還是會出來注意一下進出站狀況。 |
大慶車站有4台自動售票機,數量在台中高架化路段僅次於台中、豐原,與太原一樣並列第三。 |
大慶車站的列車班次數量是台中高架路段簡易站之中最多的 |
大慶車站大廳層全景 |
大慶車站進出口,現在往左往右皆可暢通。 |
大慶車站橋墩處的直式站名標示,右邊的圖案很特別,其他站皆無。另外也有無圖案只有文字的形式(左上小圖)。 |
大慶車站往捷運站的聯絡通道正下方景象 |
這是兩者連結處的樣貌,捷運預計2020年中登場。 |
大慶車站進出口南側的自行車停車場 |
大慶車站西側,緊鄰建國北路一段的位置,原本這裡是平面路軌及月台。 |
大慶車站西側馬路邊所見的捷運高架橋,前方目前都還是荒地。 |
台鐵與捷運的大慶車站連結處。左邊高架橋下有一塊深具紀念意義的東西。 |
大慶站設立的紀念石碑並未消失,被移到這裡了。 |
宋省長題字:「車站不是起點也不是終點,它是聯絡兩地、便捷運輸,更是聯繫人們心靈的接點。」 |
大慶車站西側的建國北路一段,已經成為非常開闊的六線大道。 |
建國北路一段對面眺望整座大慶車站西側 |
建國北路一段接近文心南路口 |
從上圖的路口處眺望大慶車站 |
文心南路銜接文心路,是台中市區非常重要的幹道,同時也是捷運綠線所經路段。 |
文心南路穿越台鐵台中段高架化路線之下 |
從大慶站經步道約200公尺可抵達文心南路口 |
建國南路一段文心南路口,這個方向是大慶車站周圍建築物最密集的區域。 |
建國南路沿鐵道路線而行,但寬度及重要性皆不如建國北路。 |
建國南路一段大慶街口附近,「大慶之眼」非常明顯。 |
大慶街穿越車站月台下方,以前有平交道。 |
大慶街只是一條普通的街道,距離不長也不是很寬闊,但因為台鐵車站而知名度大增。 |
「大慶之眼」特寫 |
大慶車站東側進出口旁,建國南路到此處已接近末端,只是一條普通兩線道,路旁以工廠為主。 |
建國南路最尾端,前方不通。但從路邊停放的大量機車可以了解騎車到大慶站轉乘火車的通勤族相當多。 |
2016年10月16日,台鐵台中段高架化路線正式切換啟用,豐原、潭子、太原、台中、大慶等5站遷移至新的站房,舊站也隨之停用。
大慶雖然是台鐵捷運化政策的第一個新設車站,但事實上位置已經接近舊台中省轄市市區的南緣,西南方約100公尺外就屬烏日了,而且還有許多未開發的農地及空地,高架化路線延伸至此也算是仁至義盡。身為高架化五站之中最「不繁榮」的一站,大慶車站也採取了較簡單的規劃,只利用平面路軌東側的狹窄區域建設成擁有兩座岸式月台的捷運化站構,因此可說是五站之中規模最小的一個。新站比平面舊站稍微北移一點點,更靠近命名來源的大慶街,月台北端甚至就橫跨其上。至於進出口暫時還是只有南端,幾乎緊鄰舊站的東口,感覺上北端應該可以另外開闢出入口,但從目前建築來看並無此設計。原本舊站有增設鄰近建國北路一段的西口,但遷移至新站後間隔著舊平面站場,一時之間變成無法通行,但相信不久之後就會開闢新的西側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新大慶站的外觀,個人覺得是目前台中段高架化各站中最漂亮的一座,比起其他車站的強烈水泥印象,大慶的側面線條比較柔和,但是很有前衛的風格,有一種被大眼睛睨視的感覺。雖然還是很難抓到它的全貌,不過它兩翼的對稱性也讓我覺得最舒服。
從南端的進出口進站之後,售票區域及剪票口規模與太原站相當,但格局感覺上略小一點;候車大廳因為還有西側一部份未完成,不是最終的樣貌,其中通往第二月台的電扶梯也有待擴張後施工,這點也與太原站相同。繼續往上到月台層,大慶站的月台編號與原先相同,第一月台為南下列車停靠,這一側已經全部完成,岸式月台的寬度還不錯;第二月台為北上列車停靠,暫時還是用鐵皮圍籬隔出非常狹窄的空間,上下月台的階梯亦相當窘迫。不過全部完工之後,可以預見第二月台也會是跟第一月台一樣的格局。然而大慶車站的設計已經說明,比起太原、潭子,將來必定更不可能停靠對號列車。
不同方向的兩列EMU800同時停靠在大慶車站,左為南下列車(停靠第一月台),右為北上列車(停靠第二月台)。只可惜…停車位置沒有切得很齊。 |
北上EMU800停靠大慶車站第二月台,同時也可以體會一下這暫行月台的狹窄程度。 |
從大慶車站第二月台觀察第一月台,兩邊寬度成明顯對比。上方的圓形鏤空造型是台中段高架化月台遮棚的一貫風格。 |
從第二月台另一方向觀察第一月台,可看見無障礙升降梯、月台階梯等位置。 |
從第一月台觀察狹窄的暫行第二月台,鐵皮圍籬之外持續施工。 |
看看遮棚的裝飾,大慶的比較圓,跟太原、潭子似乎不太一樣。 |
大慶車站北端,單純的雙線路軌。車站東北側有許多高層集合式住宅。 |
從大慶車站第一月台北端角落眺望,這位置已經跨越大慶街,所以前方是文心南路和建國南路一段的交叉口。 |
大慶車站西北側則是中山醫學大學,其附設醫院相當具有規模。 |
大慶車站南端,繼續向前延伸約1.4公里處便是高架化終點。右邊更高的建築則是台中捷運綠線車站。 |
這一座台中捷運綠線的車站可能也是叫大慶,將來應該會直接以空橋連接台鐵車站。 |
大慶車站第一月台南端角落,前方可見到昔日平面舊站的東口,繼續延伸下去則是一條死巷,遠處未開發綠地就進入烏日範圍。 |
大慶車站第一月台閒散時期的景象,站名牌、LED時刻顯示,出口階梯皆可見。 |
大慶車站第二月台的上下階梯,從原本就相當狹窄的空間中硬是搭建出來,寬度可說是嚴重不足。若有多人同時上下,只能勉強擦肩而過。 |
大慶車站大廳通往第一月台的階梯及電扶梯。右邊可以看到平面道路(建國南路大慶街口),兩者水平高度差不多。 |
大慶車站大廳通往第二月台暫時只有階梯,而且往上走左拐之後,寬度變得非常窄。 |
大慶車站候車大廳的座椅,算是還不少。 |
大慶車站出口閘門方向 |
大慶車站剪票口,相當簡單的配置。 |
大慶車站剪票口旁的售票窗口 |
大慶車站的自動售票機有4台 |
大慶車站進出口通道,因為與平面落差不大,呈現緩坡的型態。 |
大慶車站側面外牆的裝飾鋼架,就是眼睛的樣子。 |
大慶車站大廳層約高於平面1.5公尺,從馬路上就可以看到內部景象。 |
大慶車站高架化站場已跨越大慶街/昌明巷的上方,前方是以前平交道的位置。 |
從昔日大慶街平交道眺望大慶舊站,兩側的岸式月台分別被台鐵高架化路線和台中捷運包夾,形成很有趣的畫面。在這裡也可以看見更遠處的高架化南端起點,列車會有切換軌道的角度。
|
大慶街,車站因它而命名,向東延伸到台中高工附近。 |
從大慶街口的角度看到的外觀,但仍無法拍到全景。 |
大慶車站平面舊站東口正前方,向北眺望高架化新站的規模。 |
大慶舊站的末日 |
這塊「宋省長」題字的大慶站落成石碑,命運會如何呢? |
大慶車站旁建國南路一段接近巷底的位置,從機車的陣容便知道通勤者眾多。 |
另外,大慶站還有讓人期待的一個優勢,那就是緊鄰台中捷運綠線,通車後將成為兩鐵共構的車站。從現在的施工狀況來看,高架化的捷運就蓋在建國北路上,與台鐵車站只相隔舊的平面站場,將來一定可以直接在上方相通,這也是此站繼續施工的重點。台中捷運綠線也是南北走向,但是從市區西側穿越(主要沿文心路),北南各自與台鐵山線的松竹(未來高架化新設站)和大慶相通,但大慶之後就與台鐵平行直到新烏日/高鐵台中站。按照經驗法則,有兩鐵以上共構的車站都成為人潮眾多的據點,但大慶站的發展仍有其隱憂:因為搭捷運轉台鐵往南的話,新烏日的轉乘條件更好,往北亦是松竹較佳,更不用說高鐵乘客的轉乘幾乎一定是在新烏日;只有台鐵轉捷運往北的狀況比較有可能選擇大慶。此站未來的發展,真正的結果只有捷運、台鐵高架化皆全部完成後才會知道了。
從大慶車站第二月台階梯窗口偷拍到的畫面,下方可見舊站的月台,前方則是台中捷運高架路線,至於遠處的空地,有了兩鐵加持,看來又是炒地皮的好機會。 |
我在之後的11/27日看到那邊石碑已經拆除大半了
回覆刪除你說的是宋省長題字的那個石碑嗎?如果拆了那就好可惜,那個內容很有意境呢
刪除我也覺得該留下來,畢竟有紀念性質。
刪除沒拆啊,我11/17去大慶車站,那塊石碑是完成的
刪除都已經遷移完畢了,我當初是在第一階段完工不久來看,當時舊站已拆除大半
刪除完整保留,遷移到大慶街的高架路線下方。
刪除謝謝鐵貓兄這麼詳細地介紹大慶車站。本人每天都要到大慶車站搭車上班。從原本的舊站,看著新車站從無到有,從一片狼藉的工地,到嶄新完工啟用,也頗有滄海桑田之感。不過,我每天進出,竟沒看出那個眼睛造型!另外,宋省長提字的石碑還存在,只是整個連著基座遷移到旁邊暫放,我想未來整個車站周邊規劃建設完成,應該會有它安置的地方吧!
回覆刪除畢竟是捷運化車站的前輩(雖然嚴格定義上不是捷運化車站)
刪除沒錯,大慶站對台鐵而言有特殊的意義,對我而言也有一種莫名的激動,因為它,車站排列從此改寫。
刪除會不會哪天中山醫大跑來邀功 希望可以比照長榮大學模式改名?
回覆刪除(坦白講改名中山醫大站還不錯 也不會和中國大陸的大慶站混淆)
聽說長榮大學獲得車站命名是因為捐贈大筆土地…中山醫大應該沒這機會,台中段高架化都是原路線。
刪除貓大拍到的E213機車頭現在被漆成深藍色了
回覆刪除之前自己還特別跑去看看是有多稀奇
不過其實還好,感覺像是台鐵搞出來的噱頭
E213是藍武士號,為日本南海電鐵與台鐵合作推出的彩繪
刪除台鐵電力機車好像沒有藍色塗裝過?這倒也是新鮮。
刪除EMU700內有兩個人與普悠瑪事件無關,可能只是列車長或一般的實習司機,目前只有傾斜式列車有規定要雙駕駛。
回覆刪除應該是實習司機無誤。
刪除話說回來 不知道未來十年 能不能看到高架化南延的機會呢
回覆刪除如果可以 還真的想南延至新烏日甚至彰化站
只是老話一句 沒有四軌別想增加車站
我明確告訴你新烏日就會碰壁
刪除新烏日北移直接蓋在河道上而且上頭有高架道路不用想都知道不可行
南移離高鐵站更遠與本站目的不符合也不可行
原地上方高架化上頭有高鐵更不可行
台鐵要高架化你覺得上頭的高鐵會同意嗎?
高鐵是高架路線而且本處不是平行偏向十字而高鐵早已高架所以台鐵必須地面
只要高鐵路線跟台鐵不是平行本站高架化哪個方案都有問題
你看那條捷運遇到新烏日都要往下爬
最後新烏日附近都是停車場我完全不知道高架化意義何在還有拆掉現在的新烏日站再蓋高架車站代價太大了
順帶一題新烏日地下化也不可行因為離高鐵站落差太大與本站成立目標不符而且上頭附近基本都是停車場也是同理
烏日車站還比較可能但新烏日就碰壁
順帶一提
新左營雖然平行但也不太可能高架或地下化
因為台鐵跟高鐵必須同步然後拆掉現在的調度場和巨大的共構車站改高架代價比新烏日更大
地下化會碰到下面的捷運
新左營跟新烏日應該都沒有立體化的必要,但彰化市區高架化應該遲早會出現吧,以目前的趨勢來看。而彰化跟台中段想連在一起還有很多問題要克服。
刪除是基本不可能立體化了
刪除新左營與高鐵共構站房龐大基本就是永久站使用的模式
地下化有捷運在下方基本不可能為此改道或拆捷運這代價都太大
高架化要先拆掉現在這個共構巨大站房太困難了而且高架化離地下化捷運垂直落差也太大與三鐵共構相為不可行
新烏日上面提過了而且新烏日這站房也是屬於基本永久站使用模式
這兩站其實跟七堵一樣原則不可能再有任何變動
大慶之於太原就如同后里之於潭子,同等站待遇卻不一樣,在台中段就有兩個
回覆刪除如果增開對號列車,說不定吸引北上旅客到此站轉捷運進入台中市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