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6日 星期四

三台車站

三台車站 (2018/06/03) 可能的位置,但主要進出通道位於哪一側已無法確定。
依台鐵佈建習慣,廢站遺址附近常有電氣設施。所以三台車站也很有可能在這個方向,距離省道僅數十公尺。
位置:花蓮縣富里鄉
廢止時間:1982年
現存:無

終於來到富里週邊諸多裁撤小站的最後一站~三台,原本我以為三台應該是在台東縣池上鄉境內,按分佈來看感覺比較合理,不過後來發現並不是。目前富里鄉並無三台村,池上鄉當然也沒有,但查詢地圖的話,會發現台9線過了富南國小之後,有些地點的地址會冠上「三台」字樣,例如富里鄉第一公墓納骨塔、永欣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磚窯民宿等等,它們都仍在富里鄉富南村境內,證明三台是屬於富里鄉的地名,那麼三台車站仍屬花蓮縣也可以確定了。富南村在當年擁有兩個台鐵車站,是不是絕無僅有的例子尚待查證,但肯定是非常少見的情況。而若無「花蓮阿榮」的第一手資訊,我想我根本也找不到真正的車站位置,所以在此必須感謝感謝再感謝。

沿台9線南下,富里到池上這一段路堪稱縱谷最荒涼的區域也不為過,途經公墓甚至會有一種毛毛的感覺。過了「冷水」這個公車站牌之後,會在右邊看到岔路,上方牌樓寫著「十方救世堂」,這是一個連Google Map都找不到的地點,其真正位置是個謎。不過我們不需要找到這個宗教設施,因為沿岔路往前再向右拐彎就是鐵道涵洞,而三台車站遺址就位於這小小的立體交叉處南側。

鐵道路堤旁並無通路,只能先攀上較高處的稻田,再沿著田埂來到鐵路旁,幸好仍能避免踩進田裡,不至於造成破壞。高處稻田旁這一段鐵道旁據說就是車站舊址,雖然在週邊看到了一些水泥與紅磚的建築物殘骸,但年代太過久遠,實在無法證明跟車站設施有關。水泥蓋和電氣設施或許能表示昔日車站在此沒錯,不過由於公路就在鄰近處,事實上跨越草堆應該也能到達,而當年的道路狀態究竟是怎樣、車站到底面對哪一側、確切的候車位置都已不可知。如果真要推測,我覺得車站入口很可能在鐵軌東側,也就是有電氣設施那一邊,從公路旁有小徑可抵達,或是在現今涵洞(昔日應為平交道)旁有通道。這是因為三台地區的少數聚落,大部分都還是在公路沿線以東,來到車站搭車,似乎沒必要還要乘客跨越鐵軌或平交道才能到達。但這樣也就等於自打嘴巴了,代表在鐵軌另一側發現的水泥與紅磚塊跟車站無關。

省道台9線往三台車站遺址的岔路,「十方救世堂」牌樓處。
右彎即為鐵道涵洞,限高3.9公尺。
鐵道涵洞另一側景象,地勢較低積水難消。
鐵道路堤(右高處)旁的美麗稻田
花東縱谷中段的好山好水,這裡的稻米品質絕對掛保證。
前方隆起處據說就是三台車站舊址位置
三台車站的舊址位置,兩側皆有可能。右邊有一些建築物遺骸,左邊則有電氣設施且靠近公路。
三台車站遺址鐵道路線旁的紅磚塊,若不是農民搬過來的,那的確有可能是候車亭殘跡。
貌似建築物的基座
這一側有電氣設施,離公路又近,亦不能排除其前身為車站的可能性。
涵洞上方的鐵道路線,富里~池上段僅實施電氣化,並未進行雙線化。
涵洞上方往南眺望三台車站舊址
三台車站附近亦為廣大稻田,景象與富南站週邊類似,同為富麗米的重要產區。離開車站舊址回到公路上,再往南一點便來到花蓮與台東縣界。這裡有一條著名的「縣界橋」,跨越大坡溪(屬秀姑巒溪的上游支流之一),但兩縣目前其實只有一小段是以大坡溪為界,其餘都是稻田中難以辨別的畫界。比較令人好奇的是,如果不是藉由河流或山系地勢,在這片縱谷平野,當初日本人是以什麼標準來劃分花蓮港和台東兩廳的界線呢?

花蓮與台東交界處的「縣界橋」
「縣界橋」的標示
西側可以看見鐵道路線與拓寬前的舊花東公路,下方為大坡溪。
往前即進入台東縣池上鄉
北上舊台東線富南車站 南下舊台東線池上車站

8 則留言:

  1. 之前查資料,台東線在東拓前似乎還有兩個謎一般的臨時站"木瓜溪橋"(在現在木瓜溪橋南)以及"太平"(在台九舊線往卓溪鄉太平岔口附近),不過資料非常少。

    另外東成站的候車亭應該還在,至少今年過年時我有拍到,鐵貓大有空可以去看看。

    回覆刪除
    回覆
    1. 您提到這兩個站在1970年代時刻表中皆已不存在,也超過我的追尋記憶,在這個部落格就不著墨了。東成站遺跡已去過囉,接下來會陸續介紹。

      刪除
    2.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刪除
  2. Q:如果不是藉由河流或山系地勢,在這片縱谷平野,當初日本人是以什麼標準來劃分花蓮港和台東兩廳的界線呢?
    A:舊河道,在台灣百年歷史地圖(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1921年台灣堡圖(大正版)可看出,花蓮港廳和台東廳的界線在鐵路東側是大坡溪,而在鐵路西側是萬朝溪。但就如同現在大甲和苑裡間的台中縣界不是大安溪,而是整治束流前的大安溪舊河道一樣。在1944年美軍五萬分之一地形圖,可看出萬朝溪經過日本人整治束流之後,就不在原來的廳界上,而是稍微往南偏移,但是廳界(縣界)仍然沒有調整直到今天

    回覆刪除
  3. 三台這個地方,以前叫做「躼(ㄌㄠˋ)躼埔」。
    最近看地圖時發現這個車站東邊有一座名字很有趣的小山「脹脹埔山」,基於好奇就把老地圖拿出來看,原來在「台灣堡圖」上寫的是「躼躼埔(ルルポー)」,才恍然發現原來是台語「躼跤」(lò-kha)形容人長得很高的那個「躼」,不是膨脹的「脹」啊!個人推測應該是來自阿美族的地名,被音譯成台語。可是在1924年陸地測量局的地圖就被誤寫成「脹」字,直到1956年的五萬分之一地圖依然是「脹脹埔」,旁邊的山也被山友誤稱了。地名不知道是什麼時候被改成「三台」的,又沒有同名的村里名,實在耐人尋味。

    回覆刪除
    回覆
    1. 真的是不知道以什麼根據來命名

      刪除
  4.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5. 那兩戶農舍前方有一條路.路的盡頭上方就是 三台車站 位置,本人通勤搭火車搭了一年,民國69年\

    回覆刪除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