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車站 (2015/08/01) 前站出入口,位於舊站房左側,隱身於昔日桃林鐵路的月台附近,門面亦不大,說實在很不起眼。 |
桃園車站 (2015/08/01) 後站建築規模反而比前站大,難怪現在的月台排列方式是從這邊算起。只是出入口的門面一樣很小。 |
在它註定要消失之前,何不再緬懷一下舊站呢? |
清晨6點26分的桃園車站 (2014/07/19),人車不多。從桃園車站的外觀可以判斷,它是在原本桃紅色外牆的建築物週邊,又層層疊疊加蓋了磚紅色外牆的部份,所以造型很不規則。大家趕快多看幾眼,也許明年以後它就會永遠消失了。 |
桃園車站 (2012/08/18) |
構造:跨站式高架車站
站體:2015年鋼骨高架建築
月台:2(岸式x1、島式x1)※2012年以前另有林口線專用岸式月台x1
註解:大型城市交通樞紐站
每日平均上下客人數:
2011年~60,872,第2名
2012年~63,233,第2名
2013年~64,011,第2名
2014年~63,619,第2名
2015年~60,656,第2名2016年~58,111,第2名
2017年~57,393 (-1.24%),第2名 (→)
(2015) 桃園車站新站牌,往內壢的里程縮短了,往鶯歌則沒變。 |
(2015) 桃園車站的優良傳統就是懸掛式的站牌 |
(2014) 桃園車站站牌,如果我判斷沒錯的話,這是把以前懸掛式的站牌取下然後豎立起來,變成直立式。 |
(2012) 桃園車站站牌有兩種,左為直立式,右為懸掛式。 |
(2012) 桃林鐵路桃園車站站牌 |
其實桃園車站站房已經不算小,是一等大站的規格,但實在不足以應付搭車人潮。站內月台的配置,第一月台(岸式)供北上列車停靠,第二月台(島式)供南下及待避列車停靠,中間有通過軌。另外,林口線客運(桃林鐵路)則是在車站北側停車場旁設置了專用月台。這個支線從2005年試辦免費客運,由桃園縣政府向台鐵租用列車營運,一天只有2班車來回,假日不開。現已確定2012年底就會停駛。
鶯歌~埔心(但這兩站都不含在內)這一段鐵路將來會高架化,所以桃園以後會是高架路線的多功能共構車站,在現在的站場後方已經可以看到施工的跡象。
出桃園站之後就是市區中心,商業活動發達。市區向北延伸到蘆竹鄉南崁地區、向東延伸到龜山鄉萬壽山地區、向南延伸到八德市大湳地區、向西延伸到中壢市內壢地區。不久之後,桃園也會升格直轄市,形成第六都。
我實在不知道政府機構為什麼會這麼豬頭,制定出這種畸型行政劃分。台灣就這麼大,根本不需要有比縣更高層級的行政單位,不管是要叫縣或市或都或甚至貓,都應該是平行共享中央資源的地位。這時,真的就應該看看日本的地方行政架構,都道府縣一樣大,只有東京都有特別區,其他則設有政令指定都市,地位比一般市町村高,但還是在道府縣的範圍內。套用到台灣,其實非常適合,例如台北「都」包含整個大台北區域,其中原先台北市部份就設置特別區,其餘還是鄉鎮市的規格,而原先台北縣人口較多的縣轄市可合併成立較高地位的特別市,但仍是台北縣轄。而台中、高雄可設「府」,顯示這兩個區域行政中心的地位,府下一樣轄鄉鎮市和特別市;其他都是「縣」,除鄉鎮市之外,人口多且重要的市一樣可設置特別市;在離島的澎湖金門馬祖合併設一個「道」,凸顯其特殊地理位置。不論哪一個都道府縣,都一樣大,該享有的資源也都一樣,人口多的必然會有較大編制與較多預算,但這不是基於層級高低,而是實際需要的支出。假設台北有一百公里的馬路,花蓮也有一百公里的馬路,它們用於養護的預算就該一樣。目前最可恥的現象,就是預算大量集中於台北,其他大都市其次,地方鄉鎮都很窮;很多天龍人都自豪台北建設多好多好,中南部多爛多爛,但這是靠著種犧牲其他地方成全台北的行政模式,到底有什麼好驕傲的?把人口都吸引到台北來,對台灣又有什麼好處?
《2014/07/19再次造訪》
《2014/08/05添筆》
再次造訪桃園車站,剛看到後站方向的大規模施工狀況,會覺得有高架化工程很大的進展,通車似乎指日可待。但是,在月台上來回走一圈,卻發現這一切都是幻覺。原來,桃園車站附近的施工範圍,就只有這個部份,而且那其實是高架化施工期間的臨時站房,其餘連動都沒動,頂多就是圍籬而已。雖然鐵改局已經將桃園鐵路高架化的完工時間偷偷改至2017年底(最早是說2016年),但依目前施工進度來看,臨時站房大概能在2015年中啟用,然後應該會比照員林站的模式,移動路軌、調整月台、騰出大半站場空間進行高架化施工。員林站從改動站場到整個高架化完工大概花了5年多,真正高架化施工則將近4年,嗯,我們就來看看桃園這段要花多久吧。我猜至少2020年才會完工啟用。
林口線的臨時客運月台倒是已經全部撤掉,成為一片廢墟。我比較感興趣的是站場南端東側的連棟集合住宅大樓,有個名稱叫做「麗寶紐約」,它可以說是緊貼著桃園車站,讓人不免懷疑,高架化施工的時候,這大樓還可以留著嗎?將來的桃園車站應該是四線甚至五線、雙座島式月台的設計,該大樓的位置已經是南側進站的月台起點處,寬度需求絕對不小,若要完全避開,除非整個高架路線偏西移動,變成去拆前站方向的建築物。看來這會是很傷腦筋的問題,不過話說回來,當初會讓大樓蓋在離鐵道這麼近的位置,實在也很奇怪。
星期六早上七點多的桃園車站,搭車旅客已經不少,不過比起尖峰時間根本不算什麼;而且假日白天幾乎佔據整個車站的外勞可能還沒出門,所以看到的都是我們熟悉的臉孔、聽到的都是我們熟悉的話語。這時的車站週邊,人車還不太多,氣溫也還未驟升,陽光灑落下來,居然還感覺到片刻的舒適愜意,在桃園車站能有這種感受,真是始料未及的意外體驗。
《2015/08/01再次造訪》
《2015/08/04添筆》
經過我三年來的大聲呼籲(笑),桃園車站終於擺脫了使用半世紀的老舊站房,在2015年7月26日切換至新建的跨站式站房。不過這仍只是臨時站房,等到高架化(或地下化?)完成、新的大型共構站房建好,就會再遷回原來的位置,預計是2020年。雖然只是臨時車站的格局,但大家對它還是寄予厚望,畢竟桃園舊站已經太老、太擠,實在是不敷使用了;而且,看了桃園市長的發言,感覺上新站將可以解決現有的問題。然而,實地探查之後,發現事情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
桃園車站新的臨時站場位於舊站南側,利用的是以前第二月台以外的貨運側線空間,這點跟基隆車站很像。不過桃園車站原本腹地就不大,能騰出的區域也很有限,這使得新的臨時站場僅有一島式月台一岸式月台,共計三線路軌而已。目前在運用上,第一月台為島式月台,1B側為南下(東正線),第二月台則是北上(西正線),1A側路軌就成為調度空間。不過這種規模連正常的雙向待避都沒辦法,因此列車經常會被迫改變停靠月台及運轉節奏。例如我離開時打算搭乘的自強號,原本時刻是在一班區間車之後;但區間車略微誤點之後,就臨時改為在桃園站待避,發車時刻延誤變成在自強號之後,停靠月台也變為1A;後來不知為何,可能是區間車誤點時間擴大,所以又提前在中壢或內壢待避,自強號直接超越進入桃園站。至於後來區間車有沒有改回第二月台停靠我就不清楚了。
至於跨站式站房的建築,前站的入口在以前林口線(桃林鐵路)的月台附近,也就是在舊站房的左側,規模不大,看過去就是階梯,有點像樹林後站的樣子。現階段還能利用舊站站房剪票口進入之後拐彎前往新站(這點也跟基隆車站有點像),但不曉得會維持多久,因為舊站位址就是將來的大型共構站房,所以一定會拆。經過長長的甬道跨越以前的舊站路軌,便進入新的臨時站房區域,它是在月台與路軌之上,典型的跨站式架空設計,規模已經不算小了,一字排開的自動售票機陣容和售票窗口依舊壯觀,不過跟桃園站的人潮相比也只是剛好而已。往另一邊走的話就是後站出入口,這是新站房對桃園最大的恩典,尤其是鐵路的南側居民,從此以後他們不用再穿越天橋或地下道才能到前站乘車。後站的站前空間也相對廣闊,不過全部都闢為停車場,所以沒什麼景觀可言。然而,前後站的出入人潮差別仍是非常懸殊,往前站的通道可說是絡繹不絕,後站的狀況則是小貓兩三隻,看到外勞的機率比看到台灣人還高,停車場也空空蕩蕩。
值得一提的是桃園新站也跟當年的汐止一樣,經歷了月台編號方向改變。以前是從前站的位置編號第一月台(岸式)、第二月台(島式),現在則是靠近後站這邊為第一月台(島式),再來才是第二月台(岸式),原因應該跟汐止類似,有興趣的人可以去回顧一下,這我就不再贅述了。
而前面提到的「事情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新站有兩個比較難以克服的問題,第一是前站交通依舊混亂,第二是月台寬度不足。因為前站的交通動線並沒有改變,車輛一樣是在圓環週邊上下客,搭車一樣要從舊站旁邊進入,所以人車雜沓的景象依舊;雖然警察很努力維持秩序,並且有規範等候車輛的停車位置,但無奈空間不足,這站前的畫面跟以前沒太大差別。另外,新站的月台其實比以前還要窄,尤其是北上的第二月台,星期六接近中午應該不算太尖峰的時間,但月台上站著滿滿的人,連穿越過去都很辛苦。這不禁讓人懷疑,weekday早上的尖峰時間,桃園車站月台會是怎樣的景象?
南下E1000型自強號停靠桃園車站第一月台B側 |
北上E1000型自強號停靠桃園車站第二月台,這是車尾的動力車。 |
北上EMU800型電聯車停靠桃園車站第二月台,這個角度也能看出兩個月台的相對位置,遠處為架高的站房。 |
桃園車站新舊站場並立,新站場全是位於以前的貨運側線區域。 |
桃園車站架高的跨站式站房 |
桃園車站跨站式站房底部鋼骨結構特寫 |
第一月台A側旁邊就是後站的出口通道,透明玻璃一覽無遺。 |
經過位置調整後,這些原本位於後站的建築物離桃園車站更近了。 |
桃園車站南端新舊月台並立的景象,這畫面應該不會存在太久。 |
桃園車站北端的路軌狀況,右邊是新站的路軌,左邊是舊站還未拆除的路軌。至於最外側的林口線,為了建臨時站房有一段已經消失,不過一部分還看得到,但彎過去之後是否還存在就不知道了。 |
桃園車站終於有手扶梯了 |
在桃園車站跨站式站房上往縱貫線南向眺望,路軌直衝「麗寶紐約」。那些住戶很幸福,窗戶一開就能看到完整的車站景觀,南來北往的列車絕無遺漏。 |
在桃園車站跨站式站房上往縱貫線北向眺望,左邊是舊路軌,右邊是新站場。很奇怪,地理位置上新站應該有往鶯歌方向靠近了一點點,但站牌上往鶯歌的里程沒變,反而是往內壢的里程縮短了。 |
桃園車站跨站式站房通往月台的兩側階梯,左邊是第一月台,右邊是第二月台。 |
桃園車站站房出口方向,從這裡開始的照片便可以感受到人潮。 |
桃園車站新的剪票口 |
桃園車站新的售票窗口,有6個窗口,但平常只開放2~3個。 |
桃園車站的自動售票機陣容依舊壯觀,有11台一般售票機和2台對號列車售票機。 |
桃園車站前站方向的聯絡通道 |
一個平凡無奇的星期六上午,這就是台鐵第二大站的人潮。 |
桃園車站往後站方向的出口,出入的旅客比前站少很多。 |
後站停車場旁的桃園車站招牌 |
桃園車站後站停車場的機車停放數量很多,但汽車要收費,利用率很低。 |
桃園車站後站,大林路與延平路交叉口,這裡是桃園客運的總站。 |
桃園車站後站附近最明顯的地標「裕源廣場」,不太知道裡面究竟是什麼設施。 |
桃園車站前站進出口 |
回到桃園車站舊站房,原先的剪票口也變成了新站通道,跟基隆車站一樣。不過你不一定要經過這裡才能到新站。 |
桃園車站舊站房的售票區域,以前這裡可是人多到爆炸的空間,現在則是一片祥和。 |
從桃園車站舊站第一月台眺望新的站房 |
往苗栗的EMU800停靠桃園車站第二月台 |
自第二月台月台北端觀察桃園車站兩個月台與三條路軌,自左為第二月台、東正線(南下主軌)、西正線(北上通過軌)、西側線(北上停靠第一月台用)。第二月台A側一列EMU700剛駛離。 |
與上圖相反的位置,從第一月台南端拍攝。 |
桃園車站第一月台特寫 |
桃園車站第二月台特寫,人少拍起來效果真好。 |
桃園車站北端,這裡正在興建一座跨線人行天橋,應該是為了接下來高架化臨時站遷移到後站方向所規劃。 |
桃園車站南端,特別強調了「麗寶紐約」,所在位置極為突兀,與高架化衝突在所難免。 |
興建中的高架化臨時車站,位於後站側,接下來有好幾年的時間,桃園人的搭火車習慣會被迫改變。 |
除了臨時站以外,桃園車站週邊幾乎沒有任何施工進度。這個位置在臨時站與麗寶紐約之間,絕對是高架化施工範圍,但只是意思意思圍起來而已。 |
雖然才早上6點多,但桃園車站內已累積大量旅客。不過與假日的其他時段不同,此刻車站裡絕大多數都是早起的台灣人。 |
桃園車站正面的中正路,路幅非常狹窄,還是以往地方鄉鎮的格局。說真的,如果桃園要發展出第六都的規模,桃園、中壢車站前的都市更新非做不可。 |
這次造訪意外發現桃園車站前的圓環中央,還有封建時代的銅像留存!為了避免重蹈覆轍(枋寮站),我仔細放大觀察,嗯,是世界的偉人、人類的救星沒錯。 |
推桃園車站趕快改建,不然猶如第三世界一樣,慘不忍睹,比中國三線城市還不如。
回覆刪除寫得真好
回覆刪除桃園車站是最後一個矮月台車站欸,歷史意義不下於台中車站
回覆刪除推 真的 全台灣最需要改建的前三名 就是這三個
回覆刪除我幫桃園人發聲
桃園車站已經開始改建囉
回覆刪除似乎預計106年完工的樣子
未來車站順序如下: (鐵貓大大您可能又要辛苦的重新背一次了)
鶯歌《→「鳳鳴」→桃園→「中路」→「永豐」→內壢→「中原」→中壢→》埔心
(《》內為改建段落 「」為新設車站)
當然以上資料來自台鐵官網,一切還是以實際通車時為主
中路?之前不是暫名「國際路」嗎?不過還很難講,永豐也是路名,而中原是指中原大學,這幾站最終會用什麼站名可能還有變數。另外中壢與埔心之間有機會增設平鎮站。
刪除http://search.railway.gov.tw/EAY980521/TyMain02.html
刪除我是直接把這網站的東西打成文字的
它上面是這樣寫
中路車站(國際路站)
永豐車站(永豐路站)
中原車站(中原大學站)
不過我認為還是得依屆時通車為主
永豐其實可以考慮用旁邊的永豐高中
回覆刪除稍遠的新興高中 或是桃園醫院命名
不然 人家會誤以為 某金控冠名贊助XD
文字第二段有個小錯字喔~
回覆刪除由桃園縣政府像台鐵租用列車營運
應該是「由桃園縣政府"向"台鐵租用列車營運」
(不小心留言了2次刪掉一個)
改。
刪除七月底好像就會啟用臨時站了
回覆刪除7/25 晚上 ~ 7/26 上午之間切換
刪除回台灣之後就看到此新聞,我會找時間過去看看。
刪除我8/1晚上有去桃園車站,售票機旁天花板管路在漏水,男廁感應式水龍頭全都沒反應,只見大家手晃來晃去,真令人印象深刻!!
回覆刪除我那天去是沒碰到您說的狀況,不過新站確實沒有想像中美好,也暫時無法解決桃園站的人潮問題。
刪除新桃園車站還有一個問題
回覆刪除也就是月台間隙
特別是EMU800型電車停靠時
間隙大到嚇死人
會不會是彎道的關係?尤其是1A月台列車停靠時因為彎道而向外傾斜,這時可能會感覺到間隙有點大。
刪除貓大你複製貼上太快囉XDD
回覆刪除《2015/08/01再次造訪》
《2014/08/04添筆》
2015才對吧,漏改了
---
話說我也剛好在8/1下午前往參訪桃園站
那天班次會誤點很可能是受到大湖=路竹電線桿被貨車撞斷的影響
(因為我有看到誤點59分鐘的北上自強號)
沒錯,那天車站有跑馬燈說明此事,北上列車幾乎班班誤點,而且越後面的班次越嚴重。不過這實在不是台鐵的問題,只是無奈。
刪除身為桃園人早上通勤真的北上有點恐怖
回覆刪除而且比起以前北上的月台寬多了,現在新的月台真的會人多到很擠
有通勤的有要出去玩提著大包小包的
月台就那麼點大再扣掉樓梯設施還有椅子真的不太夠.....
舊月台還在,一比較之下就很清楚了,相信這是未來幾年桃園臨時站所要面對的最大問題…
刪除現在舊站變成了展覽用地。
刪除舊站短期內是不會拆除
刪除禮拜天下午三點,臨時站都是滿滿的人
回覆刪除大家都在排隊買票,滿到出入口那兒蠻嚇人的@@
因為出入口也有大量的人潮在進出
桃園站人力頗吃緊阿(櫃台沒全開)
臨時站都已經比舊站大多了還是見識到台北車站般的擁擠
很多人都以為臨時新站比舊站寬敞新穎,理應可以容納更多旅客,可是其實不然,新站擁擠程度絕對不輸舊站,而且動線拉長、月台更狹窄,並無法解決人潮問題。
刪除我見識到了
刪除小7和星巴克都一堆人
感覺人數比斗六和員林加豐原三個大站加起來還多人
根本不想去那的商家排隊
簡直是惡夢級
斗六
刪除員林
豐原
這三個站是隨機選的嗎??
這一帶的通勤車站我覺得新增得很合理
回覆刪除上次去桃園(註:平日)都覺得很恐怖
話說很久以前應該沒這麼恐怖
以前去過感覺還好
最近這幾年似乎暴增好多人
請教大大
回覆刪除林口支線的桃園車站路口在何處(我知道月台跟站牌都消失了)
為了蓋臨時站,應該已經全部消失了。
刪除我覺得當年林口線台鐵並沒有好好經營客運方面而是以貨運為主
刪除要不然林口線其實應該有不錯的前景
只是現在都拆了也難恢復囉
最近去了幾次桃園車站,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廁所太小,男廁包廂只有兩間可用,小便斗5∼6個吧,常常上廁所都要等,女廁也是,都站在門外等,桃園站旅客人數排第二,廁所這樣設計?臨時站也不該這樣~
回覆刪除臨時站的規格不足,問題其實很大。我想這就是所謂的陣痛期吧?
刪除其實臨時站房已經比之前的大
刪除只是桃園多少人搭車這問題我想貓大你也知道的
希望之後的完成時站房更大
版主:你好像只有桃園站才有標示桃園市桃園區,其他桃園市內的車站都沒標
回覆刪除其實臨時站有人覺得像靈堂~
回覆刪除對版大的行政區劃主張十分認同,現在的區劃根本讓市的概念扭曲,台灣的直轄市說難聽一點真的就和中國的縣級市規劃一模一樣,我真的不知道是不是馬囧故意的。台灣現行的行政區劃源於日治時期,在這基礎上向日本學習何錯之有,為什麼要學中國那樣搞一堆地級市縣級市哪套,好像中文字詞窮一樣。
回覆刪除難得遇到知音。中國的地級市真是莫名其妙的設定,市下還有市,甚至還有縣,奇怪是找不到其他的行政單位名稱嗎(郡、府、州都不會用嗎)?這種顛覆一般對於縣(區域較大)、市(區域較小人口較密集)概念的作法,到底是有何意義。
刪除台灣的面積跟中國不能比,理應有自己的行政區劃。廢省是對的,只要維持16縣跟金馬的特別行政區即可,頂多將北北基合併成「台北都」來突顯首都地位。一般的縣下轄有鄉鎮市,其中重要都市定為特別市,之下可再設區。都之下一樣有鄉鎮市跟首都的特別區(原台北市區)。現在大家一聽到市就好像中邪一樣,拼了命要升格,到最後可能全台灣都是市,之下全部都是區,這樣有何區隔。我每次一聽到高雄市茂林區、高雄市那瑪夏區之類的行政單位就覺得可笑,在那樣的山地區域一樣是「市」喔;南投草屯9萬多人口是鎮、花蓮吉安8萬多人口是鄉,但茂林2千人口、那瑪夏3千人口就是直轄市下的區,想必比草屯、吉安還要繁華熱鬧啊!
不是我瞧不起偏遠的直轄市區,只是什麼樣區域就該給它什麼樣的稱呼,為何要這樣一體化不論人口多寡、不論所在位置,統統要叫做區?
刪除縣和郡其實以中韓來講概念相近,英文都叫county。中國的地級市對比韓國的道;縣市則為郡市,郊區對比都市的概念。中國的問題在於「市」重複了,原本地級市只是「地區」罷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意識形態,所以抗拒使用明清的「府」制,反正不管怎麼樣這也是中國的問題,馬江卻把它依樣畫葫蘆,而且最後還擺爛!言歸正傳,日本跟中韓最大的差別就在於縣是一級行政區,再下來才是市,而不是平起平坐的(不考慮地級市的話),從英文角度也非常明瞭,日本縣叫作prefecture,而國民政府來台後從州分割出的縣只能叫作county。話雖如此,台灣還是保留了日本區劃的特徵,也就是縣轄市,所以就縣和市的關係來看,台灣仍舊偏向日本這邊。
刪除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刪除版大所提出「區」的問題其實就說明一切了,即使當初沒有廢除鄉鎮,也會衍生出「市」之下有鄉鎮區和「縣」之下有鄉鎮市的怪奇光景。馬囧要知道即使是中國的「市」之下也並不是全部設「區」的啊,更不用說「縣」級以下的規劃和台灣相比更是南轅北轍。我很好奇反對黨改制當時到底在幹什麼,現在執政後也沒改弦更張的想法出現,難道省轄市將來不是放給它爛就是合併升格直轄市嗎?台灣應該廢除直(省)轄市,將重點區域整合成特別市,在縣之下重新分配自治權,形成有效率和地方特色的自治體才對,甚至情況允許的話進行區域整合,將縣從county提升為prefecture,促進行政效率和生活圈融合才是永續發展的關鍵。
刪除直轄市跟縣的不平等待遇是最大的問題。廢省之後不論縣、直轄市,一樣是台灣的一級行政區,為什麼要搞那些莫名其妙的差別。
刪除省轄市目前看來是完全雞肋,就等著跟其他行政區合併。
這部分我有意見
刪除你們說的這個不盡然跟那個馬有關
是藍綠都有這種想法所以才會變這樣
最近不是還有嘉義升格直轄市這樣的計畫?
這計畫跟那馬有何關聯?
不要甚麼問題都丟給馬
你說的沒錯,這不是馬的問題,因為民進黨政府也一樣陷入直轄市行政區劃的窠臼中,根本沒有改善的作法。
刪除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刪除我看這樣下去乾脆全直轄市好了
刪除彰雲投合體變成彰雲投市
苗竹合體變成苗竹市
基宜合體基宜市
嘉義縣市合體計畫有看的都知道
澎金馬合體變成澎金馬市
花東合體變花東市
屏東變成屏東市
很好
我們會成為全世界全直轄市的美好世界
沒有小鎮也沒有鄉下大家都是都會區太棒了
然後外國遊客問池上鄉?
甚麼池上鄉?叫花東市池上區!
所以我也有質疑當時的反對黨現在的執政黨啊,可是三都十五縣當時就是馬英九的競選支票,更不用說後來還擺爛省轄市,而且大台北地區根本和改制前沒兩樣,資源分配也沒有比較平均。比較大東亞地區的行政區劃後,2010年的改制根本正中中國下懷,要我相信國民黨不是刻意為之是不可能的。當初桃園改制居然還被當成政績宣傳,民進黨除了樂觀其成外什麼都沒做放給它爛說到底還不是因為民粹選舉考量,有哪一個政客敢說廢掉直轄市?二等公民論還會繼續甚囂塵上,全台灣都是直轄市的那一天說不定真的會到來,也許那個時候再一起變回縣就不會丟臉了吧!
刪除我直言一句
刪除全台都直轄市也沒什用啦
全都直轄市幾乎=沒有直轄市
依目前局勢來看,全台皆直轄市的日子遲早會到來。到那時候或許就可以把所謂的「直轄市」全部當作一級行政區看待了,也省得在那邊爭來爭去。
刪除設了那麼多直轄市一點用都沒有啊!
刪除我贊成版大的想法,我覺得直轄市現在太泛濫了!
雖然直轄市那麼多,但大多還是以台北為中心,根本沒適當善用台灣各地現有資源啊。
而且我覺得有個很不好的循環
台北首都人口多,要求更多資源集中→磁吸各地人口→飽和外溢效應→北部區域人口增加→要求更多資源→繼續磁吸各地人口.......一直循環。
這樣其他區域根本無法發展啊!
從現在人口發展就可以看出一二,人口一直往北部集中,長久下去對台灣不是好事情!
鐵路地下化最大的缺點就是又昂貴又難施作又曠日費時,我最擔心的就是因為這些原因而大大降低中央在這段規劃四線化的積極度和決心,而且我相信沒有一個議員或民代會去關心台鐵有沒有緩急分流,到頭來還是靠北台鐵不夠捷運方便,然後爭取和台鐵平行的捷運延伸案,最後吃虧的仍會是公營的台鐵,真諷刺。
回覆刪除話說回來,似乎從沒聽過台鐵北部區間四線化的規劃想法?那些交通部、台鐵高官整天去日本考察都在幹嘛?
刪除早期台北段四線化就應該作為台鐵緩急分流承先啟後的里程碑範例才對,哪裡知道被交通部和高鐵重重打臉。即使是因為空間不足或地下化工法難突破,難道那些提出台鐵捷運化的人有正視過台北的瓶頸路段並設法解套嗎?改變台灣從首都開始,台鐵亦然,台北的挫敗就不說了,桃園位於首都圈,鐵路立體化被扭曲成讓土地增值的工具,難道鐵路立體化的初心不是為了便捷的公共運輸,而是變成地主的禁臠嗎?
刪除好不容易花大錢地下化作為政績,然後又要斥鉅資再做一次只為了做看不到的緩急分流?以台灣政壇風氣來看,根本是天方夜譚。就像海線雙軌化和屏東線電氣化為什麼一定要和高架化綁在一起一樣,詭異至極。
刪除不能再同意你更多了。現在越來越覺得台灣的鐵路高架化已經浮濫。
刪除去日本考察都在做什麼??
刪除或許就是你看到的彩繪車廂.....傾斜式列車....之類的
其實說真的,四線化根本不用考察就可以知道了,公路兩線道不夠就拓寬成四線道,這需要考察嗎??
問題應該在於,推動四線化,比起買幾輛新車,難度高多了吧........
最近一次去桃園是在星期五晚上相當有感
回覆刪除月台上像擠沙丁魚的情況
話說桃園臨時站房只有一島一岸真的沒問題嗎?
當然有問題,根本不夠應付人潮,但這是「臨時站」,為了立體化施工也沒別的空間可以擴張了。
刪除這個車站可能還要看個好幾年@@
刪除聽說現在最新的時程是要到2026年?
刪除延期遙遙無期......(嘆
刪除最近再查了一下,要2028年?還要十年啊…
刪除可能東部幹線都電氣化了
刪除西部幹線新竹以南都高架或地下化了 桃園還在施工
三聲無奈 誰叫現任市長要亂搞 硬是改成地下化
感覺桃園車站的「臨時」站房可以跟高雄車站的「臨時」站房比久了(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刪除是說舊桃園車站僅多了一條通過軌(林口線的不算的話),運行狀況好像沒有像現在這麼混亂(?),感覺滿稀奇的,畢竟不停靠桃園的列車真的滿稀少的,一條通過軌的有無影響應該不大
我覺得路軌數量的影響不大,但臨時站的月台空間似乎比較小,所以看起來更為擁擠。還有就是旅客進出站的動線,因為前站的人數還是遠大於後站,感覺上人全部都塞在聯絡通道上。
刪除今天因為被公司外派到台北,所以早上起來準備搭7:35的長編組區間車
回覆刪除我一到桃園車站 那月台上滿滿的都是人潮
列車一進站時 我看了一下車上的人潮
哇!整節車廂被塞的滿滿滿
我還在想等等要怎麼上去
結果車門一打開 車上的人潮幾乎快下光光
我上車時 除了座位還是滿的以外
車上大概只剩5位站著的
不過我猜那一大票應該都是從中壢載上來的吧?!
不然除了中壢站以外 還有哪一站有這麼龐大的人潮…
看來除了 北桃 北壢通勤之外 原來還有桃壢的通勤族
台鐵還真是能應付這些人潮
桃園、中壢地區都累積出相當的人口規模,也有獨立運作的城市機能,所以我想除了往來北桃的通勤人潮之外,應該也有很多楊梅、埔心、中壢、內壢與桃園之間的互相通勤通學往來。
刪除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我個人希望台鐵林口線恢復
刪除桃園到林口有龜山等地
龜山蘆竹都有相當多人口是相當有潛力的地方
而且林口線的恢復也可以讓林口交通更方便
不過路線可能要再規劃
因為當年這條路線估計貨運為主客運路線應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考慮繼續往八里淡水
確實,林口線(尤其是南段)是非常有客源的區域,只是原本的規格不行,必須要有雙線捷運化的水準才能達到營運要求。但現在已有差不多平行的捷運綠線確定興建,林口線恢復的機會也就很渺茫了。
刪除喔喔喔
刪除看來台鐵好多金雞母線可都是因為政策被捷運取代
例如你應該也很清楚的淡水線和新店線
新店線太久遠了,是當時政府大公路主義的犧牲品。淡水線現在想想,其實根本不用改建捷運,雙線電氣化然後大量增設捷運化車站,不就跟捷運一樣了?
刪除所以台鐵遭到犧牲都是政策造成
刪除包括原本打定的台北四軌三站跑來個高鐵搶道台鐵屈居政策必須讓步
要不然台鐵在北部客源充足下收益應該可以比現在多好幾成甚至倍數
請問2012/08/18桃園車站照片能借分享使用嗎?
回覆刪除桃園車站前站還有一個出入口藏在農會停車塔後面
回覆刪除全台第二大客量的車站卻遲遲未有完整的新站房...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