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6日 星期四

高雄車站(地下化新站)

(此篇文章是介紹2018年10月14日啟用的高雄車站地下化新站,欲了解昔日平面路線高雄車站相關介紹,請見「高雄舊站」該篇。)
高雄車站 (2018/10/24) 目前沒有地上建築物,最明顯地標就是這巨大的遮棚,上方有許多不規則圓形。
高雄車站地下層大廳廣場,先啟用一半,另一半用畫的。
位置:高雄市三民區
構造:地下化車站
站體:無地上站體(僅進出口處的巨大遮棚)
月台:2(島式x2)
註解:巨型城市交通樞紐站
每日平均上下客人數
2011年~42,232,第6名
2012年~42,000,第6名
2013年~41,924,第8名
2014年~41,505,第8名
2015年~41,437,第8名
2016年~39,656,第8名
2017年~38,894 (1.92%),第8名 ()

高雄車站新站牌,距離前後兩站都很近。圖片是1941年落成、已移到東側、還在苦苦等待回家的帝冠式站房建築。
高雄車站壁上的站名與週邊其他站皆不同,是直式排列。
2018年10月14日,高雄車站使用77年的平面站場正式走入歷史,取而代之的是地下化新站。不過,整個新車站的工程預計要到2023年才會完成,目前僅啟用平面的進出口遮棚、地下化大廳廣場一部份、售票及候車區域、月台路軌等,地上的共構建築物都還付之闕如。這點無可厚非,因為在切換之前,高雄的平面站場除地下化施工區域外,有一半都還在正常運作,必須等到營運移至地下之後開始拆除,再進行整體的地上部份工程,並將象徵性的車站門面移回原來位置,這樣才算全部完成。因此,高雄車站雖然擺脫了16年的「臨時」型態,卻又進入了另一階段的臨時處境:無地上站房、進出站皆需經過被工程圍繞的通道、且動線隨時會因為施工進度而改變。

首先來看看地下化車站已啟用的部份。高雄車站地下站場設置兩座島式月台,以一個特等站來說感覺並不足夠,本以為有了台北車站的前車之鑑,高雄至少會像台中一樣增加一座月台;但台鐵似乎很篤定要讓新左營、潮州擔負絕大多數始發列車的功能,再加上鳳山、屏東月台容量的輔助,因此只維持基本設計。不過有一點比較讓人放心的是,高雄車站的地下月台非常、非常寬闊,感覺上可以塞很多人候車也不嫌擁擠。在月台運用方面,整段地下化路線皆統一為第一月台南下、第二月台北上,但此站軌道配置卻有其特殊之處:正線是位於1A側和2A側,不是一般習慣的1B跟2A。這使得大部份列車皆停靠1A和2A月台,但停靠1B或2B側卻未必是待避列車,甚至也有自強號或莒光號,其邏輯我實在看不出來。事實上高雄站跟台北站的排點概念有點像,「儘量不在這裡進行待避」,以免造成區間車乘客發現要被對號列車追過而趕緊換車造成月台的混亂;從平日時刻表來看,一天只有一班南下和兩班北上區間車會在高雄待避。而這邊我也發現了另一個問題:高雄段地下化區間各站,月台的列車時刻顯示竟然都沒有「車種」這一欄,只有「車次」。我相信除了鐵道達人,一般人很少會去記車次編號,通常都只認定「幾點幾分的某班車種」;如果兩班車時間相近,對於車廂差異又不是那麼熟悉(尤其是較少搭火車的旅客),絕對會被乘車月台搞得雞毛鴨血。最經典的例子是3236次區間車待避3028次區間快,兩班車都是開往新左營,很可能也都是EMU500編組,看到它們一起停在第二月台上,很多人絕對分不清哪班車是站站停,哪班車直接到新左營。台鐵竟然會這麼輕忽「車種」在一般乘客心目中重要性,實在令人訝異。

接著來到大廳層,高雄車站分成東、西兩個售票處,各有自己的售票窗口、自動售票機、剪票口、出口、進站候車區域、洗手間及月台層聯絡階梯,選擇任何一邊都可以完成所有動作。但從現場觀察,台鐵比較重視東側,不僅售票窗口較多,服務中心和值班站長室、育嬰室也都在這邊;西側售票窗口則較少,唯一優點是旁邊有很多寄物櫃。不過若是已經購買預售票且確知座位號碼,最好記住1到7車較靠近東側,8到12車較靠近西側,但不管從哪一邊進站,當然都可以到達車廂位置,頂多就是多走幾步路。在兩邊售票處中間,是十分寬廣的大廳,南側有捷運「高雄車站」進出口,轉乘距離還算近,只是不像台北或新左營從台鐵月台就能直接前往捷運站那麼方便(將來應該有機會隨著整體工程而調整)。這個大廳區域應該是巨大的圓形,目前實際上只開放了一半,因為另外一半位於平面車站的月台和路軌之下,尚待進一步施工;有趣的是在這半邊繪著幾可亂真的壁畫,有電扶梯、建築空間和許多行人,不仔細看還以為是真實的場景,而這個畫面應該就是將來全部完工之後的景象。

再往上來到地面層,這裡沒有實體建築物,只有一座非常巨大的遮棚,支柱上方點綴著許多不規則圓形,成為目前高雄站的最鮮明意象。而無論往前站或後站方向,現在都還是需要步行經過聯絡通道,在2023年整體工程完成之前,恐怕高雄站仍必須經歷一段施工黑暗期。

EMU800車廂內的高雄車站前後站名顯示
北上EMU800停靠高雄車站第二月台A側
南下113次往屏東PP自強號停靠高雄車站第一月台B側,不是A側的正線。它當然不可能待避其他列車,所以這就是我所說的「找不出其停靠邏輯」。
E212牽引北上722次莒光號(潮州~新左營)停靠高雄車站第二月台A側
上圖莒光號的車尾。這班莒光號行駛區間蠻特別的,可能是配合回送調度。
停靠1A月台的是南下往屏東區間快,EMU500優化列車。可以看到月台上有位仁兄正在用小腳架拍攝列車照片,鐵道迷無誤。
北上128次PP自強號停靠高雄車站第二月台A側
雖然高雄車站月台的長度寬度都相當足夠,但一列12+2完整編組的PP還是幾乎把月台都佔滿了。
E209牽引北上554次莒光號往花蓮駛進高雄車站第二月台A側,車頭後方有兩節藍皮行李車。
西線莒光號通常為8輛客車編組
南下EMU800停靠高雄車站第一月台A側,這是正線。
台鐵高雄市區地下化路線圖,除新左營之外其餘皆為地下化車站。
高雄車站月台上的資訊看板
高雄車站月台全景,從第一往第二月台方向拍攝。
高雄車站第一月台的LED時刻顯示,1A側是正線,停靠列車較密集;但1B側也會有非待避列車停靠。整理到這張照片時我才驚覺,它沒有車種標示!
高雄車站第一月台候車座椅區域,月台應該是夠寬了,但座椅數量仍偏少。
高雄車站第一月台接近北端盡頭處
第一月台A側北端路軌,仔細看會發現它才是正線。
第一月台B側北端的地下化路線景象
第一月台A側南端路軌,南下正線亮綠燈,側線亮紅燈。
第一月台B側南端的地下化路線景象
高雄車站第二月台這個區域似乎又比第一月台更寬
高雄車站第二月台候車座椅,一樣少少的。後方為上下大廳層的階梯。
高雄車站月台北段(左二右一),當然,地圖上實際方位為西。
第二月台B側北端路軌,北上側線紅燈、正線綠燈。
第二月台A側北端的地下化路線景象,仔細看會發現莒光號的車尾燈,剛剛通過所以號誌變成紅燈。
高雄車站第二月台接近南端盡頭處
第二月台B側南端的地下化路線景象,是少數四線路軌都能看到的位置。
高雄車站月台往大廳層階梯與電扶梯
高雄車站月台層升降梯,後方有飲料自動販賣機。
高雄車站大廳往第一月台(南下)
高雄車站大廳往第二月台(北上),東西兩側總共有四處上下階梯。
高雄車站東側進站候車座椅區域
高雄車站東側進站大廳全景
高雄車站東側出口閘門
出口閘門旁邊有補票處和證明章蓋印台
高雄車站東側剪票口,可以看到列車停靠月台以1A和2A為主。
高雄車站東側售票窗口,編號從1到11,但中間5~8窗口被車站計劃圖遮住並未開放。
高雄車站東側的自動售票機區域,另一邊也有。
高雄車站值班站長室和服務中心,右邊有育嬰室,都位於東側。
高雄車站東側進出口景象
高雄車站西側進出口景象
高雄車站西側售票窗口較少(編號12到14),左邊有自動售票機。
高雄車站西側售票處右邊有更多自動售票機
高雄車站西側通道有許多寄物櫃可利用
高雄車站西側剪票口,上方顯示南下列車誤點狀況多但都不太久,北上雖然僅一班誤點,但從潮州開來就已經晚了21分鐘,相當糟糕。
高雄車站西側出口閘門方向
高雄車站西側進站大廳全景
在大廳地下層廣場往南邊看到的景觀,上方遮棚相當有特色,正前方則是捷運進出口。
捷運高雄車站進出口,需往下至地下三層才是捷運站。
電扶梯旁欣賞壁畫,「高雄車站」標示亦在此處。遠處上方保留了舊第三月台部份。
高雄車站巨大遮棚特寫
在遮棚南邊邊緣處,也有往地下大廳層的階梯與升降梯。
比較少旅客從這個方向進站。遠方右邊可以見到前站臨時站房、左邊則是中博高架橋、正前方則是已停用的捷運進出口。
接著,我們從前站方向(南側)進入,從後站方向(北側)離開,觀察目前的進出站動線。首先經過前站臨時站房,相信不久之後就會拆除消失。在臨時站房右側有鐵皮搭成的區域,這便是前往地下化車站的通道起點,台鐵還在此處設置服務台提供諮詢,我想很多旅客都會有進出站方面的疑惑。經過一段甬道之後,右前方會出現巨大的白色遮棚,其邊緣有兩處往下的電扶梯或階梯,由此進入台鐵車站大廳區域,往捷運高雄車站亦是相同途徑。

離開地下化高雄車站站場,後站方向就是原平面第三、四、五月台和後站臨時站房,在尚未拆除前剛好作為聯絡通道,所循路徑即為昔日的月台天橋,經過後站的剪票口及階梯或電扶梯,再從一樓門面出站。這一側的動線應該是大家很熟悉的,但原本的月台僅是新站入口,最終到達地下月台的路程大概要多一倍,不知會不會影響到部份乘車意願。這裡附帶一提,根據規劃,原本跨越高雄車站的中博高架橋會拆除,也不可能恢復更早以前的地下道,而是以繞過車站旁的平面道路取代,這對汽機車交通必定有所影響。

使用長達16年的高雄車站前站「臨時」站房,終於功成身退。
這裡恐怕已經是許多人印象最深的高雄車站型態,不知何時會拆除消失?
前站臨時站房右邊,台鐵設置了「行動服務台」(後站也有派員)。最右邊就是目前往地下化車站的鐵皮通道。
高雄車站的立式站名牌在通道入口處
為了避免人潮擁擠,還特別區分進站與出站兩條路線。
捷運高雄車站舊進出口,已遷移至台鐵大廳層。這應該也很快就會被拆了。
通道旁邊有許多展示,有時間可以慢慢欣賞。
這張日本時代票價表相當有歷史意義,涵蓋了從高雄車站出發往全台各站的列車票價,等於也標示出當時的所有車站名稱。時間點應該位於1942年後,因為許多汽油車停靠站已歇業。光從這張表格大概就可以寫一篇論文了。
走完鐵皮通道之後,高雄車站地下化區域的遮棚映入眼簾。
中博高架橋下的寬廣區域,遠處還有一座人行天橋。這部份是昔日平面站場第一、第二月台,因地下化施工早已消失。
舊高雄車站平面第三月台,成為休憩空間以及往後站方向的通道。
原第三月台往上方天橋階梯,利用成為進出站通道。
天橋上原本往第三月台另一端的階梯已封閉,往第四、第五月台階梯亦同。
舊高雄車站平面站場第三、第四月台間,軌道已撤除一部分。
原前後站聯絡天橋,往後站方向暫時仍需要經過此段。
高雄車站後站臨時站房,一樣是使用了16年。
九如二路博愛一路口,中博高架橋即將拆除,此處景觀會有大幅改變。
高雄後站旁九如二路街景
最後還是放上舊高雄車站站房特寫,目前孤零零放置在高架橋東邊。不知新市長上任後,原本要移回原址當作車站門面的計畫會不會變更?很難說。
雖然現在我已經很不想讓部落格文字跟政治扯上關係,但高雄市民的選擇還是令許多人跌破眼鏡。不過其實這次造訪高雄地區地下化新站(2018年市長選舉前一個月),當地友人已經告訴我,高雄一定會變天,當下我仍是半信半疑,不過事實證明他所言不假。對輕軌開了第一槍之後,高雄地區的軌道交通和大眾運輸會朝什麼方向發展,現在變得難以確定。在此只能祝福高雄市民們。

北上縱貫線三塊厝車站 南下屏東線民族車站

35 則留言:

  1. 我說一下吧
    輕軌我完全不看好
    據說機車速度都比這個快
    輕軌可以觀光但通勤還是算了吧
    看到高雄的人潮再對比三塊厝的冷清我只想說台鐵捷運化除了一開始的OK外現在是越來越荒唐
    徒增高雄站管理麻煩
    我覺得軌道建設該停止的都停吧不要再鬧了
    你們知道蓋個車站或弄個輕軌要多少錢嗎?
    還有後續管理營運維護費用這都不是玩笑話
    個人認為除了鳳鳴和平鎮之外多數別再鬧了
    等到搞出一堆像新富的玩意就算停止營運多少錢丟水裡知道嗎?
    還有我說老實話剩下那票計畫基本上50%甚至70%都是亂搞多少人搭還影響別區域的居民通勤時間
    不要說甚麼鼓勵大眾運輸連方法都錯誤效果當然不好
    我早說過該公車公車該捷運捷運該鐵路鐵路
    一堆疊床架屋的行政效率會好才奇怪更不用說連方向都錯誤
    這也是造就台中高雄搞出一堆通勤站結果多數的冷清的必然問題所在

    回覆刪除
    回覆
    1. 抱歉這我無法全部認同,我認為軌道建設必須持續下去,不管是捷運輕軌台鐵甚至高鐵,但區域、路線、型態、設站、規模都可以再仔細研究評估。台灣地小人稠,大眾運輸系統仍是必要的建設,尤其是為了紓解道路交通和發展觀光產業。

      刪除
  2. 有幾個問題想題出來討論看看~
    1.會不會是備註的地方跳轉後會跳出車種呢?
    2.那張日治時期票價表的文字是從左到右耶!是因為日文也是從左到右書寫?
    3.這讓我想到之前板大有個時刻表會將廢站在印刷上留空留白,印象中鶯歌桃園之間有個空白一直推敲不出來是什麼,但從這張價目表來看至少中間好像本來就沒有站耶?

    回覆刪除
    回覆
    1. 1.不會,備註是表示誤點的,台鐵已經有很多車站更換成這種新式時刻表,主要是只有區間車停的站,但也有某些站例外。

      刪除
    2. 1. 所以真的缺了車種,不知會不會很多人感到困擾。但最下方跑馬燈是會顯示車次車種停靠站,不過要輪轉,需要資訊的人必須等在那邊看它出現。
      2. 我看過更古早的票價表幾乎都是直式,而當年日文橫書應該還是由右至左,到戰後才慢慢轉變。這張橫式由左至右我想是因為夾雜數字,如果由右至左會造成辨識上很大麻煩。
      3. 看來是沒有,目前找不到任何設站的相關紀錄。

      刪除
    3. 似乎是剪票口外的才會標示車種,候車區跟月台的都只有車次、開往、時間和備註而已了。

      刪除
    4. 後來發現日治時期票價表真得很有意思,譬如區域大站會用粗體顯示(不過當時海線最大站是通霄?而且宜蘭線、平溪線、集集線的都沒有標)、有標示全台車站距離高雄車站的距離等等

      刪除
  3. 關於那找不出邏輯的113次自強為何要停1B,其實答案很簡單,由下往上數第37張照片可以看到3177晚7分,預計13:17分開,但113表定13:16到站,雖然最後可能會有變動,但保險起見通常還是會一班停1A另一班1B,所以絕不是沒邏輯。
    另外高捷舊站並不會拆,聽說要做商場,而本路段也是高捷第一個改線及廢棄路段。
    還有台鐵因為1021事件後人手不足,所以12/20要減班,看來上次的時刻表又要變廢紙了(不過變動在20班內,所以若有心的話可以自己改),下次預計明年5月才會發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如果是因為列車誤點、臨時調度而停靠1B,這可以理解;但正常來說應該是待避列車(區間車)停靠側線1B,優等列車(自強號)停靠正線1A才對,實際卻相反,這點比較奇怪。另外,也可以看到有莒光號在沒有待避狀況下,表定就是停靠1B(在售票窗口上方的時刻表顯示,可點圖放大來看),這就沒辦法用上述邏輯來解釋了。

      刪除
    2. 高捷舊站空間保留,但進出口還會用原來的嗎?我想應該會有別的通路吧。
      另外12/20減班及縮短行駛區間大部分是集中在清晨及深夜,影響應該不會太大。

      刪除
  4. 基於政策延續 我會希望新市府團隊輕軌蓋完
    改線 高架化 地下化都好
    不過我自己也不會太期待輕軌有多高運量
    影響大順路 美術館路是其次 重點是15分鐘一班
    這班距注定悲劇

    回覆刪除
    回覆
    1. 要培養高雄地區民眾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這條路還很長遠。但都會地區興建大眾運輸系統是全世界的趨勢,高雄不可能成為例外。

      刪除
  5. 高雄站消失的售票口是橋墩,等橋拆了就會出現
    另外全力支持輕軌建設,國外很多城市都有輕軌,而且輕軌會是大順路的救星,因為大順路未來會有5間百貨林立,加上量販店及學校,會變成大順停車場。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也滿支持輕軌繼續把它蓋完(都已經蓋了差不多一半的站了),不過可能高架化還是比較好,地下要挖很久、改線很麻煩、蓋在地上根本不行(哪來的位置啊?),但我相信這段期間一定都會罵說輕軌蓋這做啥?
      但還是老話一句:都蓋14個站了,臨時喊卡也很難了。也希望未來輕軌蓋完後,搭乘人數不要太少。

      刪除
    2. 輕軌要結合觀光才會比較看好
      純通勤性質我看開機車的不太可能會改搭輕軌屆時搭乘人數恐怕讓人搖頭
      另外要看國外城市性質跟很多數據
      不是覺得國外城市可以就什都可以
      學日本東京密集蓋車站你覺得可行性高嗎?
      台鐵捷運化現在搞成這樣就是沒考慮這點
      這都要大數據去做理性評估不能流於太過理想

      刪除
    3. 個人認為 如果無法提升到5-8分鐘以內 輕軌一定會失敗
      15分鐘的班距 根本不會提升搭乘意願
      我還寧願把黃線 甚至於古早的藍線拿來提前施工

      刪除
    4. 我是希望改成台鐵
      輕軌大早休息了比夢時代還早他休息了只能走路到捷運
      這樣的輕軌不改善我印象當然很不好
      改成台鐵若能形成複數線區間車不但可以減少班距還可以讓區間車數量自然合理更多班
      看看台南的大橋 仁德因為還有個沙崙線在跑區間車多得嚇人
      我希望台中也能規劃個支線讓台中區間車能更多
      我的意見不是希望就這樣擺爛而是希望更好

      刪除
    5. 百貨林立我喜歡
      但是請輕軌不要太早休息
      台北捷運不會在百貨休息前就休息(樓上開夜店或是有特殊的除外)
      這點可以比照捷運休息時間打烊

      刪除
    6. 輕軌應該要能達到大眾運輸的效果,但目前的營運規模只有觀光價值。而這就像雞生蛋蛋生雞的狀況一樣,是先建好之後慢慢培養居民搭乘習慣,還是等交通惡化產生需求之後才開始興建?我寧願是前者,若真的等到有迫切需求才開始考慮興建大眾運輸系統,對於交通的衝擊會更大,民眾的痛苦期也會拉得更長。

      刪除
    7. 當然,實際上路之後,輕軌班距必須壓在5-10分鐘之內,這毋庸置疑。否則就會像現在台中與高雄段的半調子捷運化路線,有接近捷運的車站間距設計,但無捷運的密集班次,搭乘意願不會太高。

      刪除
    8. 現在問題出在以高雄的人口逐漸外移減少,加上高雄路寬,道路交通短期內不至於惡化,在道路交通尚且順暢之前,很難吸引開車騎車搭乘輕軌

      刪除
  6. 說實在~我比較喜歡原本的設計,感覺比較雄偉(原本影片裡的不少車站,都跟完工後的不一樣)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你是指鳳山被砍掉只剩幾樓?

      刪除
    2. 高雄 民族 大順(科工館)都是

      刪除
    3. 沒特別注意原先的設計,我觀察重點還是在實際出現的建築物。不過高雄段地下化還有很多後續工程,週邊樣貌也會逐漸改變。

      刪除
    4. 輕軌目前才通車8.7公里,可是運量已經比高雄公車任一線還多的多,在輕軌上也常常會遇見各國旅客,觀光功能顯著,等郵輪碼頭、流行樂中心、跟大港橋等工程完工,運量可期。

      刪除
  7. 1.月台層有直接通往捷運的電扶梯,在E212牽引莒光的照片旁邊,會看到用黑色背景貼起來的牆面,裡面就是通往捷運通道。
    2.因為轉換層的捷運商場還沒完工、也無招商,所以目前才把通道封鎖,等到二期工程達成一定進度就會開放,屆時轉乘捷運就會和目前新左營一樣方便。
    3.目前由一樓到B1的設施幾乎都是臨時的(升降梯、樓梯與手扶梯),等二期工程至一定的進度就會停用並挪到原先設計的位置。
    4.目前照片中寄物櫃的後方白牆應該就是預留給高鐵使用的穿堂層,走廊則是通往公車轉運站。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可以理解,從月台層轉乘應該是必然的設計,現在只是暫時的狀態。

      刪除
  8. 話說版大知道服務中心那兒擺了一個pepper機器人嗎?去的時候有看到

    回覆刪除
    回覆
    1. 沒有,我去的時候可能還沒擺上去吧。

      刪除
  9. 昨天看新聞說:2月16日起進出動線要改了,前站是從願景館(舊帝冠式車站)旁的南華街進到新站,而後站要從松江街旁的人行通道進入,當然汽車和計程車的動線也要改。但改後原本的前後站和原本的天橋也要拆了,前天有事來不及去走最後一次,真是可惜。

    回覆刪除
    回覆
    1. 因為施工關係,接下來到2023年應該還會不斷變動,讓我們繼續觀察下去。

      刪除
    2. 分享一下高雄車站目前的最新狀況 : 中博高架橋已拆除,帝冠式車站回到了原來最初的位置,連結中山路與博愛路的站西路 (南下專用) 與站東路 (北上專用) 也已經開放通行,目前必須從站西路側與站東路側進出車站。車站外觀方面,站西路側的大樓外觀已完工,只剩內部在做最後的收尾工程,未來很有可能會率先開幕使用 (據說做為百貨公司);而站東路側的大樓則正在興建中 (據說做為飯店),至於位於後站的國道客運轉運站則完全還沒動工。
      我是高雄人,家又住在高雄車站附近,所以對高雄車站的變化頗有心得。

      刪除
  10. 高雄站較基隆站好,失去始發功能後,轉乘功能仍十分重要!

    回覆刪除
  11. 樹林站也有沒車種的時刻表

    回覆刪除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