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車站 (2018/10/24) 進出口門面,造型一般般,天花板有鮮艷的花卉圖案。 |
構造:地下化車站
站體:無地上站體(僅進出口建築)
月台:2(岸式x1)
註解:小型捷運化通勤站
每日平均上下客人數:
2011年~未開業
2012年~未開業
2013年~未開業
2014年~未開業2015年~未開業
2016年~未開業
2017年~未開業
民族車站站牌,跟其他站相比,字型好像較細一些。 |
民族車站月台壁上的站名標示 |
民族車站的名稱也是鳥到不行,得名原因是旁邊的民族一路,但這條民族一路非常長,北端最遠到左營,差不多接近新左營站平行的位置,不知道會不會有該地的居民覺得自己應該在民族車站上下車才對。然後台鐵只能說,「抱歉了,此站雖然是因為你家門前的馬路而命名,但府上並不在服務範圍內」。而「民族」這種菜市場名,全台灣不知道有多少條民族路或民族街,現在被高雄拿去用了,其他地方應該要抗議才對,台北就應該當仁不讓出面爭取,「真正的民族(地名)是在我們這裡!」孫逸仙博士如果地下有知,可能也會抱怨,「馬的,我創立三民主義不是給你們拿去當路名村里名學校名,搞得到處都是民族民權民生分不清楚,重點是要實行啊!」
也許是線形的關係,從高雄以下的幾個地下化車站,空氣狀況都比較糟糕;雖然溫度都在強力冷氣吹送下保持涼爽,但油煙味似乎很難散去,在月台上活動覺得頗不舒服。另外,本站月台壁上的站牌不知什麼原因,四塊只有其中一塊點亮,雖然也不至於看不清楚,但總覺得有點掉漆。車站整體結構則跟同時開業的其他捷運化小站無太大差別,而大廳層天花板還有頗具現代感的設計,再加上進出口建築物頭頂上的花卉圖案。
也許是線形的關係,從高雄以下的幾個地下化車站,空氣狀況都比較糟糕;雖然溫度都在強力冷氣吹送下保持涼爽,但油煙味似乎很難散去,在月台上活動覺得頗不舒服。另外,本站月台壁上的站牌不知什麼原因,四塊只有其中一塊點亮,雖然也不至於看不清楚,但總覺得有點掉漆。車站整體結構則跟同時開業的其他捷運化小站無太大差別,而大廳層天花板還有頗具現代感的設計,再加上進出口建築物頭頂上的花卉圖案。
民族車站進出口位於凱旋一路上,但眼前直接面對的就是民族一路陸橋。在鐵路地下化之後,高雄市區原本跨越鐵路的陸橋大部分都會拆除,恢復平面道路;但這條民族陸橋因為車流量大且跟建國一、二路立體交叉,仍有交通上的價值所以會被保留。不過陸橋的機慢車專用線會拆除,與橋旁的平面車道區域合併打通,預料從民族一路路旁到民族車站之間會成為站前廣場,原平面鐵道區域保留為綠地,格局也會拓展開來。民族車站距離巨型高雄車站僅1.3公里,令人也很擔心虹吸效應會造成本站利用率不高,但多這500公尺已經足以讓一些人選擇在此上下車,我推測進出站人數應該會比三塊厝好一些。
EMU800車廂內的民族車站前後站名顯示。眼尖的網友已發現,民族 (Minzu) 的拼音多了一個 h。 |
南下EMU800區間車停靠民族車站第一月台 |
另一列北上EMU800停靠民族車站第二月台 |
南下115次PP自強號通過民族車站 |
民族車站月台全景,從第一月台向北拍攝。 |
民族車站月台全景,從第一月台向南拍攝。 |
民族車站第一月台的夜間安心候車區附近 |
民族車站第一月台北端(往高雄站方向) |
民族車站第一月台接近南端處,遠遠可以看到隧道中北上列車的頭燈。 |
民族車站第一月台南端(往科工館方向),有明顯的彎道。 |
民族車站第二月台階梯處附近 |
從第二月台眺望第一月台,這一站比較難得,有遇到好幾位乘客。 |
民族車站第二月台北端 |
民族車站第二月台南端 |
民族車站月台上有木製長條座椅。後方可見到升降梯,還有現在已經很少人利用的公共電話(三座會不會太多了一點)。 |
民族車站月台上下階梯與電扶梯 |
民族車站大廳往第一月台(南下) |
民族車站大廳往第二月台(北上) |
空曠的民族車站大廳進站區域,上方算是稍微有些設計。 |
民族車站出口閘門與補票處 |
民族車站剪票口 |
民族車站售票窗口與自動售票機 |
地下化各站都有充電區 |
民族車站大廳往地面進出口的聯絡階梯與電扶梯 |
從大廳向上到地面,一定會注意到天花板上的花卉彩繪,但它是非常抽象的構圖。 |
民族車站地面進出口門面特寫 |
出站之後直接映入眼簾的便是民族陸橋 |
原平面路線往高雄方向,鐵軌已撤除。 |
原平面路線往科工館方向,鐵軌也都消失了。 |
民族車站立式站名牌 |
民族車站進出口位於凱旋一路路邊 |
從凱旋一路對面看到的民族車站進出口,右邊則有往大廳的無障礙升降梯。 |
凱旋一路上,可以看到民族車站的幾座相關建築。 |
民族車站旁的民族陸橋,主線會保留,機慢車專用線則拆除並打通恢復平面道路。 |
民族陸橋旁應該會變成雙向各有兩線車道的平面道路 |
凱旋一路上,左邊便是屏東線和臨港線分歧處。 |
回頭眺望民族車站,陸橋和更遠方的壽山皆可見。這段在地下化前原本有好幾處小型平交道,因施工而封閉多年,之後都有機會打通重新開放。 |
世貿聯合國大樓,有50層,1992年落成後曾短暫成為台灣第一高樓, |
臨港線停駛約一個月後,軌道也很快就拆除了。 |
留下一個ATS號誌供人憑弔 |
臨港線憲政路平交道,相關設施已撤掉。 |
沿凱旋一路繼續往南的臨港線,輕軌二期計畫不經過憲政路到中正一路區間,但會不會有變數很難說。 |
憲政路上凱旋國小,已進入苓雅區範圍。 |
苓雅監理站原本位於鐵道旁,只有面南的進出口,鐵路地下化之後應該會開闢出往科工館方向的聯絡通道。 |
利用Google Map繪製標示輕軌的路線規劃,粉紅色是已完成的一期路線,綠色是施工中的二期路線,藍色是較早期的小圈規劃。 |
其實我個人覺得與其輕軌剩下不如直接台鐵
回覆刪除如果台鐵路線能變成複線區間其實車班會比較多
像是善化到中洲特別是台南到中洲因為沙崙線形成複數區間車路線所以大橋 仁德車班自然多
又如新竹到北新竹因為六家 內灣所以區間車數量也比其他路線多
又如樹林到八堵會因為宜蘭線列車數量較多
我希望要弄就弄好一點這樣如果高雄能形成複數區間車路線區間車多了利用率才比較看好
要不然要等很久又可能誤點的區間車自然搭乘意願低
另外輕軌這問題我說說自己的體驗
輕軌太早休息我當時只能從夢時代走到捷運站(夢時代當時還在營業)
這種體驗當然很不好
希望能夠改善
像台北捷運不會在觀光客可能會逛的知名商場休息前就休息否則你想想我去京華城結果捷運21:00休息你覺得如何?
我也說了輕軌要結合觀光
我不太贊成用台鐵替代地方捷運,如果是原有線路經過都會區捷運化就算了(例如台中台南高雄捷運化),但是搞成像沙崙線那種根本類捷運方式我是不太認同
刪除台鐵畢竟屬中央單位加上台鐵車輛資源設備本來就有限,以沙崙線為例,原本南部區間車(嘉義=屏東)一小時有四班車,後來因為沙崙線除了佔去了兩個運用四組車,更也占據台南=中洲段重疊路段,南部區間車因此反而減少變成一小時兩班車;假設臨港線也營運然後用掉四五組車,南部區間車恐怕運能更不足
沙崙線太短了還有台鐵沒有四軌化這其實都很難,至於臨港線台鐵早期就有但目前高雄地下為雙軌必須從新左營分出去確實也是佔用鐵道資源,不過我覺得台鐵日後如果雲林虎尾和田中支線都弄問題大概會更嚴重。台鐵缺少橫向計畫如果有的話問題可能解決但另一個問題會出現,如果要台南人去中洲或是叫員林去田中轉車八成不會同意。
刪除乾脆叫凱旋車站好了(這站門牌其實是凱旋一路)
回覆刪除不過話說回來 輕軌影響車流事小
班距太長才是最大的問題
第一階段錯估載客量,所以只有9台車,但等2階的新車上路,班距就會是5~10分鐘了
刪除班距如果太密,影響車流就事大了。
刪除輕軌班距太長無解,一來平日乘客少二來也沒那麼多輛車可以跑
刪除而且其實15分一班以這輕軌而言班次算多了,機場捷運環北=機場其實也是15分一班
為什麼民族車站的站牌英文和區間車上的不一樣?
回覆刪除你抓到錯誤了。
刪除我雖然也是偏重大眾運輸(自己的機車已報廢),但看到高雄有錢將鐵路地下化,卻沒錢做高架捷運化鐵路,也感到匪夷所思,對於較外行的人看到這種情形,就會認為高雄好不容易把鐵路埋進去又再蓋一個路面軌道,難免會有人認為這是一件挖東牆補西牆的事。
回覆刪除你這樣一說我確實看過高雄輕軌在地上
刪除在地高雄人來回答,因為對面一大片國宅就叫民族社區。輕軌國外一大堆,好處就是便宜,但要共用路權。到時就看高雄人怎改變習慣。初期應該罵聲連連,但是習慣後,應該會共存,只是不知能否撐到習慣。
回覆刪除這篇分兩部分說明。
回覆刪除一、民族站:
1.站名的由來其實和民族社區是有關係的,因為該社區已經存在20、30載,所以才用「民族」來命名。
2.民族車站是目前高雄段地下化中深度第一的車站,如果鐵貓大有從新左營搭到柴聯車,會發現下引道開始幾乎都沒在狂催油門,直到民族車站才開始使勁力氣往上爬。
3.車站很深的原因就是要避開民族陸橋主橋的基礎結構。
4.民族陸橋主橋不拆除的主要原因是產權問題,因為主橋是和民眾租地來蓋,用途僅能限於橋樑;一旦主橋拆除,勢必還地於民,民族路將會出現大路障。
二、環狀輕軌:
1.環狀輕軌的初始規劃並非鐵貓大所繪,建議您改成臨港線路廊。
2.目前二階尚未興建的路廊與過去高運量藍線的規劃完全重疊,當時要是四線齊發,也不會造成目前尷尬的局面。
3.過去臨港線有打算跟著一起地下化,之後南延到草衙、小港和中鋼,由於路線與高運量紅線重疊,所以便廢止南延段,原路廊則給一階輕軌使用。
4.目前二階仍未興建的路段還是要以平面為主,當初政府評估鐵路地下化後,陸橋與地下道拆除,行駛大順路的車流有效備分散,因此仍評估平面輕軌。
很詳細啊!是在地高雄人麼?
刪除其實民族一路最北是到仁武區的高楠社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