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5日 星期六

台鐵列車愛稱

首先釐清一下定義,「列車愛稱」是日文用法,指的是在列車的等級之外,另外再幫它取一個名號,通常都具有積極、正面涵義,能凸顯出列車特色或在地文化。我使用這個字眼是因為它很貼切,而中文也找不到更符合其涵義的詞彙。

但我們台鐵對於「列車等級」和「列車愛稱」一直混淆使用,連帶的大家對於其界定也模糊不清。事實上,早期台鐵列車應該只有普通、平快、特快三種等級,但特快這一級又因車廂種類、停站狀況、有無冷氣而細分成多種,包括對號特快、柴油對號特快,以至於後來陸續出現的觀光特快、莒光特快、自強特快、冷氣對號特快、復興特快等等。這其中,「觀光」、「莒光」、「自強」、「復興」應該都屬於愛稱,可是,台鐵卻把它們都變成等級的概念,收取不同的票價、提供不同的服務規格。到今天,列車等級演變成「普快、區間、莒光、自強」四種,區間車還可以包含復興號,自強號另外又出現太魯閣、普悠瑪的愛稱,將來也可能會另成一等級,這種亂七八糟又缺乏邏輯的設定,就是台鐵的最大特色。現在我只針對台鐵「看起來應該是愛稱」的名稱做討論,至於它到底是列車等級還是列車名稱,就大家隨意吧。

台鐵最早的列車名稱據說出現在1950年,將當時的南下、北上特快車各一班次定名為「成功號」、「銘傳號」,成功應該是指鄭成功、銘傳則是指劉銘傳,不過這年代實在太久遠,文字紀錄都是這樣描述,但實際運作狀況不得而知。

1961年出現的觀光號,應該才是大部分人印象中最早的台鐵列車愛稱。取「觀光」這個名稱,可能是想將鐵路從單純的交通運輸功能,發展到觀光旅遊的層級,所以在設備上有大幅度的提昇。它由當時最新的深藍色柴電機車牽引,客車有舒適的座椅,車廂並陸續增添空調裝置,這些都是台鐵首屈一指的創新。觀光號車廂原本也是深藍色塗裝,但後來變成白底紅條紋,也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樣子。剛上路的時候,觀光號列車的車頭前方會掛著一個圓牌,上方寫著「觀光號」三個紅色字(由右至左),下方則是一幅台灣地圖,加上Bienvenue的字樣(法文「歡迎」之意);但後期的觀光號就不再使用這個法文字,而是用KUANKUANG這種蠢拼音。這個改變的原因不明,但有一件事我想很關鍵,那就是1964年台法斷交、中法建交,而且法國是歐美民主大國之中第一個倒戈北京的,當時的國民政府想必很不爽。觀光號經歷了17個年頭,其間最速列車、最高等級列車的頭銜分別被光華號和莒光號拿走,一直到1978年鐵路電氣化即將完工、自強號電聯車準備上路,觀光號才終於停駛。當時我雖然才6歲,但隱約總覺得有點印象,可能是有聽過大人在講這件事。停駛之後觀光號的車廂大多改為莒光號繼續使用,尤其是以前北迴線、台東線的莒光號,不少車廂都特別陳舊破爛且有一股霉味,其中很大一部份就是觀光改。

1966年,台灣跟日本購買DR2700型柴油客車,以光華號名義行駛於西部幹線,這可說是不折不扣的愛稱,因為它正式名稱其實仍是「柴油對號特快」。說到「光華」這名稱,我們台灣人可能早就習以為常,因為生活周遭到處都是光華,光華里光華路光華國小光華國中光華高中光華商場,好像這個詞是盤古開天時就存在一樣;但事實上它是國民政府敗退台灣之後才發明的詞彙之一,意思當然就是消滅萬惡的共匪,光復中華。光華號的DR2700車廂座位狹窄、沒有空調、行駛時引擎噪音大、晃動也很厲害,舒適程度遠不如觀光號,但是它的優點就是機動性強,速度快。西線的光華號一直行駛到1979年自強號全線上路才停止,但車廂則繼續利用在剛開通的北迴線,只不過這時在時刻表上已經沒有光華號的名稱了,單純就叫做柴油對號特快,然而一般民眾仍習慣稱之為光華號。DR2700從對號快一路撤退到普通車,最後在2014年退役。此外,台東線鐵路在東拓之前也有光華號,是當時的最高級車種,自1968年一直行駛到1982年東拓後停止。關於光華號的較詳細介紹,我撰寫過另一篇文章「光華號」,歡迎參考。

DR2700型「光華號」末期擔任台東線普通車的角色,停靠豐田車站。
1970年,由柴電機車牽引的莒光號出現,它的定位是比觀光號更高一級的列車,不過除了車廂內裝之外,兩者差別其實不大。「莒光」這名稱很有意思,當然它也是國民政府發明的詞彙,不過是有典故的。戰國時代燕將樂毅進攻齊國,連下72座城池,齊國只剩下即墨和莒兩座城池,眼看就要亡國了;但這時齊將田單力挽狂瀾,以火貓陣反攻,將城池一一收復,最終又復興了齊國,這就是「毋忘在莒」的故事。這是我們這一代從小就聽過的故事,但我一直有個疑惑:田單明明是在即墨發動反攻的,為什麼不叫毋忘在即或毋忘在墨,偏偏要在莒呢?不管怎樣,念念不忘反攻大陸的蔣介石,很早就在金門太武山題上毋忘在莒的字樣,意思就是只剩台澎金馬沒關係,我們只要發動火貓陣一樣可以把大陸拿回來;這樣還不夠,1953年在金門再加蓋一棟「莒光樓」來強化這個口號,涵義應該是毋忘在「莒」、「光」復大陸。不知為何,莒光這個詞在1960年代末期、1970年代初期突然流行起來,除了莒光號之外,軍中所習的跆拳道被改名為莒拳,馬祖的東西犬改為莒光鄉、軍中的政戰教育叫做莒光園地、各地出現莒光路莒光國小莒光國中。莒光號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雖然名稱極度八股,但標榜的卻是高級享受,車廂內裝為絨布沙發座椅和地毯走道,空調當然具備,停站等級也優於觀光號和對號快,不過速度仍比光華號慢。莒光號原始塗裝為白底藍線條,後來因為跟觀光號太像,改成下橘上米黃加白條紋,跟從藍變橘的車頭剛好很搭,頗有顏色一致性。電氣化之後,莒光號的最高級列車地位被自強號奪走,而且行駛時間越來越長、停站越來越多,基本上是昔日復興號甚至平快車的等級,很多班次其實比區間電車還要慢,但它仍堅守崗位運行至今,停靠許多中型車站,轉眼已經45年了。

莒光號停靠貢寮車站
1978年,西線鐵路電氣化已經完成大半,台鐵引進英國製的EMU100電聯車,初期行駛於台北台中之間,1979年電氣化全通之後延長為北高之間,並正式定名為自強號。當然,「自強」這個詞就不是國民政府發明的了,最早在易經上就有,清末也推行過自強運動;但它在台灣開始風行,還是要歸功於蔣介石在1971年的發表的文告,裡面有「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等字樣,於是立刻被奉為金科玉律,大家都開始自強起來了。因為電聯車加速快、極速也較高,自強號上路後立刻打破光華號的紀錄,成為台鐵最速列車。自強號的車廂種類,從早期的EMU100、EMU200(後改造為EMU1200)、EMU300等各式電聯車,一直到E1000推拉式PP電聯車,再加上DR2800、DR2900/3000、DR3100等各式柴聯車,以至於近年來傾斜式的TEMU1000太魯閣號、TEMU2000普悠瑪號,都是視為同一等級,使用最高的票價里程計算方式,是台鐵的頂級列車。坦白說,小時候我真的沒坐過自強號,因為實在有夠貴,大人都是選擇其他較便宜的車種,多花一點時間也無妨。後來長大比較有機會乘坐了,卻因為地緣關係主要都是搭東線的柴聯自強號,速度又慢座位又小;說真的,以其車廂服務與速度水準,跟西線電聯自強號收同樣票價,簡直就是坑殺東部的旅客,所以我私底下都稱之為假自強號。即使是現在東線也已電氣化完工,但還有不少柴聯自強號在跑,台鐵只願意在非假日給予乘客「97折」若有似無的優惠,其餘都還是照舊,感覺上搭到柴聯自強號的乘客都是十足的冤大頭,也難怪熱門時段的太魯閣號和普悠瑪號一位難求。

EMU300型自強號在舊的基隆車站
EMU1200型自強號在高雄車站
E1000型PP自強號通過香山車站
DR2800型柴聯自強號在富里車站
台東車站,右邊是DR2900型柴聯自強號,左邊是DR3100型柴聯自強號。
DR3100型柴聯自強號與擔任區間車的復興號一起在花蓮車站
1981年出現的復興號,它的前身是1980年的「冷氣對號快」,就是有空調的對號快車。一開始它附掛在莒光號上,同一列車收不同票價,號稱「莒興號」;不過這種運用方式很麻煩,所以不久之後便獨立運轉,成為第三級的特快列車。「復興」這個名稱當然不是國民政府的發明,不過它在台灣被大量使用,是源自於對抗文化大革命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復興號車廂外觀跟莒光號幾乎一樣,連早期的塗裝也一樣是橘色,只多了一條白線;不過後來為了區分,遂全面改為藍白塗裝,成為今天的樣子。復興號內部走比較樸實路線,椅子就有點像昔日藍皮對號快的綠色皮座椅,不過兩兩是分開的,坐起來不太舒適,如果穿短袖短褲還有可能被「黏」在座位上。另外就是座椅間距較小,塞了比莒光號更多的座位,跟窗戶位置往往配不起來,運氣差的話靠窗等於沒靠窗。開行復興號的目的就是取代原本的對號快,所以停站比自強、莒光多;而且當時有個不成文的現象,那就是「山莒光、海復興」──莒光號多半走山線,復興號多半走海線,相對的海莒光和山復興的班次都很少。我年輕的時候很愛搭復興號,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票價便宜,就算台北到高雄要6個小時,對喜愛坐火車的我而言也是甘之如飴。近年來復興號已逐漸退出舞台,其班次多半被莒光號取代,現在只剩下北迴線有短程的復興號團體列車,以及南迴線週末固定的復興號班次。

復興號停靠地下化的松山車站
2006年台鐵自日本引進TEMU1000型傾斜式列車(其原型是JR九州885系電車),2007年正式行駛於台北花蓮之間,並且根據意見調查取名為「太魯閣」,花蓮當地立霧溪切割出來的峽谷名勝。這可說是台鐵的一大革新,因為我們終於不用再整天光華復興莒光自強了,鐵道列車總算有了比較正常的名字;而且因為太魯閣號被視為自強號等級,收取一樣的費用,也意味著這是列車愛稱,不是等級。太魯閣號外觀為白色橘條紋,因為傾斜式列車過彎速度快,有時候晃動很大,所以台鐵規定不販售站票,這也是以前從未採取的措施。太魯閣號將北花的行車時間壓到2小時左右,是昔日無法想像的高速,想到我們全家以前要花7~8個小時才能到花蓮的慘痛經驗,就覺得交通科技真的有長足進步。由於進口的車廂不多,現在太魯閣號一天只有各4班次往來於東線與西線之間(2015/10/15大改點後,太魯閣號變成只行駛東線)。

太魯閣號停靠竹南車站
因為傾斜式的太魯閣列車極受歡迎,2013年台鐵繼續自日本引進另一款TEMU2000型傾斜式列車,同樣行駛於台北花蓮之間,並預先為2014年台東線電氣化的營運作準備。在列車命名上,直接與台東縣政府合作舉辦徵名活動,最終獲選的就是普悠瑪。「普悠瑪」是卑南族語,大頭目或主要聚落的意思,其來源說法很多,在此不做細部討論。普悠瑪號一樣是自強號票價,剛開始時時刻表甚至是標註為「新自強號」,普悠瑪無疑就是愛稱了。普悠瑪號採紅白色塗裝,感覺上車身比太魯閣號大,而搭乘時座椅比較舒適一些,但晃動程度超過太魯閣號,第一次搭會覺得有點暈。目前普悠瑪號只行駛於東部幹線(2015/10/15大改點後,有幾班普悠瑪號跨界行駛到彰化、斗六),但據說台鐵將會開行西部幹線的超級普悠瑪,以最快速度往來南北,北高大概可以將時間壓在3小時40分左右,目的是要與高鐵競爭長途旅客。我個人雖不看好這種營運模式,但也蠻期待傾斜式列車跑完北高,將最速列車的紀錄再創新。

普悠瑪號與莒光號一起在瑞穗車站
最近聽說台鐵有意拉高傾斜式列車票價,讓它們跟傳統自強號有所區隔,這也意味著台鐵又要把列車愛稱當成等級,產出新的級距。我想我們不必強求台鐵徹底區分這兩者,只要大家能買到正確的車票就好;但希望將來不要再有八股的列車名,想想看,如果台鐵也有燕子、海鷗、甚至台灣雲豹,或是音速、旋風、彩虹等多樣化命名的列車,這樣不是更有話題性、更有吸引力,也更有識別度嗎?「我下禮拜打算搭黑鮪魚號到墾丁去玩」、「我明天要搭山毛櫸號到太平山」,各位覺得如何?

14 則留言:

  1. 閲覽版大文章總會增長許多見識
    如果能加入特殊塗裝(例如喔熊、芒果)列車
    或各型的區間車(阿福號、微笑號等)會更完整喔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篇不是要介紹台鐵所有的車種,只是想探討一下列車愛稱。阿福或微笑,或是甚至白鐵皮、藍皮、紅斑馬、英國婆、紅番鴨等等並不是愛稱,只是鐵道迷幫它取的綽號。

      刪除
  2. DR3100型柴聯自強號與擔任普通車的復興號一起在花蓮車站

    復興號車廂應該是當區間車用的吧?!
    普通車應該是沒有空調的客車。

    回覆刪除
    回覆
    1. 鐵貓是不是因為一下子寫日本車站的文章,然後又寫台鐵的文章,結果就用日本的「普通車」的名稱,稱呼台鐵的區間車?
      辛苦你了~

      刪除
    2. 你說的沒錯,是區間車,不是普通車。現在台鐵只剩下南迴線還有普通車了。

      刪除
  3. 提醒鐵貓可以把這篇的超連結用在"臺灣鐵路印象中,使更多人能夠看到這篇文章喔!

    回覆刪除
  4. 版主提到的觀光號,個人應該說是很幸運吧,因為我坐過!還記得很清楚的是小學時到宜蘭親戚家度暑假,有一年姑媽帶我搭觀光號從宜蘭坐到台中去探望祖父,
    p.s. wiki上說觀光號的服務區間是台北=高雄,但是我應該沒記錯:我們是從宜蘭開始搭的。
    那時我從沒坐過有冷氣的火車,所以很興奮地從列車頭玩到列車尾,途中遇到列車長查票,他問我"小朋友你的車票呢?",我指著後頭車廂回答說"在後面我姑媽那裡",然後就繼續到每節車廂探險,一直到姑媽把我抓回座位。其實當年搭火車從宜蘭到台中也要約5個鐘頭以上吧?但小小孩卻興奮地玩到忘我,記憶中只留著"不會暈車而且一下子就到了"的好印象,真的很有趣。

    回覆刪除
    回覆
    1. 因為年紀關係,很可惜我沒有搭過(其實就算有搭過也不可能有印象)。只有留下一點模糊記憶,在台北車站應該曾經「看過」真正的觀光號列車。

      刪除
  5. 台鐵車種等級喔,我覺得不要太過複雜,依快慢畫三四個等級即可

    回覆刪除
    回覆
    1. 確實不用太複雜,三到四種是最合理的,一般認為就是普通等級(區間車)、急行等級(莒光)、特急等級(自強),最多就是再將普悠瑪、太魯閣另成一級。不過列車愛稱跟等級並沒有直接關係,即使是普通車,也一樣能取個好聽又有意義的名字。台鐵長期將列車愛稱跟車種等級混為一談,造成大家會覺得很複雜,其實只要釐清並簡化等級,就可以發展出很多有趣的愛稱。

      刪除
  6. 復興號......
    還有只有星期天開行的超級復興號
    往返樹林花蓮停站很少那兩列

    回覆刪除
  7. 個人乘坐舒適度,感覺太魯閣號還是比普悠瑪號舒服

    回覆刪除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