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淡水線的回憶

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有一個很特別的狀況。那就是上課到一半的時候,老師常常會不得不停下來,因為有火車經過。我們的教室離淡水線路軌不到10公尺,列車通過時(柴電機車牽引)聲音之大,足以壓過所有聲音,當時覺得習以為常,沒什麼好奇怪的,後來才發現那成為日後特殊的回憶。

是的,台鐵淡水線一直在我身旁,在我的生活範圍內,直到1988年停駛、拆除、改建成捷運。它的存在曾經是這麼理所當然,從不覺得有什麼好注意的;但當我度過十幾歲的年少輕狂、忽略了它消失的事實,等到我回過頭來一看,它已成為一條便捷舒適但冰冷、毫無鐵道感的捷運。惆悵之餘,現在讓我努力挖掘出以前的記憶,描述出我心目中永遠的淡水線。

台北
  淡水線的起點是台北車站,而一般都認定是台北後站,因為最靠近後站的第五、第六月台是淡水線列車專用月台,其中又以第六月台為主。要搭乘淡水線的列車,如果從前站過來就要通過長長的天橋走到第六月台,從後站的話就直接進站即可(第六月台是岸式月台)。台北後站當時算是相當大的木造站房,面對太原路,而且它正面緊鄰鄭州路(今市民大道),但被柵欄阻隔,所以沒有前方的腹地,出入站要從旁邊。淡水線停駛後不久,台北後站就因火災燒失。
  印象中的淡水線列車皆由柴電機車牽引,通常是引擎聲音特別大的R20型,東拓之後也出現從台東線改軌距調過來使用的LDH200柴液機車(凸型車頭),但我總是覺得它跑得比較慢。機車頭拉著4~6節藍皮普通車廂,最常看到的是32200型印度製通勤客車(非字型座椅),偶爾也有平常的普通車車廂;最特別的是我曾經搭過長條座椅的木造車廂,印象非常深刻,但當時已經很殘破,車廂末端是一個開放空間,腰部以下才有鐵欄杆,可站在那邊吹風、看風景。原來它是台鐵僅有的一輛特別展望車廂,早年搭載貴賓曾經相當風光,但晚年歲月卻是在淡水線度過,最後被報廢。

雙連
  出了台北後站月台,淡水線左彎向北,經過長安西路、南京西路、民生西路,就到了雙連站。它的位置在目前捷運雙連站稍北邊,車站建築面對萬全街,是木造站房。我的印象它週邊全是三、四樓的公寓,中間夾著站場,有一種雜亂無章的感覺;此外,當時雙連站的貨運業務似乎頗為發達,經常都看到貨車廂正在裝卸。

圓山
  雙連站往北經過錦西街、民權西路,通過大同公司旁,再穿過民族西路,就到了圓山站。圓山站位置跟現在捷運站差不多,是較新的混凝土磁磚外牆建築,圓圓的窗戶造型令人印象深刻。圓山站的旁邊就是圓山遺址的貝塚,小時候可自由出入,愛撿多少都行,現在已經成為兒童育樂中心的一部分,並且蓋成一間展示室。

士林
  圓山~士林間的路段,因為在我家附近,熟悉度很高,可說是我成長記憶中的一部分。鐵路在圓山站北邊跨越基隆河,進入劍潭地區;以前日本時代這裡有一站「宮ノ下」(「宮」指的是現在圓山飯店位址的台灣神宮),此站位於劍潭青年活動中心和劍潭國小中間,甚至可以說就在我小學教室的旁邊。小時候常偷溜進去青年活動中心玩,裡面的大水池據說就是以前神社的儲木池。
  過了通河街平交道,鐵路沿中山北路西側前進,直到文林路平交道;有趣的是,這一區間的路線完全是橋樑規格,最早以前是空心鋼樑,後來改為實心混凝土。我們在地人都知道為什麼,因為這一段是基隆河的廢河道。我父親在我小時候就告訴過我,有一個葛樂禮颱風,釀成重大災害,之後基隆河就改道了,舊的河道我們就叫它廢河道。後來仔細查證後,才知道基隆河並不是自己改道的,而是在颱風(1963年)之後,政府進行截彎取直的工程,於1965年完成。舊河道和新河道的分歧在三腳渡碼頭附近,會合點則是在雙溪的匯流處,這中間承德路四段/士商路和基河路所夾的所有建築物,都是在以前廢河道上填土所建,所以本地一直流傳不要去買廢河道上面的房子,因為地基不穩。而現在捷運劍潭站西側直到承德路的廢河道,本來都是水域,上面長滿了布袋蓮,所以鐵路橋樑有其必要;不過後來積水漸退,就變成了鐵路橋在乾地上的情況。
  文林路平交道以北便是士林鬧區,也就是現今士林夜市的一部分。士林車站面對的是福德路,也就是目前士林捷運站南側,站房是低矮的木造建築,到淡水線末期的時候週邊已逐漸發展,就是這個車站看起來特別破舊,很不搭調。在此我要表達懺悔之意,因為台北到士林之間不太會查票,士林站下車後逃票又實在太容易,所以我國中時有幾次當手頭很緊、連車票錢都想省下來的時候,就會刻意搭火車回家。先從台北車站混上車(以前只要假裝趕車,剪票員都會放你進月台),在士林站下車後不走出口,而是從月台邊緣走向貨運站區,再從旁邊的柵欄缺口走出車站。這樣省下的錢,加起來也許有30元吧(當時車票頂多6、7元),看在我長大以後努力搭火車的份上,每年至少花費幾千元買車票,甚至還為了跑車站而坐火車,我想台鐵應該不會跟我計較這點小錢。

石牌
  士林站北側為中正路,然後穿越舊士林的後巷(就是被拆的王家附近),與文林路、中山北路平行渡過雙溪,從這邊開始兩旁房子明顯減少,只有車站附近才比較熱鬧。經過福國路、德行西路、明德路,接下來的石牌站的位置與現在捷運站不同,大概是在自強街的附近、明德與石牌兩捷運站的中間,也是木造站房從現在兩側的東華街和西安街距離,可以估算出當時的站場寬度。不過印象中石牌站上下車人數明顯較多,是淡水線大站,可能是當時大部分公車不是走文林北路就是走中山北路,夾在中間地段的石牌居民反而搭火車較方便。

王家廟
  這是一個很小的招呼站,位於現在捷運唭哩岸站跟奇岩站之間,公館路交叉口,有一處彎道的地方,印象中此站的月台也是彎彎的。王家廟站只有月台和站牌,沒有站房,不是每一班車都停靠,大部分列車都是呼嘯而過。我只記得有一次搭到停靠王家廟的列車,列車歪斜地停下來,有兩、三個人上下車,當時覺得蠻神奇的。

北投
  北投站的位置跟現在捷運站幾乎一致,這裡是北投的舊市區,現在中央南路附近都還有很多舊房子。北投車站也是木造站房,但規模比士林、石牌大,這當然是因為它的重要性,除了該區域居民的交通需求,還有新北投支線的調度、轉乘的功能。

新北投
  我永遠記得一個景象,往淡水方向,列車剛從北投出站沒多久,看見往新北投的分歧路軌,這時剛好有一節柴客從新北投開來,輕巧地往北投站方向移動,準備進站停靠。
  新北投支線從北投站北邊分歧,僅1.2公里就到新北投站,當時行駛的是跟跑平溪線、深澳線一樣的DR2100~2400型柴油客車,而且通常只有一節車廂,反覆往來兩站。新北投站擁有淡水線上規模最大的木造站房,跟台北後站樣子有點像,特色是月台與站房垂直,是台鐵少有的終端式車站。記得新北投車站裡面空間蠻大的,因為遊客眾多,還設有販賣部。淡水線停駛後新北投站的木造站房被彰化民俗村購得,整個移植到該園區內;而台北市政府已決定要讓它回老家,並獲得業主無償贈與,將會解體搬運回新北投站附近重組。以前小時候搭車到新北投,一定是到地熱(獄)谷去玩,煮蛋來吃。

忠義
  北投~關渡之間的淡水線大致上是沿中央北路左側而行,畫出一個大大的弧形,弧形之內是大片農田,也就是關渡平原的範圍,弧形之外與山坡間則有沿馬路分佈的聚落,至今仍是類似的景象。忠義廟正式的名稱是行天宮北投分宮,位於桃源國中旁邊,為了信徒參拜方便以及當地居民的需求,淡水線設置了一個招呼站「忠義」,但位置跟今日的捷運忠義站相差甚遠,是在忠義廟東邊,約莫現在北投機廠的位置,離捷運復興崗站反而比較近。忠義車站規模很小,只有一個岸式月台緊鄰中央北路,旁邊有大樹,月台上貌似有以前的售票亭,不過在我記憶中已經是停用狀態。我留有很鮮明的印象,搭火車到忠義站,下車走一段路,然後到忠義廟參拜。

關渡
  關渡車站的位置應該與現在的捷運站差不多,不過我記得它的曲度頗大,是彎彎的月台,而且月台盡頭馬上就是隧道,所以可能要比捷運站再往西一點。關渡站規模很小,只有一個岸式月台和一線路軌,木造站房相當狹窄,周圍又緊鄰民宅,比較有壓迫感,不過上下車乘客卻相當多,尤其是往關渡宮參拜的信徒。因為忠義、關渡皆為一面一線,所以從北投一直到竹圍只能算是一個閉塞區間,距離約6公里,中間還要停靠兩站,成為淡水線的瓶頸路段。

竹圍
  出關渡站之後會經過淡水線唯一的「關渡隧道」,上方就是大度路和中央北路交叉口。出隧道後便離開台北市,進入台北縣淡水鎮,路軌再劃著弧形往北,左邊終於看到淡水河,隔著河對面是觀音山,後期則再添加關渡大橋的風景,可說是淡水線上的最佳車窗。以前的竹圍站似乎比現在的捷運站往北一點點,因為空間較大,所以有很完整的站場設施,包括一個島式月台,規模近似主要幹線的小站,所以到這裡會覺得不像淡水線的車站。竹圍車站木造站房非常漂亮,對於站房內側排列整齊的調度轉轍器,印象也特別深刻。以前坐火車到竹圍站,唯一的目的就是到紅樹林去玩,當時並無任何管制,直接就可以走到河邊抓招潮蟹、挖水筆仔,都是嚴重破壞環境的行為,可是那時候誰知道呢?

淡水
  竹圍到淡水是淡水線站距最長的區間,以前這一路上淡水河邊皆為紅樹林,馬路這邊也沒什麼房子,更不用說現在紅樹林站附近的一大堆觀景高層建築。一直要到竿蓁附近才會有一些房子,再經過一段路就進入淡水市街。以前淡水車站也就在目前捷運站的位置,站房是混凝土建築,規模普普通通,所以在尖峰時間顯得很擁擠,尤其是假日的下午(現在捷運淡水站不也是如此?)。以前坐火車到淡水,一樣也是逛老街、吃鐵蛋、阿給、海風樓的海鮮,或是坐渡輪到八里、換客運到沙崙海水浴場玩水。一般遊客幾乎都是以火車為交通工具,很少聽說有人搭客運。

◆ ◆ ◆
現在淡水線成了捷運路線,很方便、很快速、很舒適,但仔細想想,好像就是少了一種感覺。或許,你我都會想要再經歷一次,站在淡水線藍皮車的門口,拉起衣領,耍酷吹著冷風,同時大方自在地點起一根煙,裝作若有所思的樣子看著遠方…

8 則留言:

  1. 聽你的提示 你小時候應該是明倫或劍潭國小吧
    話說明倫可能會廢
    至於王家廟 現在位置剛好是某社區大樓的土地

    回覆刪除
    回覆
    1. 沒錯,劍潭國小的小朋友,都是聽著淡水線火車聲音長大的…

      刪除
  2. 在我出生那年捷運通車
    我也是劍潭國小畢業的~(今年是高中生)
    但卻從來沒有看過火車那樣經過~
    其實一直很想看看什麼叫做「淡水線的火車」
    卻只有曾經在市圖一本叫做「永遠的北淡線」的書上看過.....

    回覆刪除
    回覆
    1. 從承德橋的方向看過去,劍潭國小是ㄇ字形的,在ㄇ的頂端處,也就是現在靠近捷運那一邊,一樓當時為防洪層(設為溜冰場),二、三樓則是三、四年級的教室。以前教室窗外並沒有馬路,直接就是雜草堆,緊鄰淡水線鐵路。每天都看著火車來來去去,其實真的很吵,但當時沒什麼感覺,有時候無聊還會去算貨車有幾節(客車都差不多)。

      刪除
    2. 後來那棟樓的一樓 (也就是溜冰場上面那層) 改成了1.2年級教室
      我們小一小二無聊的時候
      就站在窗戶邊看捷運
      看有沒有那種車廂有彩繪的捷運經過
      不過現在的教室好像因為怕捷運太大聲干擾學習
      所以一二樓都裝了隔音窗

      刪除
  3. 搭北淡線是我年少的回憶,真可惜沒留下一些映象,而那時也曾做過逃票這種投機取巧的無知鳥事,現在也想找個時機還台鐵這筆車錢以求心安。

    回覆刪除
  4. 淡水的小鎮、藍色的火車……一切都是回憶中的往事……

    回覆刪除
  5. 前陣子去陽明大學爬軍艦岩的時候看到,沒想到當時淡水線的枕木被用作於校內階梯,也是滿特別的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HHtsmy-RiygKzP-_Vn1Wy7EKHzpmutOV/view?usp=sharing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_PYq5rjkb9C625U2KlwinYrZo9XBxiPM/view?usp=sharing

    回覆刪除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