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

三民車站

三民車站 (2016/08/24) 確定的樣貌
三民車站 (2014/07/22) 雖然還不算是完成度百分之百,但已經大致上OK了。
隔了一年 (2013/10/26),三民車站仍是施工中的景象,進度之緩慢令人極為失望。
三民車站 (2012/09/13) 當時正在進行毀滅式的破壞整修
位置花蓮縣玉里鎮
構造:平面車站
站體
1982年鋼筋混凝土東拓標準站房、2014年整建
月台:2(岸式x1、島式x1)
註解
小型聚落交通聯絡站
每日平均上下客人數
2011年~8,第218名
2012年~10,第218名
2013年~12,第219名
2014年~15,第218名
2015年~14,第221名
2016年~12,第223名
2017年~15 (+23.69%),第223名 ()

(2014) 三民車站新式站牌
(2013) 三民車站站牌,總算受到比較好的對待,至少是直立在月台上
2009年當時的三民車站站牌,與現在里程略有不同。
從玉里到瑞穗這兩大站之間,約20公里的距離,中間原本有泰昌、大禹、三民、舞鶴共四站,其中泰昌、舞鶴在東拓後裁撤,大禹因為業績清淡在1995年廢站,而三民站的業績並沒有比大禹站好多少,只是因為差不多位於玉里與瑞穗的中間點,有非常密集的交會需求,所以仍然維持設站,而且是有人站。

玉里鎮三民里位置在該鎮較北邊,靠近舞鶴台地,早期人煙稀少,只有原住民語的地名稱呼。後來日本人來了,覺得附近一座山頭很像他們本土的三笠山(日本全國各地有十幾座山都叫這個名字,但WIKI說是奈良縣的),於是也跟著取名三笠山,並且將設於此處的車站定名為三笠驛。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被派到這種偏遠地方的官員,基本上都是草包加狗腿,「三笠」這種日式地名他們當然不喜歡,但是要取新的地名嘛,肚子裡一點墨水都沒有,搞不好認識的國字比你我都還要少。三開頭的話…那就改叫「三民」吧,至少政治正確度百分之百。於是,全台灣出現了好多地方都叫三民,最有名的包括桃園縣復興鄉的三民村、高雄縣的三民鄉(後來當地原住民終於覺醒了,把它改回「那瑪夏」)、高雄市的三民區,其他什麼三民村三民里的,台灣滿地都是,族繁不及備載。

言歸正傳,三民車站附近是一個很小的聚落,人口不多,現在私人交通工具發達,更是沒什麼人會搭火車,所以每天只有大約15人上下車,本來還贏過大富、山里,但人家有觀光話題,三民沒有,所以2016年已落居全台鐵排名倒數第四,只贏過南迴線三小站。三民車站跟山里車站一樣,有站務員但不售票,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交會列車,其島式月台的A側為正線,B側則為主要交會用路軌。雖然表定停靠列車只有南下北上各三、四班普通、區間車(電氣化之後增為五班區間車),但經常可以看到優等列車暫停本站進行交會。

基於某種原因,我在2012年之前就已經到過三民站兩次。這次是第三次造訪,不過剛好碰到在施工,站房、月台都像整個翻過來一樣,不知到底是要它變成什麼樣?話說回來,當年東拓把所有木造站房拆掉,全部統一改成東拓標準站房(包括三民站),現在又覺得車站都長一樣,不利觀光發展,所以在那邊動手腳想要同中求異。唉,當初要是留下一些木造站房,現在保證都成為觀光焦點;或是當時用點心思,根據地方特色設計出一些不同造型的站房,現在也不用絞盡腦汁去尋求改變。

三民車站到花東公路只隔短短幾十公尺,從玉里到三民這一段路線鐵公路基本上是平行的。三民里的主要聚落分佈在車站北邊,還有6、7百公尺的距離,這可能也是本站業績不振的一個原因。再往北一點,公路開始盤旋爬升,鐵路則鑽進台東線最重要的隧道,這時就已經離開玉里鎮了,來到屬於瑞穗鄉的舞鶴台地。

(2014/07/22再次造訪)
(2014/10/21添筆)
可能是名字的關係,我跟三民站非常有緣,算算已經是第五次造訪了,最近這三年更是每年報到一次。歷經了長時間的整修,三民車站總算是改得差不多了,只剩下一些收尾的動作。

三民車站的新外觀與豐田車站一模一樣,包括灰色系外牆塗裝、站名的金屬網格、時鐘的位置、最右側的廁所與木條裝飾、中央的階梯和右邊的無障礙坡道。唯一的差別大概是階梯數量,豐田只有4階,三民則有7階。至於站房內部則很有意思,用了「三民主義」的梗,所以一邊是孫中山跟他的民族、民權、民生;另一邊則是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嗯,設計者還頗有sense,知道孫是翻譯參考自林肯的口號,並非原創。

三民車站的月台也已經確定,新建完成了岸式的第一月台,因此原來的島式月台變更為第二月台。我覺得新的第一月台功能或許不僅只於郵輪式列車,因為與前後站距離都頗遠,三民站交會列車的機會相當高,甚至可能出現一列交會、一列待避、另一列通過的情形,這時就可以把待避的區間車(編成較短)拉到第一月台停靠。不過這也只是猜測,因為第一月台的路軌尚未啟用,所以沒有實例可驗證。

三民車站的兩座月台,第一月台「可能」還是沒有使用。
DR3000柴聯自強號通過三民車站。順便觀察第一月台旁的路軌磨損狀態,感覺上沒有在使用。
E224電力機車牽引的南下莒光號(前掛兩節行李車)通過三民車站
復興號車廂的北上區間車即將駛進三民車站,電氣化之後也改由電力機車牽引了。很意外當時還有另一位小妹妹在候車。
復興號區間車與貨運列車在三民車站交會
三民車站兩月台,右為新建的岸式第一月台,左為原有的島式第二月台。月台寬度差別很大,連帶的遮棚大小也差很多,形成有趣的對比。
三民車站第一月台
三民車站第二月台觀察第一月台的遮棚與站牌
自第一月台處拍攝的三民車站南端,電氣化支柱林立。
自第二月台拍攝的三民車站北端,看得出來遠處的路軌分佈應該是雙線規劃,待新自強隧道通車後「瑞穗~三民」便會是複線區間。
三民車站站房內側,跟南平一樣加了一道短遮棚。
三民車站原有的剪票口被打掉了,重蓋了小小的立方柱隔間,將來是什麼樣子有待繼續觀察。
三民車站左邊牆上的孫中山,下方還亂亂的,不過很特別有一張書桌置於其中,好像會有某種模擬情境展示。
2016年自行鐵期間再次造訪,擺設都固定下來,右邊還掛上了列車時刻表。至於原本那張書桌…不見了。
三民車站候車空間和右邊牆上的林肯
「三民車站記」大家可以讀一讀
三民車站正面特寫,與豐田站一模一樣但周圍視野較寬闊。
(以下為2012年及2009年三民車站電氣化之前的景象)
往玉里普通車停靠三民車站
往花蓮普通車停靠三民車站,與上一張圖是不同列車。
三民車站北端,遠處舞鶴台地隆起非常明顯。
三民車站南端
2009年的三民車站月台,標準東拓型式。
2009年三民車站站場,最靠近站房的路軌基本上沒有使用,但月台邊的正線使用就非常頻繁。
三民車站西側,沒有什麼人類活動跡象。
施工中的三民車站站房內側,連「三民」二字都被削去一半。
2009年原本的三民車站站房內側
三民車站剪票口
三民車站原售票窗口,在施工前就已經封閉停用,所有乘客一律上車補票,與山里站一樣。
三民車站原候車室,被工程破壞殆盡。
三民車站列車時刻表及票價表,每天北上有四班列車,南下有三班列車。
三民車站正面施工情景
2009年原本三民車站正面的樣子
三民車站出站正面,不遠處就是花東公路。
從花東公路交叉口眺望三民車站
與上圖類似位置,2014年整修後的景象。
車站旁一間廢棄的木造民宅,也說明了此地的蕭條。
三民車站附近花東公路往玉里方向
三民車站附近花東公路往舞鶴台地、瑞穗方向
三民國小前方的市街,此處應該算是三民村最熱鬧的地方了,但是跟車站之間卻有700公尺的距離。或許這也是三民車站業績不振的原因之一。
南下:(大禹車站)~玉里車站 北上:(舞鶴號誌站)~瑞穗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