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車埕車站 (2014/12/21) 沒有閒雜人等,是捕捉其完整樣貌的最佳時機。雖然是地震後改建的鋼筋水泥仿木造建築,但也頗有木造風味。 |
車埕車站正面,事實上很少人從這邊進出。 |
車埕車站 (2012/09/08) 要從站場內側才能一窺全貌 |
被地震震垮前的車埕車站 (1998/02/23),證明它原先並不是木造站房,而是相當簡單的混凝土磚造建築。可惜當時拍照不是為了車站,而是為了人,所以看不出完整原貌。 |
構造:終端式平面車站
站體:2001年仿木造鋼筋混凝土建築
月台:1(島式x1)
註解:小型觀光區交通運輸站
每日平均上下客人數:
2011年~640,第131名
2012年~1,196,第118名
2013年~1,176,第121名
2014年~1,340,第114名
2015年~1,451,第112名2016年~1,341,第116名
2017年~1,275 (-4.93%),第120名 (↓4)
車埕車站站牌,終點站的特色就是只有一邊。 |
集集線最初是日本人為了發展日月潭週邊溪流的水力發電廠而興建的,主要目的是運送工程材料與人員。而這最原先的工程成果,要在終點站車埕才會看到。車埕的地勢非常特殊,車站本身的站場相當廣大,是山區少有的溪畔平地,旁邊便是水里溪,再往前一點就會看到相當壯觀的水壩,也就是明潭水庫和衍生的水力發電廠所在。
車埕車站身為集集線終點站,為調度、裝卸貨物之便,設有很大的站場,原本路軌非常多,但現在只剩最外側一條主線和島式月台仍在運作,其他都成為展示空間,有貨車廂、柴電機車和車庫、號誌房、臂木式號誌、蒸汽火車時代的加水台、水鶴等設備。至於站房則頗有意思,乍看起來是一個很新的木造建築,本以為也跟集集一樣,是被地震摧毀之後依原樣重建,後來一查資料才發現不是。原來車埕站是1965年的鋼筋混凝土建築,921之後嚴重損毀,在原基礎上重新強化整修,然後用木材加以包覆,外觀看似木造車站,但其實並不是。
車埕站白天有水里鄉公所派駐的人員代售車票,皆為硬式車票,但上面印有「水里鄉公所代售」字樣。目前車埕站是熱門觀光景點,假日人潮眾多,尤其是傍晚列車一進站停靠,返程遊客便開始上車搶位,很快就沒位子,更別提接下來水里、集集站的擁擠程度,車廂幾乎塞爆。如果台鐵有認真查驗遊客車票,相信2012年集集線的營運數字會很亮眼。
集集線在水壩、電廠完成之後轉型為地方交通的運輸路線,除了山區的農產品之外,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木材。車埕仰仗鐵路貨運之便,發展成木材集散地,木業相當發達,鼎盛時居民達2000多人,其中大多數都跟木業相關。不過後來台灣完全停止伐木產業,這個山城小村也迅速被遺忘,直到近年來觀光興起,才又重新找到定位。車埕老街在車站北側較高處,是有山城味道的舊市街,除了晚近出現的餐館、觀光小店之外,甚至還能找到廢棄的工人宿舍、管理設施,回味當年木業發達的景象,頗值得一遊。在車站旁還有木業展示館,是以前「振昌公司」的工廠,不收門票,若想深入了解相關歷史背景與林業知識,可花點時間細細品味。
(2014/12/21再次造訪)
(2015/01/20添筆)
由於之前停留時間太短,許多週邊景象沒有拍到,這次集集線補拍我特別安排了車埕站的行程。比較特別的是,我從二水站是搭乘4:45的集集線首發列車,這大概是我搭過最早的班車了。本來以為不會有其他乘客,結果竟然有看起來像是從外地返鄉的旅人,可能是先搭乘夜班莒光號,在二水下車等候一個多小時再轉乘集集線。後來在濁水站也有人上車,但過了集集之後就變成我的個人專車了,這種感覺真是爽。
抵達車埕時才5:35,冬季這時候天都還是全黑的,一個人下車之後默默地往明潭發電廠壩頂的方向爬上去,在一處視野不錯的涼亭慢慢等著天亮,也好好地欣賞車埕聚落的清晨景象。差不多天色全亮之後我便走下山,經過老街、木業展示館、貯木池,完整一圈逛下來,不過都是尚未營業或開放的狀態。回到車埕站場時還不到7點,當然還是沒有任何遊客,所以能以悠閒且毫無干擾的狀態,觀察站房、站場、昔日的設施與展示車輛。
有了兩次大清早搭乘支線到觀光區(內灣、車埕)的體驗,我暗自決定,下次也要搭最早的平溪線列車到菁桐。
(以下為2012年車埕站景象)
抵達車埕時才5:35,冬季這時候天都還是全黑的,一個人下車之後默默地往明潭發電廠壩頂的方向爬上去,在一處視野不錯的涼亭慢慢等著天亮,也好好地欣賞車埕聚落的清晨景象。差不多天色全亮之後我便走下山,經過老街、木業展示館、貯木池,完整一圈逛下來,不過都是尚未營業或開放的狀態。回到車埕站場時還不到7點,當然還是沒有任何遊客,所以能以悠閒且毫無干擾的狀態,觀察站房、站場、昔日的設施與展示車輛。
有了兩次大清早搭乘支線到觀光區(內灣、車埕)的體驗,我暗自決定,下次也要搭最早的平溪線列車到菁桐。
清晨5點多,天仍全黑,首發列車停靠車埕車站月台,形成非常特殊的畫面。 |
與2年前相比,車埕車站月台多了一座造型很特別、柱子很密集的遮棚。 |
1998年,與上圖差不多同樣的位置,不過面對月台末端隧道的方向。軌道的分佈都還是一樣。 |
DR1000型柴客停靠車埕車站月台,表面上這是島式月台,但實際上只有左側有在使用。 |
1998年,車埕車站東側盡頭軌道末端,遠處可見隧道及月台。這個位置差不多就是現在號誌樓、遊客中心的旁邊,各位不妨比較一下今昔的差別有多大。 |
車埕車站站場的靜態展示,包括號誌樓、車庫、水塔、S300型機車頭、貨車廂、平板車、守車等等。 |
車埕車站站場展示區的水塔與車庫,看起來都整建得非常新,沒什麼古味。 |
車埕車站號誌樓,整建並漆成乳白色,反而感受不出昔日的風貌。 |
車埕車站遊客中心,應該是昔日鐵道站場的木造建築整修而成。 |
車埕車站的臂木式號誌,後面是站房當作背景。 |
「車埕站」特寫 |
車埕車站售票窗口,上方的時刻表樣式與2年前不同,大大的字多了一些復古感覺。 |
車埕車站候車室 |
車埕車站旁邊就是木業展示館(招牌為「車埕木業館」),不過這一邊不是習慣使用的入口。 |
車埕木業展示館通常是由這一端進出,它的屋頂造型很有特色。由於時間太早,當然還沒有開放。 |
車埕派出所位於疊起的石壁上,很有氣勢。 |
清晨的車埕貯木池,平靜無波的池水映出岸邊的倒影,非常漂亮。 |
清晨空無一人的車埕老街,緩坡兩旁大部分是磚造矮房。 |
6:27,從水壩旁俯瞰整個車埕聚落。中間略偏左的位置即為車埕車站,月台遮棚很容易辨識。 |
明潭水庫,天剛剛亮,湖水看起來特別的綠。 |
列車剛停靠車埕車站月台,返程旅客積極上車搶位,下車旅客則還在月台流連,形成觀光支線終點站在假日的標準熱鬧景象。 |
該上車的差不多都上車了,下車的也都四處分散,月台上只剩幾隻貓。 |
車埕車站月台與DR1000型彩繪列車(三節編組) |
車埕車站站場與週邊地勢:左為展示空間,右為月台及列車,後方隱約可見水壩。 |
展示區域可見S300型柴電機車、幾節貨車廂、號誌樓,前方有人力鐵道平台車可供小朋友遊玩。 |
從車埕站眺望明潭水庫高壩,當時霧氣很重。 |
車埕車站前的六號隧道,也是集集線的最後一個隧道。 |
車埕車站其實是用木質材料包覆起來的車站,本身並非木造。站房內側鋪設了一整片的木材地板亦為其特色。 |
車埕車站站房特寫 |
車埕車站候車室,從牆壁就可以看出並非木造結構,但窗框及座椅皆為木製。 |
車埕車站售票處,所販售皆為硬式車票。 |
車埕車站外側,由於直接面對山壁,站前空間狹窄,想要拍到全景都有難度。由於觀光取向非常明顯,站名標示都在站內,站房外連站名都看不到,事實上也很少人從這邊出入,都是直接沿軌道前向展示區。 |
車埕車站所販售的硬式車票,有「水里鄉公所代售」字樣。 |
西行:水里車站
車埕站以前是招呼站,沒有賣車票,不知何時開始水里鄉公所代售?另外附近的木業展示館要收錢嗎?上次2013年11月去,沒有收門票耶。
回覆刪除我是大約2010年去的,當時看了門票價格,還考慮許久要不要進去,最後還是花了錢進去參觀,最記得的是裡面有手搖台車。
刪除剛查了一下網路,似乎自2011年6月以後就不收門票了。哈,順便更正一下內文。
是的!木業展示館已經不收門票了(2014.08.04剛去).
刪除隔了5年後再去,驚訝當地商業化程度之神速.........
其實那一個號誌樓是從竹南站移過來的!
回覆刪除純粹為了展示?
刪除可能!
刪除「直接沿軌道前向展示區」車埕站的動線真特別!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