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1日 星期五

嘉義車站

嘉義車站 (2018/08/05) 站前經過整頓,將公車站遷移之後,門面大開,也比較容易拍到全景了。站名燈箱是前一天才剛剛換上去。 
嘉義車站 (2018/08/04) 站名燈箱正進行更換,被我拍到這張相當難得的「無站名」畫面。 
自行鐵期間經過嘉義車站 (2016/08/17) 
嘉義車站 (2012/09/09) 是拍攝難度很高的一站,站前一大堆有的沒的附加物,根本找不到好的角度,只能左右邊各拍一張,大略勾勒出全貌。
位置:嘉義市西區
構造:平面車站
站體:1933年日式西洋古典建築

月台:2(岸式x1、島式x1)※另有阿里山森林鐵路專用月台位於第一月台北側
註解:巨型城市交通樞紐站
每日平均上下客人數
2011年~19,585,第13名
2012年~20,061,第14名
2013年~20,435,第14名
2014年~21,306,第13名
2015年~21,384,第13名
2016年~21,184,第13名
2017年~21,009 (-0.83%),第13名 ()

(2018) 嘉義車站新式站牌
(2015) 嘉義車站站牌,有了小小的改變,往水上里程增加0.1公里。
(2012) 嘉義車站站牌,「嘉義」的拼音用約定成俗的舊拼法,不是漢語拼音。
阿里山森林鐵路嘉義車站站牌,海拔30公尺,距離北門站1.6公里,往嘉義則是……0公里,還蠻幽默的。

在日本時代,台灣有七座車站是大型日式西洋建築,「基北竹中嘉南高」,其中基隆不算,其他就是傳統的西線六大站,擁有大型的站房、站場和最多的乘客數量。另外,從昔日台鐵的調度和維修區間來觀察,西線的五大站則是「北竹彰嘉高」,也就是本來有扇形車庫的車站。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嘉義都是西線極為重要的車站,站場規模很大,各項設施完整(直到90年代才拆掉扇形車庫);客源很廣,加上阿里山森林鐵路加持(早期那是上阿里山唯一通路!),確實繁榮過很長一段時間。然而,在人口版圖的轉移之下,不管是六大站還是五大站,嘉義都已經淪為其中最後一位,每日進出站人數約2萬,排名第13,與屏東的數字接近。

嘉義大致上保存了日本時代的站房,可是在日治末期,嘉義車站被美軍炸毀,戰後重修時原貌就已經有些改變;後來又不知為何,硬是在車站前面加蓋了遮棚,不僅說不上美觀,還把車站建築全貌完全擋住,再也看不到它完整的樣子。我想這也就是為什麼,嘉義車站雖然和新竹、台中、台南車站一樣,是仍在使用的現存日式西洋建築,而其他三站都被列為國定古蹟,但嘉義卻只是「市定古蹟」,等級上差了一截。

嘉義車站月台擁有典型的岸式第一月台,但是它跟其他五大站不同,它的站房面對站場的方向是朝西(面海的方向),所以第一月台靠東側,是南下列車停靠。這一點讓我很不習慣,因為西線大站幾乎都是面山,第一月台都是北上列車在停靠,我在嘉義搭車北上做之字形移動,很自然就留在第一月台,東摸西摸拍照,後來才發現應該是在第二月台,差點沒趕上車。

(2018/08/05再次造訪)
(2018/09/21添筆)
利用造訪阿里山森林鐵路通車路段的回程,我特地選擇在嘉義車站下車,補足之前從來沒有拍到過的列車停靠畫面(2012年當時處於停駛狀態),相關詳細記錄請見下方森林鐵路嘉義站的介紹部份。此外,也順便拍了嘉義前站門面的嶄新開闊樣貌,以及少少幾張站場的畫面。

南下EMU800及北上PP分別停靠嘉義車站第一、第二月台,其列車長度從畫面中可清楚看出差別。
嘉義車站一、二月台之間有三線路軌,從磨損狀況可看出中間的通過軌很少使用。
北上自強號與莒光號同時停靠嘉義車站第二月台,很明顯是自強號在此超越。
長編組的北上EMU500停靠嘉義車站第二月台
EMU500型電聯車停靠嘉義車站第二月台。這一列電聯車原本是南下,但嘉義是終點站,抵達之後隨即調度為北上另一班列車。
嘉義車站第二月台(左)與第一月台(右),樹下的區域就是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起點。
從嘉義車站第一月台看第二月台
嘉義車站第一月台全景,後面是站房。這是西線少數停靠南下列車的岸式第一月台。
嘉義車站第一月台,遮棚也是舊式傳統造型,非常寬廣,有大站的氣魄。
第一月台另一方向,現在加上了大大的月台標示。
從嘉義車站第二月台往後站方向,調度用側線非常多。
從嘉義車站第二月台眺望後站(與轉運站共構)建築
嘉義車站後站方向的「鐵道藝術村」,由台鐵倉庫等建築物進化而成。

嘉義後站往前站方向,可看見站房露出挑高的部份。
嘉義車站北端,北上主線其實是通過軌,這代表停靠第二月台的北上列車離站時都需往右切。
天橋上俯瞰嘉義車站,往北,站房在右側。
天橋上俯瞰嘉義車站南端,算一算共有17條軌道。
嘉義車站進站剪票口月台側,出口在另一處。
嘉義車站候車室的一半
嘉義車站候車室的另一半,規模比新竹、台中都還要大。
嘉義車站剪票口與旅客服務中心,這張照片可觀察挑高的天花板與窗戶造型。
嘉義車站售票處,最多可開6個窗口。右邊門口上方還有空襲避難圖,是早期每站必備的標示。
嘉義車站的自動售票機陣容
嘉義車站正面特寫,這是在站前公園很不容易才找到的拍攝角度。
從站前的中山路上看嘉義車站,被擋得亂七八糟。
阿里山森林鐵路的乘車月台,本來是在嘉義車站第一月台的北端,有一條終端式的窄軌路線直插入月台東側,作為列車發車之用。早年我曾經搭過兩次阿里山森林鐵路,第一次是1989年參加救國團的溪阿縱走,從溪頭走到阿里山之後,搭火車下山,那時候搭的是混合列車,而且是長條椅的木造車廂,可惜當時不知其珍貴之處,覺得爛得要命,坐睡都很不舒服。第二次是1991年,搭的是有冷氣的阿里山號,全程坐在封閉車廂座椅上,沒什麼特別感覺。後來阿里山森林鐵路因為天災時好時壞,不時還發生重大事故,到現在都還無法全線復舊。希望將來重新通車後,政府能認真經營維護這條珍貴的登山鐵道,不要一切都以盈虧考量,要以保存文化資材的角度來看,而且要對它有信心。我去過日本的大井川鐵道,整條路線都走遍,還在好幾個車站下車停留,說真的,除了奥大井湖上駅那一段絕景,我覺得其他風景根本比不上阿里山森林鐵路。

(2018/09/21添筆)
從1991年開始長達27年的時間,雖然曾經開車加步行造訪各站,但我並未真正再搭過阿里山森林鐵路主線的列車。這段期間歷經的諸多天災、事故,斷斷續續停駛後再開,說明了這條森林鐵道的命運多舛。我一直在等待它全線暢通的一天,希望能一償夙願從嘉義搭火車直上阿里山,但見識過屏遮那車站附近大崩塌的恐怖畫面之後,我根本不敢確定它什麼時候才有機會重新上路。2018年中,阿里山林鐵通車路段又屢出狀況;在網友的建議下,我下定決心趁它還正常行駛的時候,先探訪可乘車到達的嘉義到十字路路段,將目前的狀況忠實呈現出來。現在就從嘉義車站開始吧。

嘉義車站第一月台的「阿里山線」標示,但較少看見這種說法,而且目前也未全通。
嘉義車站阿里山森林鐵路月台起點,如果跟台鐵第一月台合併來看,應該可以算是一座半島式月台。
這個「阿里山森林鐵路嘉義車站」的牌樓,我第一次搭阿里山林鐵就看到過,應該有30年以上的歷史了。(2012年畫面)
最近的變化則是在下方增加了日文標示
阿里山森林鐵路的上山起點,或者說是下山的終點,就在這裡。2012年當時沒有列車運行,顯得有些殘破。
現在有列車行駛,路軌周圍也整理得很乾淨。
阿里山森林鐵路嘉義站起點處的現狀,之前都沒注意到旁邊還有一座水塔。
嘉義站水塔特寫
阿里山森林鐵路起點處的止衝擋,旁邊有一個小小的0公里標記。
2012年當時阿里山林鐵長期停駛中,月台空無一人,只剩下孤獨的站牌和介紹。
現在這兩座標示都更新了,特色介紹除中英文之外再增加日文對照(不過內容仍然一樣),署名單位從「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變成「阿里山森林鐵路管理處」;站牌則重新上漆,海拔亦加上日文標示。
阿里山森林鐵路特色,第一項寫到「世界聞名之三條登山鐵路之一」,這一直是長久以來最有爭議的說法,甚至可確定是誤謬。(2012年畫面)
阿里山森林鐵路嘉義車站站牌,注意它有海拔高度的標示,每一站都有,看著數字逐漸增加,最後到祝山的2451公尺,是搭乘阿里山森林鐵路的一大樂趣。(2012年畫面)
阿里山森林鐵路歷經台鐵代管時期,轉轍器也不知不覺變成台鐵的樣式。事實上這條分歧的側線幾乎沒有在使用了。
阿里山森林鐵路嘉義站月台與路軌
嘉義站遮棚延伸到4車的位置(目前列車通常都是5輛編組)
5號車的停車位置與台鐵14車相同
下山抵達嘉義站的阿里山林鐵中興號與EMU800對望
這列中興號是由DL45牽引,旅客下車後把握機會幫它拍照。
現在中興號不是以前的柴油客車,而是與阿里山號相同外觀塗裝的冷氣車廂,只有內部座椅樣式不同。
林鐵人員操作柴油機車駛離嘉義站
中興號正在駛離,將返回北門車庫。
中興號以車頭在後的方式駛離,所有列車都是如此,車頭位於下山側。
列車已駛遠,林鐵軌道與台鐵軌道隔著月台相望
阿里山森林鐵路的第一個「鳴」號誌(不是嗚),旁邊牆上的彩繪很有意思。
嘉義車站第一月台與林鐵月台北端盡頭處,兩種軌距差別一眼可見。
目前阿里山林鐵的預售票仍跟台鐵系統相同,票面資訊也都類似。這是從交力坪到嘉義的6次阿里山號車票,網路訂票刷卡付款
說到新竹跟嘉義的發展轉變,真的會讓嘉義人傷心。民國70年新竹市和嘉義市攜手升格省轄市,當時嘉義縣轄市(25萬多)人口甚至還比新竹縣轄市(24萬多)多,但新竹順便併進了香山鄉,所以升到28萬多。而竹科差不多也在同時間設立。30多年過去了,嘉義市人口只稍微增加到27萬多,近年來甚至已經開始減少;反觀新竹市,人口已經突破了42萬,同時還是全國生育率及人口增加率名列前茅的縣市。其原因仍然就是兩個字:竹科。有時候我會突發奇想,如果當初不是設立竹科,而是「嘉科」,現在會是什麼樣的局面呢?

嘉義市分為東區和西區,雖然整個站場都位於西區,但沿站前的中山路往東,過了噴水圓環就是東區,也是較熱鬧的傳統市區。在1990年拆分成東西兩區時,東區的人口還比西區略多一點,但現在西區人口已經遠超過東區,從嘉義後站附近的許多新興大樓與住宅就可以發現,此消彼長的情形很明顯。然而,整個嘉義市的人口從2010年已經進入負成長的階段,由於市區規模不夠大,無法支撐足夠就業機會,年輕一代普遍選擇離開尋求機會,嘉義發展的沒落,恐怕是註定的了。

嘉義車站前的中山路,是通往東區的重要通道。
嘉義車站正面市容
嘉義車站旁的公車站
位於嘉義車站西側的「嘉義市先期交通運轉中心」,國道客運站和嘉義後站都在裡面。
「嘉義市先期交通運轉中心」裡的國道客運櫃台
嘉義後站售票處
嘉義後站剪票口
北上嘉北車站 南下水上車站 東行阿里山森林鐵路北門車站

41 則留言:

  1. 世界三大登山鐵路,指的是台灣阿里山鐵道、瑞士少女峰登山鐵道、日本大井川鐵道。

    回覆刪除
    回覆
    1. 呃…這是相當沒有根據的說法,網路上已經有很多相關論述。我認為還是不要採用這種定義為佳。

      刪除
    2. 是說那個板子已經換掉了

      刪除
    3. 可能台鐵接手之後,不再採用這個以訛傳訛的說法了。

      刪除
  2. 講實在話我很不贊同嘉義車站高架化
    連不成以後往阿里山的林鐵也要高架化?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個人也覺得嘉義段沒有立體化的必要,反而新竹市區更具備立體化的條件。嘉義市人口(不足27萬)已經連年呈現負成長,新竹市則持續增加(接近44萬),但別忘了1982年這兩市升格時,嘉義市人口甚至還大於新竹市(新竹市是加了香山之後才超越)。現在兩者發展已經差別很大,新竹的進出站人數甚至將近是嘉義的兩倍啊…
      另外,即使嘉義站高架化,阿里山林鐵影該也不會跟著高架,看是要完全改至北門發車,或是維持一條平地路線拉到嘉義車站旁。

      刪除
    2. 那對旅客很不方便
      北門不在縱貫線上
      拉到嘉義車站旁也很多此一舉
      嘉北跟著高架化我覺得更扯(嘉北後站方向是一片綠油油的綠地)
      真心覺得必要性不大

      新竹高架化我覺得很難
      往北邊移動受限北新竹太近往南邊移動也很怪更不可能拆古蹟車站改建
      隨便東移或西移我更反對

      刪除
    3. 聽說是要維持舊車站(林鐵)

      刪除
  3. 被我發現了
    嘉義一個月台有兩種對號列車號碼
    站名牌下方第七張圖
    一個紅色字體號碼一個藍色嘉義下面有號碼

    回覆刪除
  4. 以前旁邊還有台糖鐵道的說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有辦客運到北港,1982年停駛

      刪除
    2. 北港線可說是糖鐵的黃金路線,人數多到辦理糖鐵唯一的對號列車,虎尾嘉義間只停新港一站。

      刪除
    3. 年紀還是不夠大,沒能搭過糖鐵列車,我覺得十分遺憾。

      刪除
  5. 我覺得嘉義車站實在沒必要高架化
    嘉義車站有前後站已足以應付旅客
    大不了就是嘉義南北側高架化

    回覆刪除
  6. 西線所有大站中
    應該就台中嘉義屏東的北上不是用第一月台而已

    回覆刪除
    回覆
    1. 怪了
      員林車站南下是第一月台
      北上才第二月台
      員林是一等站也不是小站吧?

      刪除
    2. 這應該要從日本時代就用有大型站房的西線傳統七大站的角度來看(立體化之前),基隆、台北、嘉義在山側,第一月台為南下月台;新竹、台中、台南、高雄在海側,第一月台也就自然成為北上月台。但現在來看這個意義已經不大,因為基隆、台北、台中、高雄皆因立體化而改變了原有格局,台中甚至還歷經了月台編號方向變更。

      抱歉彰化、員林以前規模較小,比較不會列入這樣的討論裡。

      刪除
    3. 估計新竹會成為最後一個這樣的大站要不然就是東部大站像是台東了
      因為東部的海是向東側
      其實新竹北上也是第一月台但是如果是內灣六家北上是第三月台

      刪除
  7. 其實我看過嘉義附近
    感覺高架必要很低
    而且嘉義有前後站而且規模不小都不至於太擁擠
    我現在都懷疑是不是為了捷運化而高架化了
    因為彰化也是如此
    車站高架化後沒有增設車站的我看好像只有員林車站和泰安車站
    台中山線有海線也有長期計劃
    彰化嘉義都有
    宜蘭斗六都有
    屏東我看過了也有長期計劃或在規劃的
    甚至玉里南側高架橋都有長期計劃

    回覆刪除
    回覆
    1. 同意,嘉義市區鐵路高架化的必要性不高,但現在「鐵路立體化=進步象徵」的氛圍之下,各大都市莫不積極爭取,而一併捷運化增加設站也成為主要潮流。這種態勢短期之內恐怕難以改變。

      刪除
    2. 我稍微查過本計畫打算增設嘉南 恢復北回
      老實說我都不看好這兩個設站
      特別是北回位置看起來很荒涼
      難不成是要鼓勵大家到這去嘉義機場?

      刪除
    3. 嘉義到水上距離稍遠,中間設置一個通勤站應該可以。

      刪除
    4. 估計嘉南比北回位置好
      北回看起來真的很荒涼

      刪除
  8. 全台最早(應該可稱為第一個)的三鐵共構的車站。

    年底到了,約二星期前…有候選人竟然說要廢除阿里山林鐵北門嘉義間,改用輕軌…實在是=__=|||

    回覆刪除
    回覆
    1. 阿里山林鐵運轉上是以北門為起點是沒錯,車庫和維修基地也都在北門。嘉義到北門基本上是聯絡線。即使如此,原路線改成輕軌也是毫無意義,而且對於解決沿線眾多平交道及緊鄰民宅衝突的問題並無幫助。雖然台鐵嘉義段高架化並無絕對必要,但如果成真,林鐵從北門車庫拉一條短短的高架聯絡線到嘉義車站,倒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式。

      刪除
    2. 我覺得要拉短的高架路線不如延伸到太保市和朴子市然後到布袋鎮連接布袋港
      順便連絡高鐵和布袋港讓去澎湖的可以搭台鐵

      刪除
    3. 高鐵聯絡線其實很需要。

      刪除
    4. 所以我覺得要拉短的不如合併形成一條線
      還可以順便延伸服務嘉義縣政府所在地太保市等地方

      刪除
  9. 根據消息,車站前面的礙眼遮棚正在拆除中
    總算可以看看古蹟長什麼樣子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台鐵似乎有聽到這篇文章的聲音了。

      刪除
  10. 報告,嘉義站前的遮棚真的拆乾淨了,希望以後時鐘可以恢復過去的圓鐘……

    回覆刪除
  11. 時鐘也換了,希望到時候能夠把外觀好好整理一下。
    鐵架管線看起來好亂。

    回覆刪除
    回覆
    1. 看來這半年的變化頗大,一定要再造訪。

      刪除
    2. 今年設計展有把嘉義火車站整理過

      刪除
  12. 高架化感覺現在臨時軌進度也很緩慢

    回覆刪除
    回覆
    1. 聽說2020年才會開始高架化主體施工,還有一年可以讓台鐵慢慢舖。

      刪除
  13. 新竹、台中、台南車站的日式西洋建築被列為國定古蹟,但嘉義卻只是「市定古蹟」,是用什麼考量嗎?

    回覆刪除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