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日 星期四

豐原車站(高架化新站)

(此篇文章是介紹2016年10月15日遷移之後的豐原車站高架化新站,欲了解昔日豐原舊站的詳細狀況,請見「豐原舊站」該篇。)
豐原車站西側正面 (2018/11/01),外觀總共有11座立柱,左右延伸範圍頗長,前方遮蔽物很多加上方向並不是與站體垂直,非常難拍。站名標示在左起第二與第三座之間的位置。
豐原車站東側正面 (2018/11/01),鄰近機車及公車停車場,景象與兩年前大同小異。經過精密計算,已確定這一邊的立柱只有10座,與西側不一致。站名標示在正中央第五與第六座之間的位置。
高架化之初的豐原車站東側正面 (2016/10/20),位於原先的後站方向。請注意看,門面類似吊橋立柱的裝飾共有10座。
豐原車站東側門面近照,車站招牌下方即為候車大廳,2016年高架化啟用時只能由此進出。
位置:台中市豐原區
構造:高架路線底式平面車站
站體:2016年東側、2018年西側高架共構無獨立站房

月台:2(島式x2)
註解:大型城市交通樞紐站

每日平均上下客人數
2011年~15,011,第20名
2012年~16,189,第18名
2013年~16,231,第18名
2014年~14,927,第21名
2015年~15,554,第21名
2016年~15,842,第21名
2017年~16,367 (+3.31%),第22名 (↓1)


台鐵效率未如預期,2018年高架化5座新站啟用後4天,豐原車站站牌仍未更新。目前暫時以貓的大頭照頂替,日後補拍再替換。
(2016) 豐原車站新站牌,與舊里程相比,距離后里增加0.1公里,與潭子則不變。上面的圖案是葫蘆,呼應豐原的舊名「葫蘆墩」。
左為月台設施牆壁上貼的站名牌,右為月台兩端遮棚盡頭處的立式站牌,高架化新站皆有設置。
2018年9月,豐原車站西側(原先的前站方向)正式開放啟用,車站兩側終於打通,可自由往來出入。10月28日,高架化新站登場,豐原與潭子之間新增「栗林」車站。

大家首先都會注意到,西側跟東側的外觀一樣是一長串立柱所組成,不過可能很少人會像我一樣無聊去計算它的數量。有趣的是,東側有10座,但西側有11座,這種不平衡的設計倒是很少見。東側面對非常廣闊的停車場,週邊道路和建築物亦顯得十分空曠;而西側面對主要市街,原本站前交通動線十分擁擠雜亂,但公園和圓環經過整頓後,感覺變得開闊許多。雖然還沒辦法像台中站前那樣氣度恢宏,不過遠比先前平面車站的狀況好多了。而車站西北側仍在進行施工,推測是公車總站之類的規劃。

高架化路線下方的豐原車站站房與兩年前並無不同,差別只在於兩側打通,原本西邊的牆面消失,舊站場、舊站房也完全拆除成為進出區域,光線當然也變得明亮。造訪當時因為花博即將開幕,豐原也有一處免費參觀的園區「葫蘆墩公園」,所以能看到許多相關指標,事實上從車站走過去只要10分鐘左右。

站場部份的變化則是島式第二月台完工,整體規模也確定下來。1B、2A月台分別為南下、北上列車的主要停靠處,1A、2B理論上用來待避;但值得注意的是,豐原車站是一些列車的終點及始發站(山海聯絡路段及豐原~彰化短途區間車),基本上只有南下方向的始發,所以這些列車有不少都是北上進站後逆向停至1A月台,再等待發車的時刻,其中一班最遠甚至繞行成追線之後走完整個海線到竹南。至於為了解決停站過多造成延宕行車時間,台中高架化路段最迫切需要的短途區間快,造訪當時尚未排入班表(但有試車的跡象),現在也只有一班往來豐原~彰化之間。它的停站設定非常奇特,是潭子、台中、大慶、新烏日、彰化,而太原則不停靠;但只有一班往復根本是跑好玩的,而且應該往南北延伸變成后里~員林才比較合理,希望台鐵能早日落實。

豐原站自從高架化啟用之後,這兩年的旅客量都有明顯成長。除了南潮超級普悠瑪、週五限定南下特快PP和環島莒光號自由行之外,其餘所有列車皆停靠,這已是頂級最大站以下一階的規格。個人覺得本站在全部更新完成之後,只要不被新設站慢速效應拖累太多,應該還有成長的空間。

上圖為EMU700、下圖為EMU500的豐原車站前後站名顯示。
北上EMU700停靠豐原車站2A月台
南下121次PP自強號停靠豐原車站1B月台,因為長度關係,車頭已超過遮棚範圍。
121次駛離豐原車站,從月台上甚至能觀察到列車因坡度而造成水平差異。
成追線EMU500列車北上駛抵豐原車站,直接停靠1A月台,準備從豐原站發車南下。
1A月台的EMU500尚未到發車時間,一列正規停靠1B月台的EMU800先駛離。注意眼前最接近的1A字樣並不是月台編號,而是對號列車停靠位置提示。不過現在已經很少看到「1A」車廂了吧?
EMU500停靠在1A月台,順便觀察一下這個位置的月台形勢。
EMU500發車時間已過,無奈又因123次PP誤點拖延,只好直接原地待避,直接晚6分發車。
豐原車站第一月台的LED列車時刻顯示,現場觀察得知,會停靠1A月台的大半是成追線始發列車,少數是待避的長途區間車。
豐原車站第一月台往南景象
豐原車站第一月台往北景象
豐原車站第一月台上下階梯與電扶梯
豐原車站第一月台南端接近盡頭處,遠處可以看到太平洋百貨的招牌,算起來它應該是豐原最早設立且唯一的百貨公司。
豐原車站南端,現在四線軌道都已啟用暢通。
豐原車站第二月台的LED列車時刻顯示,觀察後發現2B月台的停靠列車相當少,表定待避竟然只有悲情的134次PP自強號(被136次普悠瑪號追過)。另外照片中這班2195次區間車是豐原~彰化的短途班次,在2B月台發車。
豐原車站第二月台往北景象
豐原車站第二月台往南景象
從第二月台觀察第一月台的候車人潮
豐原車站第二月台上下階梯與電扶梯
新啟用的2B月台特寫,鄰近西側的11座立柱。
這個角度可以好好算清楚立柱的數量
豐原車站北端,四線暢通。遠處為大甲溪北岸的山巒,越過就是后里。
豐原車站的遮棚北側,它的歪斜設計仍讓人難以摸清底細。
豐原車站的遮棚南側,兩月台與列車停靠的軌道都是一樣水平的,但因為遮棚讓人產生錯覺,會覺得一邊高一邊低。
豐原車站遮棚採光部份,本站白天是不開燈的。
豐原車站月台上的座椅與公務用設施(機房、貨梯)
豐原車站貨梯。乘客如果偷搭不曉得會怎樣。
豐原車站大廳往第一月台,旁邊還有書法展示。
豐原車站大廳往第二月台
豐原車站大廳層有藝術品展示,洗手間在後方中央,兩側電扶梯與階梯包夾。
豐原車站大廳層「后豐社區大學」師生的繪畫作品展示,因為現在我也涉入社大這個領域,覺得是不錯的點子。
豐原車站大廳層往出口方向。很多地方都有字畫展示。
豐原車站出口閘門與補票處,與剪票口共用同一空間,現在的趨勢皆是如此設計。
豐原車站剪票口
豐原車站售票窗口,最多可開啟5個。
豐原車站自動售票機區域,5+2。
豐原車站售票與進站區域全景
豐原車站候車大廳,上方有出口方向的提示及花博參觀方向指引。中正路就是西側前站方向,豐勢路則是東側後站方向。
豐原車站主要候車座椅區域,以前這裡有一邊是牆,現在左右暢通。
豐原車站的7也恢復營業了,門口還有石雕作品。
先到車站東側看看,景象跟兩年前差不多。
因應花博營運,豐原車站東側新設立的接駁站。
接著來到車站西側,西北方還在進行施工,應該是公車站之類的區域
豐原車站西側正面階梯往下的遮棚部份,這裡暫時成為計程車乘車處。
豐原車站西側進出口上方的結構
豐原車站西側的進出電扶梯與階梯,動線與台中車站格局類似,但整體規模小很多。
豐原車站西側進出口整體樣貌
其實這些立柱都很雄偉、很有特色,只是水泥色實在不討喜。
豐原車站西側的葫蘆意象,對應豐原的舊名「葫蘆墩」。
豐原車站西側正面,這位置只拍到5座立柱。
往旁邊移動一些,拍到8座立柱,還差一些。
到站前公園,拍到10座立柱,但樹木遮蔽太多,還是不行。
終於找到可以拍11座立柱的角度,除了最右邊被樹擋住,其餘都能看到。
豐原車站前的小公園整理得還不錯,而且因為不是假日,沒有外勞聚集。
豐原車站前,中正三民路口。
豐原車站旁的舊頂街派出所,建於1930年代的歷史建築,經整修後已委外經營。
(以下為2016年高架化第一階段切換後的記錄,時空背景已變遷,僅供參考比較)
2016年10月16日,台鐵台中段高架化路線正式切換啟用,豐原、潭子、太原、台中、大慶等5站遷移至新的站房,舊站也隨之停用。

新的豐原車站為高架路線底式站房,但主要設施的高度幾乎與外側地面平行,也就是說高架路線下方僅有一層,與大慶站的型態較相似,不像潭子、太原、台中等站還有中間層。而這樣的規格也造成上下月台的高度較大,爬樓梯大概有50階,約為一般公寓的4樓,所以還是建議搭乘電扶梯。整個站房包括大廳、候車座椅、售票區域、剪票口及出口、進站上下月台的區域,總結來說並不是很大,但這畢竟只是部份完工的狀態,將來一定還有擴充空間;而且比起昔日豐原車站的狹窄站房及怪異動線,現在的感覺當然明亮清爽多了。

在月台方面,新站設計為雙島式月台,擁有完整的四線路軌可供調度,但目前最西側的一線(靠近舊站場)還無法使用,所以暫時是一島式一岸式、三線路軌的運作模式。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原本前站部份(西側)還要歷經拆除、整地、施工興建的過程,目前是以東側為出入口,車站門面也位於這邊,因此月台編號隨之重整,變成東側為第一月台(島式)、西側為第二月台(暫時為岸式)。不過這對旅客而言衝擊可能較小,因為在高架化之前,豐原舊站除了極少數待避或始發列車,基本上就只剩下第二月台在使用,無論南下北上都是一樣,所以不像台中站旅客可能早已養成「北上一南下二」慣性。現在豐原新站變成南下列車在1B月台、北上列車在2A月台,特殊狀況則在1A月台,旅客應該很快就能適應。

豐原原本就是山線的大站,近年來進出站人數都在15,000人次上下震盪,基本上只有特快普悠瑪號(即台鐵最速列車)、一班南下半直達自強號和莒光號自由行不停靠。值得一提的是,2016/10/20改點之後,豐原成為部份區間車的始發和終點站,不再像以前因為站場空間不足,大半都要駛至后里折返。

EMU800型區間車停靠豐原車站1A月台,這是在本站折返駛往嘉義的列車。另外,左邊就是前面提到的立式站牌。
北上E1000型推拉自強號停靠豐原車站2A月台
南下EMU800型區間車停靠豐原車站1B月台
北上E1000型推拉自強號停靠豐原車站2A月台,左邊1A月台可以見到另一列終站/始發的EMU800區間車。
豐原車站月台結構,左為第一月台,右為第二月台,其中2B側暫時被鐵皮封閉。
豐原車站月台靠近北端的位置,右為第一月台,左為第二月台。
豐原車站第一月台中段,上方有LED時刻顯示(1A月台有連續兩班往嘉義的始發列車),月台上則有可愛的心型座椅。
第一月台往下層的階梯及電扶梯
豐原車站第二月台特寫
豐原車站第二月台靠近南端處,右邊2B側的路軌已存在,但不能通行。
對應上圖,2B月台暫時施工至此。
2B月台另一端的施工終點
豐原車站遮棚北端,這是一張非常吊詭的照片,乍看之下整座遮棚從第一月台向第二月台傾斜,但到了另一端卻又正好相反。
這是遮棚南端的景象,毫無疑問給人一種往右傾斜的感覺,實在難以解釋,只能歸結攝影角度造成的一種錯覺。
豐原車站北端,有四線路軌向前延伸,但最左側是不通的,也因此只會看到三盞號誌燈。
豐原車站北端,這是從第二月台觀察的角度。
豐原車站南端,最右側路軌不通,一樣只有三盞號誌燈。
豐原車站第一月台看出去所見到的東側站前景觀,注意公車之間還停了一輛垃圾車。
豐原車站站房通往第一月台的階梯及電扶梯,看得出來相當高。
另一端通往第二月台的階梯及電扶梯
豐原車站進站後上下月台的區域,頗為寬敞,還擺了藝術作品。
豐原車站出口閘門,右為補票處。
豐原車站剪票口,現在新式車站的趨勢,LED列車時刻顯示都安裝在進出閘門之上。
豐原車站售票窗口
另一側則有好幾台自動售票機(包括對號列車)
豐原車站大廳候車座椅其中一部份
這個區域的候車座椅較多
豐原車站目前只有一處出口,往東側的豐勢路方向,中正路則是在西側的舊前站方向,實際上要繞一段行人通道穿越舊站場,還不能直接暢通。
從新站廁所西側窗戶所見到的舊站場,一樣是在一樓平面,但新站比舊站明顯高了一截。
月台鐵皮圍籬上貼的豐原車站設計圖,有趣的是,長條裝飾前後站算起來各有11座,但實際看到卻只有10座,是改變了嗎?還是將來會增加?
高架化之前,因為豐原車站前站面朝西邊,也沒有後站的進出口,鐵路兩側的發展極不平均。現在車站暫時變成朝向東邊,但週邊一時之間當然還沒有什麼發展,空地不少,出了門口只見到廣闊的公車停車場和密密麻麻的機車停放區,旁邊原有的垃圾車基地也尚未遷移,所以坦白說附近的空氣味道不太好聞。除了有車輛接送的旅客之外,大部分人下車之後仍會往昔日的前站移動,往南右轉穿越舊站區的通道,這裡可以看見尚未撤掉的平面路軌、月台。豐原舊站站房已經封閉,而且應該會儘速拆除,以利後續新站西側部份的興建;未來兩、三年內,這個區域就將會有不同的風貌,站前圓環、小公園和特殊的石磚路是否繼續存在,值得觀察。

豐原車站東側,出了大門之後會看到廣闊的公車停車場。
加上數量驚人的機車陣,再過去則是垃圾車停放處。
豐勢路的起點,不遠處銜接台3線,可直通石岡、東勢。這樣看來,新的豐原車站對這一側的民眾帶來不少便利。
通往西側前站中正路方向的暫行甬道,穿越高架路線下方。這座階梯可以證明新舊站兩側有落差。
造訪豐原車站當時,距離切換僅有4天,舊站站場都還停留在最後一天的景象,只是已無列車行駛。
前方通道架在舊站場的月台和路軌上方,兩側圍籬還未裝好,不少人駐足拍照留念。
豐原舊站一樓的售票大廳,不能進入了。
豐原舊站站房正面,「豐原」兩字已撤下。話說我之前受限於人、車往來,從未拍到如此完整的畫面,到停用之後才如願,莫非這就是所謂的死後哀榮?
豐原車站西側舊前站方向,三民與中正路口。
往中正路方向的槽化區域,有一片三角綠地。此段馬路為石磚,車輛走起來會發出聲響。
車站前匯集的另一條馬路則是三豐路,也就是銜接台13線往三義的方向。
豐原車站西側目前還看不出建築規模,只有從這裡隱約可見突起的鋼架,將來那應該就會延伸成跟東側門面一樣的立柱。
北上后里車站 南下栗林車站 (東行東勢線朴口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