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口車站 (2016/08/25) 站房消失後的舊址景象 |
溪口車站站房 (2014/10/05),廢棄後大約一年的身影。 |
溪口車站最後倒數19天的身影 (2013/10/27) |
隱藏於樹叢間的溪口車站 (2012/09/14) |
構造:無人化平面車站
站體:1979年鋼筋混凝土建築
月台:1(岸式x1)站體:1979年鋼筋混凝土建築
註解:小型聚落簡易交通聯絡站《秘》
※2013年11月14日裁撤
![]() |
溪口車站站牌是單面的,但是因為廢棄的第二月台上也有站牌,所以可以湊成一組。 |
溪口~南平之間路段要跨越壽豐溪(知亞干溪),它也是花蓮溪重要支流,且一樣是河床寬闊的荒溪型河川。東拓前原本的路線是經溪口村高繞至山邊,過橋後經林榮再降至南平,路線不僅迂迴,坡度還相當大。因此,舊溪口站築成折返式車站,印象中通過軌在西側,平面站場則在東側。由於北往南是爬坡,所以接近溪口站時會看到平面站場的其他側線路軌突然在高處出現,然後越來越低,最後變成跟正線一樣高。雖然有通過軌,優等列車通過不需要折返,但碰到交會列車或待避,尤其是長編組的貨車就會很麻煩。有一次跟父母返鄉,搭乘普通車往大富,中途停靠溪口,這時降下大雨,列車都嚴重誤點,頻繁的交會待避之後,我們這班車在溪口足足停了40分鐘才繼續前進。這也顯示出溪口這個折返式車站所形成的巨大瓶頸。
東拓時,台鐵變更路線截彎取直,改築河底隧道,直接從溪口村東邊切往南平,原本彎道上的林榮車站也隨之消失。而本來在溪口附近的爬坡路段,因為要往河底所以反而變成往下切,經過新位置的車站之後,便進入溪口隧道。新溪口站的地勢很像縱貫線上的崎頂,都是兩邊高中間低,車站入口處高於站場,但崎頂是天然地形,而溪口則是人工建築。溪口車站站房與公路、村落位於一樣高度,進站後立刻是往下的階梯,月台和路軌都位於凹處底部,兩邊則是水泥邊坡,很像是一條大水溝,所以我以前都戲稱溪口站是「水溝裡的車站」。
溪口車站在初建時有兩條路軌,兩邊各有一個很窄的岸式月台,所以是可以交會列車的。但在無人化之後,東側路軌很快就消失,連帶第二月台也成為無路軌的廢棄月台。後來為了減少曲度,路軌改從中間通過,月台變成離路軌還有一大段距離,根本無法上下車,所以又搭建了一塊凸出的水泥月台,不過非常短,停靠兩輛光華號車廂編組的普通車沒問題,五輛復興號編組的區間車就很有意思了,頭尾都靠不到月台,只有其中兩節能上下車。
溪口是台東線小站之一,只有普通、區間車停靠,每天平均約10人上下車。由於雙線電氣化工程,壽豐溪河底隧道會重新開鑿,屆時路線也會改變,離溪口村可能越來越遠,失去設站意義,因此將來本站被裁撤的機會很高。
台9線新路從溪口往南通過壽豐溪橋之後,左邊就是新光兆豐農場,現在是相當知名的休閒園區。事實上在河底的鐵路也差不多是同樣路線,所以離該園區很近。兆豐農場積極爭取在該地設站,方便旅客乘火車前往,目前已經有眉目,據說電氣化之後確定會設站,而且因為在河底隧道路段,所以是地下車站。之前傳聞將會是「林榮站」復站,不過看看地圖就知道不合理,雖然該地屬鳳林鎮林榮里,但林榮的聚落離兆豐農場很遠,不可能用來當站名。新的消息則是說會定名為「兆豐車站」,我覺得不是很妥當,因為兆豐是企業名,不是地名,台鐵不應該幫它打免費廣告。與其這樣,不如直接叫「兆豐農場」站,名實相符,說不定還能收個冠名費用。(註:最後還是確定「林榮」復站,但仍要冠上企業名稱,變成「林榮新光」。)
(2013/10/27再次造訪、也是裁撤前最後一次造訪)
(2013/10/31添筆)
之前就耳聞溪口站將會被裁撤,所以利用這次環島補拍的機會再次造訪。下車之後一看,月台上居然有其他人,對面側坡也有,都是有備而來要拍照的樣子,我就覺得有點不尋常。走進站房看到牆上貼了一張小小的公告,一看之下大為震驚,因為上面顯示在11月14日,也就是大約半個月之後,溪口站就會停辦客運並廢站!這也代表,此次註定是我最後一次造訪溪口站了,未來幾天我不可能再安排時間前往。
溪口站的站房、靠近站房這邊的側坡、增建突出的第一月台、位於地塹中央的路軌,都跟去年的景象一樣;但另一邊的側坡和停用的第二月台就沒這麼幸運了。因為東側新溪口隧道的施工,北端延伸的位置就在這裡,所以整個側坡都打掉,明挖之後再回填,月台雖然還未被拆除,但也封鎖並被亂七八糟的土石掩蓋,不復舊觀。新線是從現在溪口站東側通過,隧道北端引道遠比舊線長,北口至少在幾百公尺之外,也就是說當初計畫時就已經確定溪口車站原址在隧道範圍內,根本沒有重新設站的規劃,早就決定直接廢站。
我四處張望,發現南邊台11丙線(往東華大學)有跨線陸橋,也就是說在上面可以取得不錯的拍攝角度,於是我步行前往。到了橋上我不禁笑了,因為早有幾位狂熱鐵道迷在那邊守候拍攝,或許這就是所謂的英雄所見略同吧。從這邊俯瞰溪口站角度非常不錯,也很容易抓到列車通過,而且會驚訝於此站的曲度其實相當大。
想到溪口站只剩最後幾天的命運,我再仔細憑弔了它的建築和站場,然後開始往站外週邊移動。這次我才發現,原來它離大馬路居然這麼近,車水馬龍的台9線和一個即將消失的秘境車站其實只有二、三百公尺之隔。我們真的不能去埋怨當地居民都不坐火車,業績太差導致台鐵刻意讓它廢站,因為這樣方便的公路交通條件,對照該站的車班數量、停靠等級,實在無法吸引乘客利用鐵路。
從小時候的折返式車站印象、等太久不開車而哭鬧、東拓後變成特別的地塹型態車站、到現在因改線而被裁撤消失,我也算是見證了一段令人感觸良多的歷史啊!
(2014/10/05再次造訪)
(2014/11/16添筆)
20141005經過溪口附近,於是順便繞進去看一下此站的狀況。不看還好,一看真的會嚇一跳,除了站房之外,一切的一切都已經消失了。僅以夾雜在不同角度舊照片中的幾張新照片,獻給溪口站最後的憑弔。以後不管站房拆不拆,我想我再也沒有動力造訪溪口車站了,
台9線新路從溪口往南通過壽豐溪橋之後,左邊就是新光兆豐農場,現在是相當知名的休閒園區。事實上在河底的鐵路也差不多是同樣路線,所以離該園區很近。兆豐農場積極爭取在該地設站,方便旅客乘火車前往,目前已經有眉目,據說電氣化之後確定會設站,而且因為在河底隧道路段,所以是地下車站。之前傳聞將會是「林榮站」復站,不過看看地圖就知道不合理,雖然該地屬鳳林鎮林榮里,但林榮的聚落離兆豐農場很遠,不可能用來當站名。新的消息則是說會定名為「兆豐車站」,我覺得不是很妥當,因為兆豐是企業名,不是地名,台鐵不應該幫它打免費廣告。與其這樣,不如直接叫「兆豐農場」站,名實相符,說不定還能收個冠名費用。(註:最後還是確定「林榮」復站,但仍要冠上企業名稱,變成「林榮新光」。)
(2013/10/27再次造訪、也是裁撤前最後一次造訪)
(2013/10/31添筆)
之前就耳聞溪口站將會被裁撤,所以利用這次環島補拍的機會再次造訪。下車之後一看,月台上居然有其他人,對面側坡也有,都是有備而來要拍照的樣子,我就覺得有點不尋常。走進站房看到牆上貼了一張小小的公告,一看之下大為震驚,因為上面顯示在11月14日,也就是大約半個月之後,溪口站就會停辦客運並廢站!這也代表,此次註定是我最後一次造訪溪口站了,未來幾天我不可能再安排時間前往。
溪口站的站房、靠近站房這邊的側坡、增建突出的第一月台、位於地塹中央的路軌,都跟去年的景象一樣;但另一邊的側坡和停用的第二月台就沒這麼幸運了。因為東側新溪口隧道的施工,北端延伸的位置就在這裡,所以整個側坡都打掉,明挖之後再回填,月台雖然還未被拆除,但也封鎖並被亂七八糟的土石掩蓋,不復舊觀。新線是從現在溪口站東側通過,隧道北端引道遠比舊線長,北口至少在幾百公尺之外,也就是說當初計畫時就已經確定溪口車站原址在隧道範圍內,根本沒有重新設站的規劃,早就決定直接廢站。
我四處張望,發現南邊台11丙線(往東華大學)有跨線陸橋,也就是說在上面可以取得不錯的拍攝角度,於是我步行前往。到了橋上我不禁笑了,因為早有幾位狂熱鐵道迷在那邊守候拍攝,或許這就是所謂的英雄所見略同吧。從這邊俯瞰溪口站角度非常不錯,也很容易抓到列車通過,而且會驚訝於此站的曲度其實相當大。
想到溪口站只剩最後幾天的命運,我再仔細憑弔了它的建築和站場,然後開始往站外週邊移動。這次我才發現,原來它離大馬路居然這麼近,車水馬龍的台9線和一個即將消失的秘境車站其實只有二、三百公尺之隔。我們真的不能去埋怨當地居民都不坐火車,業績太差導致台鐵刻意讓它廢站,因為這樣方便的公路交通條件,對照該站的車班數量、停靠等級,實在無法吸引乘客利用鐵路。
從小時候的折返式車站印象、等太久不開車而哭鬧、東拓後變成特別的地塹型態車站、到現在因改線而被裁撤消失,我也算是見證了一段令人感觸良多的歷史啊!
(2014/10/05再次造訪)
(2014/11/16添筆)
20141005經過溪口附近,於是順便繞進去看一下此站的狀況。不看還好,一看真的會嚇一跳,除了站房之外,一切的一切都已經消失了。僅以夾雜在不同角度舊照片中的幾張新照片,獻給溪口站最後的憑弔。以後不管站房拆不拆,我想我再也沒有動力造訪溪口車站了,
北上復興號區間車停靠溪口車站,這張照片可看出機車頭和第一節車廂都沒有靠近月台。列車長站在第一節車廂門口,密切注意上下車的情況,確保運作正常。 |
這張照片可看出只有第二、第三節車廂有靠近月台,可以上下車。第四、第五節車廂和電源車也都無法靠近月台。 |
四節編組的光華號普通車駛進溪口車站月台,這樣的長度還是無法全部停靠月台。 |
由於路軌位置改變,溪口車站的兩個岸式月台其實都已失去效用,現在運作中的月台是從第一月台搭建一塊突出的水泥平台,非常短。 |
溪口車站第二月台,有一間小小的候車室,旁邊完全沒有路軌,只能定義為廢棄月台,不算在現役中。 |
溪口車站現用的月台,出入處在中間的階梯。 |
溪口車站北端 |
溪口車站南端,再往前一些就進入溪口河底隧道。 |
在溪口車站下車後,要爬上這些階梯才能出站。 |
自階梯高處俯瞰溪口車站站場,落差還蠻大的。 |
溪口車站站房內側 |
溪口車站進出口 |
溪口車站內部空間,牆壁斑駁。 |
溪口車站原售票窗口,早期應該有實際運作過。 |
溪口車站正面特寫,雖然沒有像平和站整修得那麼好,但比起廢站前的月美要好很多。 |
(以下為2013年、2014年、2016年的溪口車站景象)
決定溪口車站命運的一紙告示 |
溪口車站北端,復興號區間車剛駛離。右邊可明顯看出新溪口隧道的外壁,將來可能會回填吧。 |
2014年10月,與上圖差不多同樣角度(從電桿的位置可以看出),完全回填之後的景象。 |
2016年8月相同位置,已成為一片草地。 |
溪口車站第二月台後方的側壁因施工開挖,已完全喪失原有風貌,並且以圍籬阻隔。孤零零的候車亭想必也即將拆除。 |
溪口車站南端的施工景象 |
2014年10月,與上圖相同方位,回填後的景象,但不知為何遠處台11丙線路橋下方並未回填。 |
2016年8月相同位置,仍能看出原來的地勢,但土石已更高,並長出許多植物。 |
莒光號通過即將面臨末日的溪口車站 |
2016年8月,站在上圖同樣位置,往原站房(自行車所在處)方向拍攝。 |
從跨線陸橋眺望溪口車站,彎道十分明顯。 |
2014年10月,在台11丙線陸橋上,與上圖差不多相同位置,回填後的景象。 |
溪口車站即將裁撤,鐵道迷紛紛湧現,算是給它帶來最後的一點人氣。 |
北上莒光號通過溪口車站,成為守候在站內的鐵道迷最佳的拍照素材。 |
溪口車站出站正面,有幾間民宅點綴。 |
由於河底隧道引道離溪口村聚落有一段距離,所以溪口車站位置相當隱密,附近只有零星民宅。不過其實車站離花東公路只有一、兩百公尺遠,走一下就到。 |
溪口車站前的聯絡道路 |
溪口車站前的聯絡道路,另一邊。這個方向可接到台9線花東公路。 |
溪口車站附近的台9線花東公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