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0日 星期一

東拓前的印象(1)

先解釋名詞,東拓=台東線鐵路由特窄軌(762mm)切換成較寬的窄軌(1067mm),也就是台鐵一般路線的軌距。真正國際標準軌是1435mm,那是台灣高鐵和台北捷運、高雄捷運的軌距。

在1980年北迴線通車之前,台東線鐵路一直都是封閉的系統,與台灣其他地方的台鐵幹線軌距不同,跑的列車也不一樣。北迴線快要完工通車的1978年,台東線鐵路也開始改為與其他路線相同的1067mm,並於1982年完成切換。除了軌距調整,路線也有一些改變,還建了兩條當時台灣首見的河底隧道;車站有廢除有新增,但最可惜的是,所有日治時代留下來的大量木造站房全部拆除,統統改為一樣的大理石黃磁磚水泥站房。

很幸運的,我夠早出生,經歷過那段變革。東拓前的台東線鐵道,我留有不少印象,但只有花蓮~大富這一段路線。因為當時我年紀還小,只有跟著坐火車回老家的機會,不可能到其他地方。唉。

先談談車站。

「花蓮舊站」是大火車站,人潮眾多,蘇花公路客運終點,換乘火車繼續南下的必經之處。除了是台東線起點,還有往花蓮港的路線,配合花蓮輪到港和出發,以及早晚學生通學所需,都有行駛列車。花蓮舊站曾經和新站(現在的花蓮站)並存過一段時間,也就是北迴線通車到東拓切換前。在這段期間,北迴線可坐到花蓮新站,再換接駁列車至吉安,在吉安就可換乘從花蓮舊站發車的窄軌列車。東拓完成後,花蓮舊站本身和連接到吉安的路線都廢除掉,只行駛現在的路線。

「田浦」,花蓮吉安之間的小站,有著跟其他站不太一樣的木造站房,也跟著廢除。

「吉安」,舊站位置比較偏南邊,木造站房,在新站開始營運之後還有很短一段時間並存,不過很快也就廢了。我記得東拓前對號快和光華號幾乎都不停吉安,反而會停豐田、志學等站,這讓從小就熱愛時刻表的我非常生氣,因為吉安是鄉耶,豐田、志學只是壽豐鄉的村而已,怎麼可以這麼不公平!其實,我對吉安的執著是因為我有親戚住在這裡,我希望有多一點火車停靠。

「南華」印象不深,但我喜歡這個站名;「志學」、「平和」、「壽豐」、「豐田」是我以前不喜歡的車站,這一段都沒有親戚,小時候認為這些站應該都不要停。

「溪口」印象極為深刻,火車南下開到這裡會先看到有三、四條軌道斜斜滑下來,最後變成跟列車走的軌一樣高。而且,這一站常常要停好久好久,還會先倒退再開,到底在搞什麼?長大以後才知道,這是折返式車站。或許我該說是幸運,對台灣已經不存在的折返式站場還有印象。

「林榮」這一段鐵路繞到山裡面,很靠山。「南平」木造站房很小,但這一站對我而言很重要,因為有親戚在這,而且有同年齡的表弟,常來這裡玩,也常在這一站看火車。

「鳳林」是大站,不是木造站房,而且是有親戚住的地方。感覺上這裡比較高級,加上是鎮,很重要。接著過河(萬里溪),到「萬榮」,木造站房的大站。然後又往山裡繞,再過河(馬太鞍溪),一段長下坡,火車在這裡都開很快,回平地接著就到光復了。「光復」是我小時候心目中的大城,火車站不是木造的,所有列車都停,要買東西、辦事情、搭快車趕時間上花蓮,都要來光復。對了,光復還有糖廠,有健素冰、月見冰可以吃。

光復以南都是甘蔗田,但在半路上有一招呼站「大興」。我一直記得一個情景,火車停在公路與蔗田間,一個小小的候車亭,有一位中年大叔上車,然後火車繼續往前開。

接著,就到我的老家「大富」了。它原本也有一個漂亮的深綠色木造站房,矮矮的月台,直接穿過軌道的出站動線,旁邊有黑紅白相間的好幾組轉轍器,包含舊東線所有的美麗特質,但是東拓後,一切都不一樣了。

8 則留言:

  1. 小學2年級時搬到最後在花蓮的住所,那時從我在二樓的房間看出去不到100公尺就是舊台東線的鐵道,一直到離家去讀書之前,每天清早到夜晚都是聽著平交道的叮噹聲、看著火車來來去去,舊台東線的列車陪著我K了好多年的書。而列車就像您所說的是那種黃白色的車廂,小時候跟著父親坐過好多次,努力去回想卻只剩下很稀少的記憶,已經沒有車廂內裝的印象了,唯一還記得的是有一次父親帶我搭車去安通,快到安通前他指著窗外告訴我..."從那條河上去就是溫泉,光復前後有很多人在那裡搭茅草屋,這樣就很方便在溫泉附近療養"( 版主您的父親或許也知道吧 )。
    北迴線通車後沒幾年回家看不到火車通過了,個人畢竟不是鐵道迷,當年對這個時代的大改變沒有多少感受,只感覺沒有火車忽然怪怪地安靜了,而南下的話要改到"花蓮新站"去坐車。前年第一次回去時發現中正路巷內的行人徒步區還留有舊台東線的鐵軌,沿著明義國小旁往南之後,原來的鐵軌拆除變成行人步道,再走下去當年的家已經變成荒煙漫草。這兩年回去時都會到步道旁的椅子上坐著,40年前在二樓看著這邊的火車,現在在鐵道原址上看著當年房間的位置,實在不知道應該怎麼形容才好!

    對花蓮舊站很有印象,記憶中總覺得那個站前廣場很大,我倒不是因為搭火車而有印象,而是以前金馬號到台中、宜蘭或台北是在廣場旁的公路局總站發車。小學時有幾次曾獨自搭車到宜蘭的親戚家過寒暑假,父親會很早買預售票,這樣坐在車頭比較不會暈車,出發早上載我去搭車,然後拜託金馬號小姐照顧我,也拿錢請她中午買便當給我吃,當時的蘇花公路是單向管制行駛,還記得到宜蘭後,來接我的表哥跟我招手時大概是三點多了。相信現在的父母應該不敢讓讀小學的孩子單獨搭長途的車吧?哈哈...我那時還真喜歡親切的金馬大姊姊呢!
    田浦車站因為離家比較近,假日和父親拜訪車站都是從這裡搭普通車,很奇怪越常做的事越記不得,我對田浦和絕大多數去過的車站都沒印象了,但一直記得父親和我會在目的地的車站前找個地方坐著聊天、喝飲料、吃過中飯後再回去。我們的拜訪車站之旅一直到國小畢業後結束,因為父親說上國中要多讀書不能再"玩"了。可能是當時培養出來的"習性"吧,前幾年開始再搭火車後,我很喜歡坐每站都停的區間車,有時間更喜歡在不同的車站下車,在站前找陰涼處坐著靜靜地看來來往往的人群。今年回去我打算沿著那鐵道原址的步道走下去,看看還找不找得到印象中的田浦車站( 據說已經消失在巷弄之間 )。

    至於北迴鐵路就比較有印象了,特別的大概是:
    1. 坐DR2700每次通過長隧道時,大家一致的動作是把窗戶放下,通過後趕快把窗戶打開通風,
     但車廂內的柴油味沒那麼容易散去,忍耐力不強壯的話是會吐的,其實莒光號或自強號也一樣
     有那個味道,只是沒那麼嚴重。
    2. 通過觀音隧道時,我就跟您一樣會計算時間,也很喜歡看隧道內的觀音號誌站,印象中號誌站
     好像有一段窄小的月台,不知道對不對?
    3. 會記住北迴線總共有幾個隧道,每過一個算一個。南下往花蓮則比較特別,因為若是通過三個
     連續較短的隧道, 那就是快到崇德,接下去就沒有隧道了,這兩年回去時發現也還是這樣呢!
    4. 南下列車鑽出和平與和仁之間的隧道後,遠遠地就可以看到七星潭海邊,快到家了!現在也還是
     一樣看得到那美麗的風景。
    還有很多很多...

    最後,實在感激您讓我這陣子在您的Blog寫了這麼多的話,不只是北迴、台東線等等的回憶,也讓我再度回想起那段和父親相處的珍貴時光,真的是非常感謝,謝謝!
    個人膝下無子女,忝列子曰"知天命"的年紀,但想說的是...帶著大家的孩子們做一些難忘的親子活動,相信孩子長大到一定年紀後會回味再三的,而這也是留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我後來曾經問過父親...從年輕的二十幾歲搬到花蓮,經過了四十多年,周遭的種種環境、朋友、人事物等等,那麼多都已經是如此的習慣與熟悉,為什麼退休後還要搬回去?父親當時只說了一段很有"哲學"的話:人生忙忙碌碌來來去去,最後總歸是要回到當初的起始點。我以前無法參透,然而閱讀了您文章中對當年許多車站的描述,逐漸從回憶中找回久遠的印象,想想...真的,最深刻的還是那些孩童與青春期在花蓮的生活,或許再過十幾年後我應該也要回去吧!

    回覆刪除
  2. 10/7回花蓮時特別再到中正路旁節約街上的"舊鐵道行人徒步區"去,那裡還保留了舊東線的軌道,是印象中比較細的鐵軌沒錯,但是老感覺那個軌距寬得有點怪,所以我拿A4的紙度量了一下,結果是3張A4紙的長度( 29.7公分X3 )再加上約1~2公分,唉...這跟古早的特窄軌也差距太大了,重現懷舊的情境值得讚許,但是精準度也未免差了很多點。

    回覆刪除
    回覆
    1. 現在有這個懷舊區域是嗎?我找時間去看看。

      刪除
  3. 看了這篇文章突然對東拖拓前的台東線有了興趣,本人年紀還小,要不是看了您的網頁還真不知有這一回事,透過版主的回憶,我了解更多東拓前的事情了。

    對了!可以請版主列出東拓前的台東線各站嗎?若您真得有一些不清楚的話稍微列一下也沒關係。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當然沒問題,事實上網路上也都查得到資料。
      依序是:花蓮、田浦、吉安、南華、志學、平和、壽豐、豐田、溪口、林榮、南平、鳳林、萬榮、光復、大興、大富、富源、瑞北、瑞穗、舞鶴、三民、大禹、泰昌、玉里、樂合、安通、東里、萬寧、東竹、富北、富里、富南、三台、池上、海端、德高、關山、月美、瑞豐、瑞源、鹿野、中興、嘉豐、初鹿、東成、檳榔、馬蘭、台東。

      這我從6、7歲背到現在,永遠忘不了。

      刪除
  4. 版主您好,在下有三個問題想向您請教。

    一、「東拓」一詞,可有較正式的名稱或說法?
    二、東拓前後的路線大不同,但有無路線圖可供參考對照?
    三、在網路上亦搜尋到關於「太平招呼站」及「木瓜溪招呼站」等相關文章,如果將這一類的車站也算在內,真正的舊台東線應該有哪些車站?由北向南之順序為何?
    四、瑞穗號誌站附近的「東線鐵路拓寬工程殉職人員紀念碑」所紀念的幾位偉大殉職人員,當年是發生了什麼事故才導致人員不幸身亡,而使憾事發生?

    在下並非鐵道迷,但想對舊台東線有更進一步的瞭解,還請版主不吝賜教,在下感激不盡。

    回覆刪除
  5. 版主您好,在下有四個問題想向您請教。

    一、「東拓」可有正式的名稱或說法?
    二、東拓前後路線大不同,但有無路線圖可供參考對照?
    三、在網路上亦搜尋到「木瓜溪招呼站」及「太平招呼站」等相關資訊,如果將這一類車站也算在內,整個舊台東線所有大大小小的車站共有哪些?由北向南的順序為何?
    四、瑞穗號誌站附近的「東線鐵路拓寬工程殉職人員紀念碑」所紀念的那幾位偉大殉職人員,當年是因為發生了什麼事故才導致憾事發生?

    在下並非鐵道迷,但想對舊台東線有更進一步的瞭解,還請版主不吝賜教,在下感激不盡。

    回覆刪除
    回覆
    1. 1. 東拓應該是「台東線鐵路拓寬工程」的簡稱,1982年完成。但舞鶴~三民間的自強隧道一直到1985年才通車啟用,在那之前還是用舊的掃叭隧道。
      2. 你可能要在網路上找找看,或是利用地圖自行想像,但比較明顯的變化有:(一)溪口~南平間的壽豐溪河底隧道取代繞經林榮的路線(二)萬榮~光復間的馬太鞍溪河底隧道取代高繞的路線(三)鹿野~山里~卑南(今台東站)的直線路線取代原本與台9線初鹿段大致平行的路線,中興、嘉豐、初鹿、東成、檳榔等站消失。
      3. 你所提的招呼站在很早以前就消失,至少1970年代就已經不存在,抱歉那已經超乎我的記憶,恕我無法提供任何資訊。至於舊線的站名與順序可參考上面的留言。
      4. 因為是設在舞鶴號誌站自強隧道口附近,合理推論是當年開鑿隧道的殉職人員,這在維基上也獲得印證。

      刪除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