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7日 星期五

鳳林車站

全部整建完畢的鳳林車站 (2016/08/25) 站房,攝於自行鐵期間。站名正式鑲嵌上去,左邊有電子鐘,但電子看板還是在。不過後來站前的停車動線又有改變,劃設了停車格,車輛不能再直接駛近站房。
整建後的鳳林車站 (2014/10/05),唯一還保留的原有特色大概就只剩那兩條縫了。有趣的是那塊非常不協調的電子看板,台鐵就是捨不得放棄,以前突兀地放在站房上方,現在移到了左邊。
清晨的鳳林車站 (2012/09/14)
位置花蓮縣鳳林鎮
構造:平面車站
站體
1980年鋼筋混凝土建築,2015年重新整建
月台2(岸式x1、島式x1)
註解中型城鎮交通樞紐站
每日平均上下客人數
2011年~651,第130名
2012年~697,第132名
2013年~707,第134名
2014年~722,第137名
2015年~679,第138名
2016年~657,第143名
2017年~684 (+4.02%),第143名 ()

(2014) 鳳林車站新站牌,與萬榮站一樣是對稱設計。上面的圖案是日式菸樓。
(2012) 鳳林車站站牌
跨越萬里溪,鐵路沿西邊山拐回平地,進入鳳林鎮的核心區域。鳳林的得名應該是跟當地原生植物有關,看到一大片樹林上方彷彿有鳳凰停駐。

花蓮縣只有兩個鎮,一為玉里,另一個就是鳳林,所以是比較重要的行政區。根據長輩描述,九年國教以前,光復連初中都沒有,要唸初中得大老遠到鳳林,像我父親就是。這也凸顯出鳳林的地位。鳳林一直都是台東線大站,等級與光復類似,只有半直達和觀光列車不停靠。但是,隨著農業沒落,人口大量外移,鳳林只剩下1萬1千多人口,還不到全盛時期的一半,全台灣的「鎮」之中只有關山鎮人口比鳳林還少,可說是一對難兄難弟。目前鳳林站每日約700人進出站,在台東線落於光復、吉安之後,但優於壽豐、鹿野。

鳳林車站原有的木造站房在東拓前拆除改建,時間點與關山車站差不多,建築樣式也很像,但後來關山站大幅度整修,所以現在比較看不出來。與玉里、瑞穗、光復等大站類似,鳳林站也擁有一個岸式月台和一個島式月台,正線在第二月台A側,調度上則以第二月台為主,但第一月台也有在利用。另外,鳳林站是台東線三個有販售月台便當的車站之一,與池上的全美行是同一體系,所以菜色、口味類似。

鳳林是花東地區唯一客家人佔多數的鄉鎮,差不多約有六成,但這些鄉親與我們家族的遷徙過程不同,大多是在日治初期從新竹、苗栗翻越中央山脈而來,落腳於此地,開墾花蓮溪以西直到西邊山的縱谷平原。現在鳳林鎮上有客家文物館,介紹客家人在花蓮地區墾殖的歷程,以及一些客家文物、民俗的展示;另外還有幾處保留完整的客家菸樓(將菸葉燻製成菸草的建築)。鳳林的知名景點較少,以前在地人會去水源地、公路公園、箭瑛大橋,但這些都已經沒落。

我小時候對鳳林的印象是豆奶,只要去那裡,就會拜訪一位同宗的叔公,他們與農會合作生產豆奶,所以有一箱又一箱的豆奶,要喝多少都行,這對小朋友很有吸引力。而七歲的時候,這位叔公發現我對火車有興趣,隨手把他在使用中的一本「台灣鐵路旅客列車時刻表」(約民國67、68年出版,小本的50開大小,左右翻)送給我,開啟了我人生新的一頁。這本小冊子我捧著它看了好幾年,翻得都快爛掉,最後在搬家時被當作垃圾丟了。

(2014/07/22、10/05再次造訪)
(2014/11/07添筆)
鳳林車站可說是花東新車站施工的典範,動作非常迅速。今年4月經過的時候,連照片都不想拍,因為那就是一副世界末日的景象;7月造訪的時候,車站週邊都是圍籬,站房雖然可以看出個樣子,但無法抓到全景。10月的時候就完全不同了,圍籬全部撤除,視野開闊,車站也以完整的新風貌呈現。

原本與舊關山站非常相似的鳳林站,改建之後完全變了樣,據說融合了鳳林鎮上日式菸樓的意念,但比較像放大版的富源站,有站前玄關、斜斜的仿瓦片屋頂,不過並沒有刻意做出木造風格,而是採用磚造外牆。原本這兩站的「H型」建築特色,現在幾乎看不出來,唯一不變的是兩邊各一道玻璃縫。

截至2013年底,鳳林人口在花蓮縣內只比富里鄉和萬榮、卓溪、豐濱三個原住民鄉多,可說是外流非常嚴重。不過以前鳳林絕對是很熱鬧的城鎮,除了上面提到的初中之外,另一件事也對我們家族造成深遠的影響。以前光復只有診所沒有醫院,鳳林才有較具規模的榮民醫院分院。我的祖父在我出生那一年,在大富發生車禍,起初意識都還很清醒,傷勢並不嚴重,依現今醫療水準應該是很容易救治;不過他先被送到光復街上的診所,醫生檢查說有內出血,小診所無法處理,所以再叫救護車轉送鳳林榮民醫院,就這樣折騰了幾個小時,最後失血過多走了。因此,鳳林與光復的「差距」,在大人描述這件事時,一直烙印在我心中。

然而,現在鳳林的市街熱鬧程度已經明顯不如光復了,而且又不像光復有糖廠加持,觀光客並不會特別停留在鳳林。不過我觀察到一個有趣現象,就是每次返鄉,老爸特別喜愛到鳳林街上用餐,或許是因為他年輕的記憶,「鳳林,當然比光復熱鬧啊,吃的東西也比較多」!

電氣化之後,南下莒光號停靠在鳳林車站第二月台。
原本跑西線的EMU500型電聯車停靠鳳林車站第二月台B側,等待交會列車。
鳳林車站第二月台交會列車,左為上列區間車,右為莒光號觀光列車。
鳳林車站第二月台交會列車,左為E1000推拉式自強號,右為上列區間車。
鳳林車站兩月台,左為第一月台(岸式),右為第二月台(島式),其月台鋪面與遮棚樣式可與下方以前照片比較一下。
鳳林車站第一月台及整建站房的內側。那塊大大的台鐵標誌加「鳳林」字樣的牌子,以前是掛在牆上。
電氣化之後的鳳林車站北端
鳳林車站剪票口
(2016) 全部完工後的鳳林車站剪票口
鳳林車站候車空間,椅子是以前留下來的。
(2016) 全部完工後的鳳林車站候車空間,椅子都換新了,同時也加裝電風扇。
鳳林車站售票窗口已移至新建的突出位置,很多整建站房都是這種設計。不過自動售票機不知移到哪去了?
(2016) 全部完工後的鳳林車站售票處,自動售票機重出江湖!
特寫一下站房正面,帶有日式風格的玄關。
鳳林以蝸牛為標誌,自稱「台灣第一國際慢城城市~鳳林鎮」,但老實說我看不太懂它的意思。
(以下為2012年鳳林車站景象)
夜晚,幾乎完全沒人的北上莒光號停靠鳳林車站第二月台。
清晨,復興號區間車(光復~和平)停靠鳳林車站第二月台。
鳳林車站第一、第二月台之間,正線靠第二月台A側。
鳳林車站第二月台,後方有一個類似倉庫的建築,但是又有點新,不像大部分倉庫都年久失修。
鳳林車站西側(後站方向),清晨可以看見金黃色的陽光照在中央山脈上,這也是縱谷獨有的景象。
鳳林車站南端
鳳林車站北端
鳳林車站地下道
鳳林車站第一月台是岸式月台,利用率不高。
鳳林車站出口處。包括鹿野、池上、富里、玉里、瑞穗、光復,台東線大站都有這種燈箱。
鳳林車站剪票口
鳳林車站售票處,此時才清晨5點45分,但已經有早起的旅客排隊購票。
鳳林車站候車座椅及後方的旅遊資訊牆
鳳林車站正面全景
從中山路上望向鳳林車站,遠處可見整建後的站房。
鳳林車站旁的停車場與休憩空間
上圖的位置現在的樣子,停車場還未恢復使用,「歡迎蒞臨鳳林鎮」的地標位置則有點改變。
鳳林車站前的中山路,僅連接至舊台9線路口(中正路),全長約150公尺,也許是全台灣最短的中山路。全美行鳳林分店就在右邊。
鳳林站前廣場現在整個墊高,望向中山路變成有坡度的景象。
鳳林鎮上閑靜的小街
鳳林鎮上的其中一棟菸樓
鳳林車站月台販售的鐵路便當,與池上一樣是全美行出品,菜色大同小異。
南下萬榮車站 北上南平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