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0日 星期五

牛鬥車站(羅東林鐵)

牛鬥車站 (2018/01/03) 站房,林鐵停駛後曾被當作雜貨店,但現在處於閒置狀態。
位置:宜蘭縣三星鄉
廢止時間:1979年8月
現存:混凝土站房、月台、重設站牌及解說牌、旗竿座、入山檢查哨、員工宿舍

牛鬥車站木製站牌,但其鄰站標示的站名是1953年之前的名稱。
金屬解說牌的里程標示一樣,英哩資料換算亦相同。
金屬解說牌上的地圖,可印證鐵道路線比公路筆直的推測。
金屬解說牌整體

羅東林鐵從清水湖到牛鬥這一段,站牌顯示距離為2.4公里,路線大致上與現今台7丙線平行,但可能更直一些,因為公路里程較遠,約2.5公里。這點在現場的金屬站牌地圖上也可以獲得驗證。這一帶為蘭陽溪與清水溪沖刷而成的平地,地勢和緩無太大起伏,因此也不需要開築隧道。現在的公路沿途會經過一些鱒魚養殖場、果園、休閒農莊、特色餐廳等等。

牛鬥的地名由來十分有趣,在聚落西北邊的蘭陽溪,因為兩岸山勢地形突出的關係,河道行經這一段變得格外狹窄;在現今牛鬥橋上往西眺望,可以清楚看見這個景象,猶如兩邊各有一隻牛在對峙相鬥,所以稱之為牛鬥。而因為這種漏斗嘴般的位置(可參考Google衛星地圖),往往使得來自東邊的颱風、東北季風在此傾瀉大量雨水,造成牛鬥經常在雨量上名列前茅。原本台7丙線牛鬥橋(雙向單線橋分別築於1963年、1995年)的位置,就在河道最狹窄處,但時間一久面對溪水不斷沖刷,早已形成危橋;最終在2005年因颱風徹底侵襲而長期封閉,遂決定在下游側另築雙線新橋,於2010年完工通車,舊橋亦拆除消失。不過這個區域的沖刷風險仍舊存在,因此即使是新橋,亦經常因為雨勢過大而封閉。

而牛鬥聚落的行政區劃也很有意思。這個村落被硬生生切為兩部份,大部分平地住戶被劃分在三星鄉圓山村,包括以前林鐵車站的位置;但比較靠近山地的部份就屬於大同鄉復興村,包括牛鬥派出所、天主堂等等。這很明顯也是因為以前原、漢分治的結果,在東澳、南澳也都有類似的狀況。更好玩的是在地圖上,三星鄉不只侷限於溪南,還轄有泰雅大橋至牛鬥橋之間的溪北區域,與大同鄉的實際分界線是台7線公路,也就是說這附近的蘭陽溪河道全屬三星鄉,包括河床上的西瓜。

回到牛鬥車站的介紹,它不在台7丙線上,必須彎進泰雅一路501巷,大約再往前200公尺就到了。牛鬥車站的整體站場保存狀況雖然不如天送埤,但它是唯一還有月台痕跡的車站,同時站房也還存在。仔細比對後會發現,牛鬥、樂水、以及未被沖毀前的土場,這三站的站房其實是一樣的造型,都是後來國民政府時代興建的混凝土站房,不是木造建築。目前牛鬥車站站房似乎被民眾佔用,之前還作為雜貨店,但近年來已經沒有看到它開門營業,鐵門都是拉下的。月台雖然因為道路鋪設的關係而相對變得很矮,但仍能看出以前的兩端長度規模,停靠三輛中華號應該足夠。月台上現在立著木製站牌及金屬製的解說牌,不過都是後來重設的;仔細看還會發現貌似石碑的旗竿座。至於車站旁邊有不少建築物,其中一間據說是以前的入山檢查哨,而有兩間木造房舍(屋頂已用鐵皮強化)應該是昔日的林鐵員工宿舍。而車站正對面的幾株老樟樹,已經被縣政府列管受到保護,據說有百年的歷史。

牛鬥車站另一角度,右邊是入山檢查哨。
牛鬥車站入山檢查哨(門前堆放許多雜物)與月台、站牌
換一個角度來看,依序是月台、旗竿座、站牌、入山檢查哨、車站站房。
牛鬥車站月台連兩端的坡度都還能存在
本來我以為這是某種石碑,其實只是旗竿座。
延伸到站房部份的月台,與路面之間增加了斜坡。
推測這是牛鬥車站的員工宿舍
這間應該也是員工宿舍
月台的另一端因為側面增設了水泥斜坡,上面還有柏油,看起來比較不像。
勉強還有一點月台兩端斜坡的樣子
牛鬥車站對面的大樟樹,拍攝於2016年9月。
2018年初再看到它,感覺上枝葉不如以往茂密,不知是經過修剪還是風雨吹落。
這一棵也是
牛鬥車站再往西的方向,前進一點就屬於大同鄉了。這條道路應該也是林鐵舊線。
除了牛鬥車站本身,來這裡千萬不要錯過牛鬥橋旁的絕佳風景。這裡有一座觀景台,可以在較高的位置欣賞二牛相鬥的模樣;而向下游望去,整個蘭陽平原盡收眼底,天氣好時甚至可以直視龜山島。另外我強烈推薦一處絕景,必須移動到牛鬥橋中段,往蘭陽溪南岸看過去,在舊牛鬥橋崩壞路面的後方,可以看到羅東林鐵四號隧道就位於河岸突出的山壁上;其所處位置簡直是不可思議,看到之後不難了解,昔日羅東林鐵的路線是克難到了極點,這樣的隧道跟橋樑建築,遇到大水不中斷才奇怪。網路上皆言此隧道口尚有反共標語,但可能要用望遠鏡或長鏡頭相機才能捕捉到。

牛鬥橋橋頭,後方可以見到觀景台。
牛鬥觀景台上往東眺望,天氣好,直接看到龜山島。
同樣角度,天氣稍差一點的景象。
觀景台上往西眺望,眼前就是河道最窄處就是「牛鬥」。
蘭陽溪對岸是台7線,也就是北橫的東段部分。
近處是牛鬥舊橋引道的廢棄路面,箭頭處就是不可思議的羅東林鐵四號隧道。
當年能想到從這個位置架橋鑿隧道建鐵路的人,我不得不佩服他。
西行樂水車站 東行清水湖車站

2018年3月29日 星期四

清水湖車站(羅東林鐵)

清水湖車站 (2018/03/22) 舊址,原來的站場及路線都已成為右邊道路的一部分,左邊隱身在樹叢間的小建築物便是傳說中的廁所。按照現場狀況及道路分佈判斷,眼前這條岔路的路口很可能是以前木造站房的位置。
在清水湖的公車站牌旁,有荒廢的涼亭及林務局所立的車站介紹牌,這個區域應該也都是昔日站場的一部分。
位置:宜蘭縣三星鄉
廢止時間:1979年8月
現存:破爛廁所一間

林務局所立的金屬製解說牌,標示的是舊名「清水」,但往天送埤的里程跟天送埤車站的站牌不同(3.36公里跟3.7公里),何者才正確已不可考。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裡的里程是依照日本時代的英哩數據而來(2.1X1.6=3.36)。
這張圖雖然簡略,但對於我確定林鐵行經路線及清水湖車站與公路間的相對位置十分有幫助。
林務局所立的金屬製解說牌全貌,是一個火車造型,後來我發現大洲、清水、牛鬥、土場,四個長得都不一樣。

羅東林鐵自天送埤之後,開始進入地勢較為複雜的路段。實際上這是因為天送埤是蘭陽溪南岸平原的最西端,再往上只能沿蘭陽溪河岸前進,遇山鑿洞遇水築橋。而在天送埤與清水湖的中間,就有一塊天然的山丘,最高處海拔約330公尺(比天送埤高了將近200公尺),完全擋在鐵路向西行進的路線上。之前雖然提過羅東林鐵的路線十分簡陋,基本就是在蘭陽溪岸邊有崩落風險的山壁上興築,但在這裡也不得不開鑿了第一座隧道。而後來開闢的公路台7丙線則利用了完全不同的路徑,也因此接下來的舊跡探訪變得較為困難。

自天送埤往西仍有1.75公里的林鐵路段是可以通行的,現在是一條觀光步道兼車道,沿途有三星鄉公所設置的幾處站牌和象徵性的鐵軌,包括有應公、叭哩沙、自來水區、破布烏堤防、九芎湖。到了九芎湖月台便是道路終點,鄉公所在這裡興建了一段架高的步道,原本似乎是想直通800公尺外的一號隧道口,但只延伸了大約20公尺便無以為繼,不知是預算問題還是工程風險,因為這裡要面對的就是蘭陽溪洪汛期沖刷岸壁的問題,這也正是當年羅東林鐵路線經常中斷、修復之後亦難以支撐太久的最大關鍵。

天送埤西側站外的林鐵舊線,地上還有埋立鐵軌的痕跡。
有應公廟,其實是收埋無主骸骨的地方,後人加以祭拜,希望有求必應。
有應公月台解說牌
叭哩沙月台旁的林鐵舊線
叭哩沙月台解說牌。「叭哩沙」是三星舊名,指竹林茂密之地,後方不知是刻意還是本來就有,真的種了竹子。
自來水區月台,這裡的取水淨水場供應三星地區,我平常喝的水可能也是從這裡來!
自來水場門口還有象徵性的月台及軌道
自來水區月台解說牌
破布烏堤防,外面就是蘭陽溪的寬闊河床。破布烏是一種植物。
破布烏堤防解說牌
破布烏堤防外的蘭陽溪景觀,最遠處可以直望牛鬥橋。
接近九芎湖月台,路旁出現象徵性的鐵軌。
另一段鐵軌與道路景象
九芎湖月台,號稱「幸福月台」,有一座涼亭。
九芎湖月台解說牌
原來九芎湖是引發日本殘酷理蕃計畫的起點
九芎湖月台旁的高架步道,本來以為可以好好走一段,結果前面轉個彎就是盡頭。
試圖從下方繞過去,也是不行。
在高架步道盡頭處眺望清水湖方向,遠遠看到一座水門。
旁邊的蘭陽溪河床,春夏之間是種植西瓜的季節。
原本我想要穿過工程圍籬繼續步行探查,不過對於前方狀況並不清楚,也不想成為一個硬闖禁區而進退兩難的刁民,所以決定回頭。從天送埤經台7丙線公路,繞了很大一圈(這一段的詳細路徑最後再述),跨越蘭陽溪的支流清水溪,來到清水湖這一端的堤防邊。清水溪注入蘭陽溪處的河床相當寬闊,但枯水期水流很小(農民甚至都搶在颱風季前利用河床砂質地種植西瓜),只要天氣良好沒有突發性大水的風險,可以輕鬆步行通過。我一面揣摩著昔日林鐵清水溪橋的方位,一面走向天送埤端的岸邊,發現一座小型的水壩,而這個建築物正是我在九芎湖那邊遠遠眺望見到的,無法通行的兩端終於連結在一起。在水門頂端我觀察許久,大致歸納出林鐵沿著岸壁前進的路線,以及一號隧道的東口位置。有了這個現場資訊,再回到清水溪河床上,也不難推算出隧道西口連接著清水溪橋的約略樣貌。很明顯這一段鐵路不是直線,而是向內陸劃一道弧線,然後在清水湖設站。再對照一下林務局設置的簡略地圖便很清楚了。

從公路繞行,來到標示著「清水湖」的地方
公路旁有岔路通往清水溪河床
枯水期的清水溪就只有這一點點水在流動,連褲管都不用捲就可以走過去。
就是這裡沒錯!在九芎湖那一端所看到的水門。
水門頂端所見的蘭陽溪河岸,以前羅東林鐵沿著岸邊開過來,而按照距離判斷(九芎湖月台往西800公尺),一號隧道很有可能就在我標示的位置附近。
遠遠亦能望見九芎湖月台的高架步道,而延伸過來的水泥工事,可能就是為了接下來的步道工程所建。
回到清水溪河床,一號隧道西口的位置應該也八九不離十,就在標示處附近。出隧道馬上就接著清水溪橋。
清水溪河床,想像一下以前鐵路橋就在眼前的景象。
從清水溪到清水湖車站的路線應當就是紅線部份,黃色圈起來的是發電廠引水管的位置,車站在它的下方。
清水溪匯入蘭陽溪處,這裡風景很漂亮啊。
清水湖車站原名清水,名稱應當是來自於旁邊的清水溪;事實上以前蘭陽溪是叫做濁水溪,兩者形成對比。清水溪因為上游沖刷狀況較輕微,水質清澈;而蘭陽溪源遠流長,自上游挾帶大量泥沙,水質自然較混濁。清水車站可能是因為與海線的車站同名,所以在戰後不久的1953年改名為清水湖,配合此地本來就有的清水湖地名。現在這附近並無真正的湖,所以有可能是以前曾經存在,或者是傳統台語「湖」也可以指周圍環山的凹地。清水湖最重要的設施是蘭陽發電廠圓山機組,就位於清水湖車站後方的山腳下,它是引蘭陽溪的河水利用落差進行水力發電。昔日因為發電廠的員工及眷屬,加上原有的農民,在清水湖這裡形成不小的聚落;但隨著電廠改為自動化運轉以及鄉村人口大量外移,可說是十室九空,住戶非常稀少。老實說,我到過這裡三次,除了聽到豬、狗叫聲之外,還沒遇到過真正的在地居民。

寫到這裡才真正開始介紹清水湖車站本身,主要是因為它幾乎已經無跡可尋。原本的鐵道路線和站場,現在已經變成台7丙線公路的一部分;而木造站房當然也早已消失,甚至連位置都只是依現場地勢推測。唯一還殘留下來的,竟然只是它的車站廁所建築。據說在林鐵停駛之後,這間廁所被當地居民改建利用;後來當然也是廢棄了,不過並未拆除,就一直留存到現在。儘管它已經嚴重傾頹,門窗皆消失,不過內部有一座馬桶還在;想要憑弔清水湖站,建議各位拉下褲子,勇敢地跟40年前的旅客一起享用同一座馬桶吧!(這當然是開玩笑)

清水湖公車站牌及候車亭
清水湖,這裡的客運班次稀少,只有往牛鬥或梨山的班車經過。
清水湖公車站牌旁的涼亭,不知道當初是不是為了標示車站遺跡而蓋?但現在已經荒廢。
清水湖車站旁的廢屋(左)與廁所(右),旁邊山坡可以看到發電廠的引水管。
蘭陽發電廠圓山機組引水管特寫
車站旁與公路平行的道路,前方似乎仍有住戶。
這圈矮牆我不敢確定是否與車站有關,廁所在它後方。感覺上是以前員工宿舍或道班之類的設施,但牆內的建築物已經消失。
清水湖車站廁所特寫!
從公路這端所見的樣子,非常破爛。
這馬桶不知還能不能沖水使用?
最後我們回到現在能行經的公路上,從天送埤至清水湖,路徑與鐵路大不相同。先是從天送埤的街上拐向南,經拳頭姆步道入口、蘭陽發電廠眺望絕景、櫻花林景觀區,然後在比較低的點(最高處約250公尺)切過山丘,經一段下坡到長埤湖風景區;接著再經過清水地熱入口處(距離真正的遊憩區尚有4公里多),轉向西跨越清水溪橋,來到復興村,這裡有一處櫻花溫泉;最後再轉往北,沿清水溪河岸至清水湖與鐵路舊線銜接。基本上它是以一段ㄩ字型的路線避開山勢,並選在河道較窄的地方築橋通過。雖然這邊感覺上在繞路,但沿途景點頗多,事實上是很受歡迎的觀光路線。

天送埤往清水湖路上,可遠眺整個三星以至於羅東地區,甚至能看到龜山島。下方近處為蘭陽發電廠。
拳頭姆步道入口
台7丙線櫻花景觀區,開花的季節約為2月初。
長埤湖風景區
長埤湖的噴泉地標
清水地熱聯絡道入口處,拍攝當時處於閉園狀態。
台7丙線跨越清水溪的清水橋
清水湖的蘭陽電廠圓山機組俗稱清水電廠,這裡有一座清安廟,牌樓位於路旁。
清水電廠園區設施,現已完全無人化。
公路旁的廢棄建築物
清水湖聚落一景,居民已經很少。原本的清水國小廢校之後,現在有一間正規體制外的教育機構「清水小校」利用舊校園運作。
西行牛鬥車站 東行天送埤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