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4日 星期四

台中車站(高架化新站)

(此篇文章是介紹2016年10月15日遷移之後的台中車站高架化新站,欲了解昔日台中舊站的詳細狀況,請見「台中舊站」該篇。)
台中車站 (2018/11/02) 舊站房功成身退,高架化新站房矗立在東北側,整體結合成一處非常開闊的站前廣場,景象與昔日完全不同。
台中車站西側新站房遮棚,蝴蝶與蜻蜓豆娘飛舞,但據說要從空拍角度俯瞰才會像蝴蝶,不然怎麼看都是烏龜。
台中車站西側主要進出口,位於蝴蝶玄關下方二樓處。
台中車站 (2018/11/02) 東側跟兩年前相比,沒有任何變動。
台中車站 (2016/10/20) 東側門面,當時的主要出入口,但聯外道路仍未開放。道路對面是一班低矮建築物,並無站前廣場,形成巨大的反差。
位置:台中市區/
構造:高架路線底式平面車站
站體:東側2016年、西側2018年高架共構無獨立站房(西側遮棚延伸出寬廣
空間)
月台:2(岸式x1、島式x1)※全部完工後為岸式x1、島式x2
註解:巨型城市交通樞紐站
每日平均上下客人數
2011年~45,776,第4名
2012年~49,061,第4名
2013年~50,944,第4名
2014年~51,546,第5名
2015年~53,734,第4名
2016年~54,437,第4名
2017年~53,237 (-2.21%),第5名 (↓1)

201811/02造訪台中車站時,月台上站牌燈箱剩下空殼,本以為無緣見到新站牌,但居然在東側進出口馬路邊看到它們躺在地上,新站名及里程是用貼的,而且工人沒處理完就先去用餐休息了,所以左邊「大慶」還沒被「五權」置換。這畫面也算是非常珍貴了。
(2016) 台中車站的站牌仍是拿舊的來用,但跟太原站的距離落差0.5公里(應該是太原站的站牌標示才正確),這也太不專業了。
左為台中車站月台上的懸掛式站名牌,右為月台盡頭處的站名立牌,形式應該是一樣的,只是位置不同。

在切換為高架化路線2年之後,台中車站於2018年10月開放西側(原先的前站)廣場的進出通道,配合週邊設施的陸續啟用,整個車站門面完全改觀。但因為高架化二期工程施工時,挖到了日本時期初代台中車站的機關車庫遺構,在儘可能原地保留的前提下,原先要一併啟用的第二月台B側和岸式第三月台整個延宕,估計要到2019年中才會完工。值得一提的是,台中車站原本橫跨中區與東區,門牌號碼掛在中區;但現在往東北方遷移之後,事實上大半站場區域都已是在東區的範圍。

由於第二月台B側和第三月台仍未啟用,站場部份變化不大,因此這次的記錄重點是進出動線和西側廣場的景觀變化。高架化通車之初,台中車站只有東側的進出通路,要往來西側必須穿越舊站區域,其動線還會因為施工進度而變化;現在西側進出通道已完全開放,主要門面位於舊站廣場的東北邊,有一座非常巨大、據說是蝴蝶造型的遮棚作為入口玄關,但因為我悟性實在太低,所以始終覺得它比較像烏龜。通往玄關的階梯處,還有一隻也不算小的蜻蜓豆娘,搭配旁邊的花草造景,結合成蜻蜓豆娘與蝴蝶的昆蟲世界。另外,原本舊站前複雜混亂的汽機車通路,現在全部遷移,改為人行廣場,變得非常寬廣舒適,甚至讓人不敢相信原來台中車站前面有這麼開闊的空間。而1917年使用至2016年的日本時代大型站房,也終於卸下了招牌和增建的累贅遮棚,回到樸素的原貌,令人非常激賞(這正是本人當初所期待的);只可惜廣場上配合裝置藝術所立的1908、TAIWAN、CONNECTION等字樣還是有點礙眼,拍照時也無法避開。此外,舊站平面站場第一月台有部分被保留下來,如無意外應該是會跟站房一起成為懷舊設施的展示區域。

西側站前廣場能夠變得這麼清爽,是因為原本的國光客運站,跟部份公車站、計程車招呼站一起遷往新站北側區域,在外圍新民街設置了台中轉運站(與三猿廣場共構)和計程車乘車區域,公車站及旅客接送區域則是在烏龜蝴蝶玄關的正下方一樓處。但是這邊的行人動線設計有問題,沒有考慮到一些人並不是從火車站出來,但也要在此搭車的話,從站前廣場竟然沒有適切的人行通道,一定要經過車站玄關先上再下才能到,實在是莫名其妙;更離譜的是轉運站真的沒有這個方向的進出口,我看到好幾位乘客,因為轉運站明明就在前方,所以先沿著馬路邊的水溝蓋走,途中還不時會被進站公車狂叭警告,到最後才發現無路可走,進退兩難,只好硬著頭皮沿車道走出去。

至於東側的進出通路,我覺得過了兩年但景象幾乎都相同,復興路上的建築物依舊擋住車站門面,短期內似乎不會改變,所以不多著墨。

身為中台灣的台鐵樞紐車站,台中是全列車皆停靠的車站,但因為山海線分歧的關係,總班次數量不如其他縱貫線大站也是事實。受限於月台容量還未完全啟用,台中的始發列車仍舊不多,待避的班次也只有南下7班,北上暫時沒有,由新烏日和太原分擔。大家比較關心的可能是精武和五權站啟用後,台中站會不會有部份客源被瓜分而造成進出站人數衰退,不過以目前的觀察結果來看可能還不準,因為2018年新設站只有最後兩個月的營運期,台中站即使有衰退也很難斷定是受到新站的影響。西側進出口正式登場後,台中車站的施工黑暗期也差不多進入尾聲,相信整體營運數字有機會回復到2016年以前的高峰。

南下EMU800停靠台中車站第一月台B側
雖然仍在施工中,但從南端已經能望見台中車站三座月台(由右至左分別為一、二、三)。
台中車站第一月台往南全景
台中車站1A月台路軌及車站外側的建築群。這個方向的大魯閣新時代購物中心頗具規模,而且遊憩設施相當豐富。
台中車站第一月台LED時刻顯示及後方的電扶梯、階梯。當時的時間接近中午,1A月台的南下區間車待避班次分別為12:18、13:18。
台中車站第二月台往南全景,2B側當時還有部份圍籬。
台中車站第二月台LED時刻顯示及後方的電扶梯、階梯。只有2A月台有列車停靠,2B尚未完工啟用。
台中車站第二、第三月台之間
從第二月台透過第三月台眺望昔日前站方向
在高架化月台上眺望舊站房的屋頂,兩者水平高度差不多。
台中車站北端,可以看到左邊第二月台B側、第三月台的部份仍未完成。這個方向因為有彎道,無法看到精武車站。
台中車站南端,五線路軌皆已鋪設,但最右邊兩線尚無法通行。往五權車站雖然看似直線,但還是有微彎,距離也比較遠,所以一樣看不到。
台中車站北側月台上,只完成一半的遮棚。
月台南北接近盡頭處的站名牌
台中車站大廳往第一月台,這裡有3C充電區,很受到旅客歡迎。
台中車站大廳往第二月台
台中車站規模較大,另一端的上下通道一樣有電扶梯,而且階梯旁還有LED時刻顯示。
大廳往第二月台側的設施相同,洗手間則是在它旁邊。
往第三月台的電扶梯尚未啟用
往第三月台另一端只有階梯,暫時用柵欄阻隔以免有人誤闖。遠處平面可以看到仍有大片施工區域。
台中車站往南側的出口與剪票口,前方左側亦設有售票窗口及自動售票機。需注意這個進出口只能通往東側復興路。
台中車站往北側的出口與補票處,規模比南側稍大一些,但自動驗票閘門數量一樣。這個方向要往西側(前站)或東側(後站)都可以。
台中車站主要剪票口,但感覺上還是有點小。比對以前照片,突然發現原來台鐵拆了一半的自動閘門,改設電子票證裝置。
台中車站主要售票窗口,編號到8,但平常大概只會開啟3~4個。
台中車站自動售票機,剪票口左邊6台。
台中車站自動售票機,售票窗口旁邊6台。
台中車站對號列車自動售票機5台
台中車站大廳,兩側暢通之後可以感受到它的開闊明亮。
台中車站列車時刻表,班次當然有比新設通勤站多,但距離捷運化還很遙遠。
以下圖片是2018年台中車站的新景觀。這是大廳西側往蝴蝶玄關的出入口。
西側遮棚下方二樓景象,這個位置當然不可能看出它的外觀,但相當宏偉。
西側遮棚下遠望台中車站主要進出口
這個角度剛好可以欣賞第三月台的各項設施。前方B、C標示是通往下方接送停車場、公車、計程車招呼站的分隔。
台中車站西北側以前有很多倉庫建築及貨運站場,現在有一部分保留下來,其餘變成寬廣的草坪。
台中轉運站右邊是三猿廣場,第一次聽到這名字覺得很有趣,查證一下才知道是三圓建設轉投資,取其諧音。圖中可以看到好幾人走在車道上,因為從火車站到轉運站有動線上的問題。
國光客運台中站遷移至此設置的台中轉運站
位於轉運站對面的計程車乘車處
接著我們朝舊站方向前進,這隻蜻蜓豆娘是大家注目的焦點。
台中車站西側遮棚特寫
很多人都想知道,到底要怎麼看才會形成蜻蜓豆娘與蝴蝶共舞的景象。但我覺得不管從哪個角度都看不出來。
台中車站舊站房前方成為一大片廣場
以前到這裡只會覺得交通混亂不堪,現在完全不同了,遊客可以自由閒晃。
無可否認,台中車站前方的都市景觀顯得比較老舊,但更新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台中車站不僅卸下了招牌,連遮棚都恢復原本型式,值得嘉許。
台中車站1917年落成時的原始規模(不含1949年左翼增建部份)
有學員問我,上面那個洞到底原本裡面是放什麼東西?不過根據老照片顯示,它一直都是這樣。
台中鐵路餐廳門市早已結束營業,製作便當的廚房亦不知遷往何處。想當年我可是特別喜愛台中的鐵路便當呢,不過現在覺得七堵的比較好吃。
此處的裝置藝術品叫做「期待」,據說是表達一個小男孩提著行李期待出遊的概念。
行駛台灣大道(中港路)的台中客運300路線雙節公車,在台灣其他地方沒有。
台中車站東側武德街延伸過來的道路,雖已打通,但一直都還沒有啟用。在這裡出現的車輛應該都是施工人員的。
台中車站東側門面
(以下為2016年高架化第一階段切換後的記錄,時空背景已變遷,僅供參考比較)
2016年10月16日,台鐵台中段高架化路線正式切換啟用,豐原、潭子、太原、台中、大慶等5站遷移至新的站房,舊站也隨之停用。

身為中台灣的交通樞紐車站,同時也是台鐵實質上的第二大站,台中車站從平面的古老站房建築轉移至高架化新站場,對在地居民可說是一件大事。不僅是車站外觀、型態的徹底變化,整體的出入交通動線和乘車慣性,也都產生極大的落差。

1917年啟用的日本時代台中車站建築,在運作99年之後,終於功成身退;車站本體移至東側的高架化路線下,但還未全部完工,所以目前只是暫時的部份啟用狀態。首先是門面的部份,新的高架化台中車站比起舊站略為北移(實際方位為東北),西側(即前站)約莫面對成功路、新民街交叉口,但因為尚處於施工狀態,無法精確判定;東側(即原來的後站)則面對復興路四段250巷,正前方完全無腹地,巨大建築緊鄰著不太寬闊的道路和低矮房舍,顯得十分突兀,相信該區塊會是接下來都市更新的目標。

進出站動線方面,雖然立體化的最大好處將會是兩側暢通,但目前還無法實現。台中站現況是與豐原站類似,以東側為主要門面,南北各有一處進出通路,南端為復興路四段149巷,跟舊的後站(位於111巷底)相距約80公尺;北端則是復興路四段250巷,兩者可相通。我造訪當時,東側聯外道路尚未開放,但路面皆已鋪設完成,相信現在已經可以驅車直駛東側大門口。西側方面,也與豐原站一樣,因為相隔著舊平面站場,還有待拆除施工,所以僅有人行通道穿越昔日的路軌、月台抵達舊站站房。舊站內部的店家當時還在營業,原先的第一月台也成為通道,不過我想只是暫時的狀況,隨著台中舊站建築的紀念館化,這部份應該都會封閉重新整修。

新的高架化底式站房理論上會有四個進出口,第一個是就是經舊站往西側的通路,同時也與東側南端進出通路相通,從這裡可直接進入內部通道,搭乘升降梯即可上樓抵達一處小型剪票口。若選擇沿著內部通道繼續前行,你會發現它接回東側門面附近,外側便是第二個進出口,也是目前主要的旅客步行動線,有電扶梯可上下車站大廳層。第三、第四個進出口皆位於北端,指標上顯示通往復興路、建國路以及停車場,但當時都還未開放;現在就算已經開放,往東側的復興路當然都沒問題,不過往西側的建國路則要穿越舊站場,這暫時是不可能,頂多只是多開一處人行通道,要直接以車輛暢通則還要等等。

位於第二層的暫時車站大廳算不上非常廣闊,不過已比舊站房寬敞、明亮許多,而且因為東側、北側是開放式結構,所以標榜沒有裝設空調。不過當然只有這一區塊啦,剪票口之後的候車區域就是封閉區域,不可能沒有空調。經過統計,台中站售票區域最多共有12個人工窗口、15台自動售票機、5台對號列車自動售票機,都是特等大站的規模。售票區域北邊就是剪票口,比另一端的小型剪票口稍微大一些,不過嚴格來說閘門還是偏少,相信在尖峰時段仍會略顯擁擠。整體而言,台中新站的大廳候車座椅十分稀少,甚至遠不如豐原站,所以你會看到大家都站著或是走來走去,基本上找不到位子坐。

從剪票口進入之後是穿堂,兩側便是通往月台的階梯和電扶梯。說起高架化台中新站的月台,對應舊站的話可說是天翻地覆的變化。因為改成從東側起算編號,所以第一月台變成南下列車停靠,而且這是已完工的島式月台,正規列車利用1B側,待避則利用1A側,跟以前舊站第一月台僅有一側且是北上專用可說是完全不同,也無法對應以前的第二月台(以前是2A側為主要停靠月台)。現在的北上第二月台則是未完工的半邊岸式月台,從這裡圍籬的角度看,畫面上比較容易想像成對應以前的第一月台。所以如果旅客對於第一或第二月台搞不清楚,甚至老人家看不太懂標示的話,我建議不如就回想從前的台中站:站在只有一邊鐵軌的月台→北上;站在有兩邊鐵軌的月台→南下。當然,這種聯想僅適用於車站全部完工之前,將來的台中站是會有兩座島式月台、一座岸式月台的特大規模高架站場。

高架化之前,台中站就很少始發列車,同時也儘量減少待避狀況,以降低旅客搭錯車或跑錯月台的窘況(台北站也有類似傾向)。高架化之後,因為北上月台僅有一線停靠空間,所以從台中站始發的列車極少,區間車也無法進行待避;至於南下月台,因為有1A側可利用,所以有少數的區間車進行待避(沒算錯的話也就兩班而已),另外還有幾班直接回頭南下的區間快/車,以及深夜抵達留置過夜次日清晨發車的自強號,共計六班始發列車。當然,2016/04/21改點後出現的「超級西線普悠瑪」,搭配嶄新的站場,也成為鐵粉拍攝的焦點。

南下E1000推拉式自強號停靠台中車站第一月台B側
南下EMU800停靠台中車站第一月台B側
萬眾注目的焦點:南下111次普悠瑪(當時的台鐵最速列車)停靠台中車站第一月台B側。千萬別被左邊那個1A騙了,那是車廂位置指示,不是月台編號(但真的容易搞混)。
另一列南下EMU800停靠台中車站第一月台B側
台中到了!月台上立刻擠滿上下車的人潮。
台中車站島式第一月台,就高架站場而言算是相當寬闊,上方的圓弧形屋頂顯而易見。
台中車站第一月台靠近北端的位置,右邊可見第二月台及鐵皮圍籬。這區域的屋頂只先完成半邊。
從第二月台觀察第一月台
第一月台上,向北拍攝兩月台之間。
第二月台上,向南拍攝兩月台之間。
第二月台上,向北拍攝兩月台之間。
南下區間車停靠,第一月台一樣是人潮眾多。當時大約是早上9點半,但前方時刻顯示1A月台要到下午2點多才有列車停靠,且並不是待避,而是北上列車以台中為終點,然後始發折返南下。也就是說中間這5個小時1A月台都處於閒置狀態。
第一月台的階梯與上升電扶梯
第二月台的階梯與下降電扶梯。注意這裡被定義為2A月台,但2B月台暫時不存在。
台中車站東側的建築物,位於大門正對著復興路方向,裡面有一間家樂福。
從台中車站高架化站場可以看見舊站的站房屋頂以及月台遮棚,這個角度以前是很難拍到的。
台中車站高架化第一月台北端,注意左邊正在施工中的第二月台B側,路軌還是中斷的。
從這個角度印證上圖,更為清楚。遠處中間磚紅色的建築是2017年1月才開幕的秀泰廣場,左邊豬肝色的建築則是國軍英雄館。
台中車站北端月台盡頭處(車廂指示編號到15),看得出來屋頂只有一半。
台中車站高架化第二月台南端,右側施工中。
從候車大廳通往第一月台的階梯與電扶梯
從候車大廳通往第二月台的階梯與電扶梯,右邊是洗手間。
台中車站進站後的穿堂候車區域,並不是非常寬敞,座椅也少。前方有一處小型剪票口。
直接通往南端的出口與剪票口,規模較小,但要往昔日前站方向走這邊比較快。這一端有2個售票窗口和3台自動售票機。
台中車站主要出口,面朝北邊,前方便是售票大廳。
台中車站主要的剪票口,就特等大站而言,閘門似乎稍微少了一點。
台中車站售票窗口之一
台中車站售票窗口之二,這一區域兩處合計共有9個窗口。
台中車站自動售票機,位於剪票口左邊這裡有6台。
台中車站無障礙窗口與另外6台自動售票機,位於人工售票窗口右邊。
上圖的斜對面有5台對號列車自動售票機
台中車站大廳,左邊(即東側門面)是開放設計,明亮度夠。不過座椅數量是0,所以你看到每個人都是在那邊走來走去。
台中車站大廳通路,左邊可見對號列車自動售票機。
台中車站東北側編號3的進出口,當時還不能使用,通往建國路的標示也應該還不成立。不知現在是否已經暢通?
台中車站編號4的進出口,實際上也只能往右側復興路方向,當時還不能通行。
台中車站東側門面特寫,可清楚看見上下大廳層的階梯與電扶梯。
台中車站東側的站前立牌,此為現今新設站標示的主流造型。
對應上圖的左下角,有一處內部通道,標示是往建國路,也就是昔日前站方向。
台中車站高架路線南側的開放區域,左邊是復興路四段149巷的聯外通道,右邊便是經過舊站站場往建國路方向的通路。
前述內部通道的進出口,蠻有意思的設計。
跨越舊站站場的人行通道,居然還做了進出分流的規劃,而且眼前只是進站通路,出站通路在另一邊。現場還有台鐵員工引導。
沿出站通道經過台中舊站第二月台與高架化路線之間,這情景以前可不容易見到。
台中舊站第二月台停用之後的景象
台中舊站一、二月台之間,以前除非你在火車上,而且要在車頭或車尾,否則也不容易看到這個角度。不知這兩座紅磚為底的舊月台有沒有機會保留?
台中舊站第二月台往第一月台方向,原本鄰近鐵軌的北上月台很快搭起了鐵柵欄。遠處可以見到進站通路,也就是我前面講的分流規劃。更遠處上方還能看到興建中的另一半車站。
台中舊站第一月台,當時月台上的店家還在營業。
以前人潮洶湧的台中車站驗票出口,現在則一片寂靜。
沒有人、車干擾的台中車站老建築正面,百年古蹟真是漂亮!將來一定會拿掉左邊那塊站名牌子吧?還有後來搭建的屋簷也可以拆掉,恢復原本清爽門面。
值得再來一張特寫
台中舊站精工雕琢的內部梁柱,期待它紀念館化,恢復原貌的那一天。
轉個方向來到以前的後站,其實這個站房是隱藏於林木之間。
舊台中後站旁的彩繪水塔,也算是一種地標。
人去樓空的舊台中後站,不知未來命運如何?看在旁邊倉庫都保留下來的份上,這棟建築物應該會繼續存在吧?
回到新站範圍,此處是復興路四段149巷口,高架站房南端通路。
台中車站東側南端的高架路線下方開放空間,前方同時也是聯絡西側的通路。
台中車站東側北端的高架路線通道,理論上可聯絡建國路與復興路,但貫通的日期還早。
復興路四段旁,台中車站的站名牌聳立。
復興路四段往北方向,左邊這一區域因為正對新站東側門面,可能會在不久後消失。
復興路四段往南方向,附近區域應該會逐步翻新。
再給台中新站一張近照
在月台上不容易拍到繼續施工區域,這是在廁所窗邊看到的景象。
「鐵路高架、幸福保證」,從台中車站舊站側邊眺望新站施工區域,咦?這個角度看起來有點像烏龜?
綜觀新的台中站整體而言,雖然還只是個「半成品」,但已經成為在地民眾心目中的驕傲。根據我現場偷聽的結果,有人說「當然比較大啊,不然幹嘛要高架化」;有人說「變得完全不一樣,月台也不一樣」;也有老人家說「這新車頭有夠水啦」。甚至,其中許多人是抱著體驗的心情來現場乘車參觀。姑且不論台灣鐵路地下化高架化的諸多爭議,都會區鐵道的立體化本來就是大勢所趨,世界上哪個先進城市不是朝著個方向努力?這種事,尤其是關係到大眾運輸方面,真的做下去就對了。試問,你現在能想像台北市區鐵路還在地面上的景象嗎?不用說市民大道、縣民大道了,沿途還有不知道多少個平交道、跨線橋,列車通過就車流大打結,等個十幾分鐘是家常便飯,沿線屋舍還要面對無止盡的列車行進噪音,這種生活品質有人能接受嗎?

北上精武車站 南下五權車站

65 則留言:

  1. 終於等到這篇
    台中新站真的還蠻漂亮的
    內文中提到閘門、座椅偏少的問題也會隨著另外一半的完工而改善
    不過其實星期日的下午有一班從台中發車北上的自強號
    並不是完全沒有喔
    舊站聽說是只保留到第一月台 第二月台應該是會掰了
    然後我個人覺得台中新站的手扶梯動線設計的跟舊站一樣
    搭配上沒有特別寬的月台 常常會讓人覺得很壅擠
    這點倒是很糟糕

    回覆刪除
  2. 不過高架也是有噪音啦!但是比起平面還是好很多。

    回覆刪除
  3. 從第3第4插圖看跟後龍車站很像

    回覆刪除
  4. 台中高架計畫階段
    應該知道台中車站人流已經是全台第4
    (週末可能是第2)
    而車站的進出閘門卻那麼少
    其中一邊的閘門出去竟然是一個窄小的樓梯
    (偏偏這邊離舊站比較近造成非常擠)
    月台長度也太窄, 寬度僅容得下單向電扶梯+樓梯
    小弟我認為以台中的規模, 應當至少比照松山車站
    進站動線與出站動線完全分離
    做出2組進出站動線(在電腦上看排版才不會跑掉)
    [月台]=↘下樓↙=========↖====↗=========↘下樓↙=
    [穿堂]__↘↙_|剪票出|剪票入|_↖上樓↗_|剪票入|剪票出|_↘↙__

    未來的桃園中壢當然也要比照

    當然這都是事後馬後砲
    先前還爆出鐵改局弊案
    會搞成這樣好像也不必意外...

    回覆刪除
  5. 其實台中車站之第二月台結構已100%完成,主要卡在第四股(2B)寬度/建築淨空不足,在沒動到舊站月台的情況下無法施工,只得封閉該側以策安全(封閉區寬度約等於1m)。故目前2月台的寬度已約等於未來二期工程完工後的寬度了,對於特等大站而言個人覺得真的不足,尤其尖峰時間更顯擁擠!

    回覆刪除
  6. 在這個車站搭乘對號列車其實有危險的
    車身跟月台間有一道間隙
    建議搭車時別一邊滑手機否則很危險
    我常在這搭車所以我很清楚
    順便一提以前舊站不會這樣

    回覆刪除
  7. 讚啦 這樣改建就對了
    不管高架 地下 只要能紓解交通的 都是好建設
    不過還是希望台鐵趕快補齊人力缺口 別再血汗了

    回覆刪除
  8. 小小糾正一下,關於第八段臺中北上始發列車的部分,其實還是有一班逢週日行駛的140次,雖然極少但並非完全沒有。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知道是哪一次改點後現在已經沒有那班車次了

      刪除
    2. 查了一下,看來現在台中站真的沒有北上始發列車了。

      刪除
  9. 2016台鐵台中運量繼續成長!!! 山線台中大多成長~

    回覆刪除
  10. 是說這個閘門過少以及穿堂層很小的問題 到時候另外一半蓋完就會大幅改善
    目前使用的閘門是到時候出口專用的 另外一半則是入口專用
    所以應該會變得十分寬敞才是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將來全部完工之後應該會有改善。

      刪除
  11. 我覺得台中地面段的風景比較好看。

    回覆刪除
  12. 你好,請問可以借用你的圖片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如果是用在學校作業,註明一下出處即可。如果是其他用途就要洽談授權了。

      刪除
  13. 我記得西線不是有更超級普悠瑪嗎?133次,新竹直達台中,台中直達台南,起站:南港,迄站:潮州

    回覆刪除
    回覆
    1. 那是拍照當時的狀況,111次在2016/04/21開始每日固定行駛,133次則於2016/10/21登場,剛開始只在週末行駛,2017/04/27才改為每日固定班次。詳細比較可參考拙作「台鐵最速列車」(http://jp-shitman.blogspot.tw/2014/10/blog-post_22.html)

      刪除
  14. 雖然台中市區的一樓住戶免除火車噪音的困擾,但是這個惡夢變成2樓以上住戶專屬的

    回覆刪除
  15. 台中車站未來轉運功能會北移到 現為國防部南京新村用地+干城 遠期並和捷運藍線橘線做轉乘 台灣大道腹地空間不夠 建國路太小條

    回覆刪除
  16. 捷運化通勤站 通常還是以台中為目的地居多 以台鐵捷運化 台中運量上升機率大~~倒覺得捷運綠線 比較會吸走一些人次 但綠線其實感覺不會吸很多 和台中道路設計有關 綠線其實和台鐵有小環狀 算是很特殊的 台中市公車放射狀明顯比環狀多很多人搭 不知道綠線 會不會反而加重台鐵台中站負擔
    台中車站假日人次 真的感覺很擁擠 某些節日 運量居然9萬8000多人次...... 一班假日常常超過8萬次....我有點懷疑這個站體月台有辦法 撐住未來運量成長的空間嗎....... 尤其是尖峰

    回覆刪除
    回覆
    1. 前幾個禮拜去仍然施工中,我相信規模會很大到嚇到吃手手

      刪除
    2. 我是在地人 我常常去觀摩進度 哈哈 其實個人還是比較擔心遠期和藍線捷運的基本路網形成後 台中車站的運量絕對會在上升的 不知道這個月台 真有辦法撐住未來成長空間 更別說 最遠期還有 橘線捷運 也在台中車站 設站

      刪除
    3. 台鐵高架化路段還有好幾個新站,如果都開業絕對會拉抬台中站的人數。看過台北車站那兩座小月台每天進出十幾萬人,其實也沒什麼不可能,更何況台中的月台更寬更長、還多了一座岸式月台。

      刪除
    4. 我每次去台北車站搭台鐵時都是離峰 早出晚歸 沒體會感覺出來非常很擠 頂多感覺就是人很多 我其實很好奇平日尖峰時間的台北車站 可敘述一下搭乘感受嗎???

      刪除
    5. 大概就是上車要排很久,一班車不見得就能擠上;下車出站要等人潮慢慢消化,就算走樓梯也是緩緩移動。轉乘捷運又是一番搏鬥…

      刪除
    6. 我以前星期五晚上去過桃園
      大概就是樓上貓大那感覺

      刪除
  17. 是說我覺得有點奇怪耶,其實應該可以趁豐原~烏日段高架化的同時也順便多軌化,這樣不是很好嗎?空間上印象中還有至少多一軌的空間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就是因為台中舊站的第二月台要拆所以這個據說很麻煩
      現在已經拆了所以在動工

      刪除
    2. 不過這樣子的話應該只有台中站前後有問題,像豐原-太原等路段可以事先多軌化吧

      刪除
    3. 台鐵立體化的路廊都沒有那麼寬,更何況台中段高架化是半邊施工半邊維持運轉,能擠出空間進行雙線高架化已經蠻厲害的了。複復線這件事,在台灣很少被預先考量,總是要到路線已經擁擠不堪才開始想到。

      刪除
    4. 樹林~七堵段已擁擠不堪,請問版大,前述路線還有救?還是等南港~頭城直鐵完工後才能緩解,另外,花蓮~蘇澳能複複線化?

      刪除
    5. 縱貫線北段擁擠區間應該至少四線化,快慢完全分離才是徹底解決之道。高架上方再高架、地下深處再地下,只要砸錢一定有空間,只是政府願意花在這方面嗎?至於花蓮蘇澳之間,部份舊隧道整理之後做為貨運專用軌應該沒問題,但說起來也只有南澳~和仁路段可行,還不到總長度一半,其餘舊路線隧道仍在使用,生不出第三條軌道。崇德以南新增軌道較容易,這就等於要看政府是否願意再新建一條蘇澳~南澳、和仁~崇德的長隧道,一樣是錢能解決,但有沒有錢的問題。

      刪除
  18. 大慶站,松竹站,捷運綠線都有通道,也不能雙軌,沒你想得容易

    回覆刪除
    回覆
    1. 恩恩你說得沒錯,但感覺這應該可以事先跟台中市政府談妥的部分,譬如改道(像台北捷運一樣不要完全緊貼著鐵路蓋,可聯絡其他更多地方,效益上應該會比鐵路旁居民移動較遠距離去搭車所產生的弊害來得高)或立體上面的分層等等方法

      刪除
    2. 我想,複復線這件事,在立體化規劃時根本沒有被考慮進去。

      刪除
  19. 台鐵台中站 應該是2~5名運量 週一到周四和週五到週日 運量差距最大的 差2倍....
    平日36000~40000打轉 假日70000~85000 平日進出都是第五名 到假日進出都是第二名(台中站假日都僅次台北站)

    回覆刪除
    回覆
    1. 推測是桃園、中壢平日通勤旅客多,但台中就沒這麼多。而假日利用台鐵往來南北部的台中旅客數量極大,加上不少到市區遊玩的學生、外勞,所以造成這麼懸殊的比例差別。

      刪除
  20. 西側差不多了
    已經可以通行但是感覺搭公車還是很複雜
    東側站名多但前方空間小
    西側空間大但站名好像只有一個
    現在前站應該是東側
    因為第一月台在東側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發現現在台中段高架化路線月台編號已不管前後站了,一律從東側起算為第一月台。

      刪除
  21. 不知道大大何時會再去拍攝呢
    現已經全線通車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已經記錄完成!就等逐站慢慢介紹了。

      刪除
  22. 台中車站唯一可惜的是裡面沒有商場
    連花蓮車站都有小規模的商場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到時一樓還未完成的地方 以後會有商店街

      刪除
  23. 前幾天有看到新聞說又發現了第一代車站的站務室,它一直都被鐵皮包著所以都沒人會去注意

    回覆刪除
    回覆
    1. 已經是去年11月份的新聞了

      刪除
    2. 蠻令人期待的,如果將來一、二代可以一起成為古蹟園區就太棒了。

      刪除
  24. 國光客運台中站那地方(臨時站),未來會有三棟大樓,是捷運藍線跟輕軌的轉運站
    這就是大台中車站計畫的一環,所以你說那裡的動線不良,我想應該在所有建設完成後會有所改變吧

    回覆刪除
    回覆
    1. 那玩意是臨時?
      我有去過裡面還有三猿廣場呢

      刪除
    2. 也許真的是臨時的,可是一定會臨時很久,與其等到不知多久後才能全盤改善,至少應該先調整一下進出動線。

      刪除
  25. 是豆娘不是蜻蜓喔
    https://udn.com/news/story/7325/3219333

    回覆刪除
    回覆
    1. 好吧,是我生物沒學好,蜻蜓豆娘分不清楚。

      刪除
  26. 是說台中站最直的路軌鋪法好像是以第二月台兩側作為東西正線(應該比較接近以前平面軌的位置?)
    版主覺得之後完工後北上南下會怎麼運用三個月台呢?

    個人覺得第一月台南下、2B跟第三月台北上、2A作為始發or南下北上都可使用的待避軌可能會比較好用吧
    不僅可以重現以前北上是岸式月台的搭車風格,南下始發or臨時要多一軌待避的話也不用很辛苦的切好幾軌來回第三月台與主線(不過第一月台南下、第二月台北上、第三月台待避/始發感覺會比較簡單就是)

    回覆刪除
  27. 2019 台中車站運量又增加,沒有因為通勤站增加而減少,台中段的通勤站表現明顯比高雄段好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覺得台中跟高雄呈現不同的發展變動。台中段各通勤新站皆明顯成長,連帶台中站也止跌回升,但原本就有的潭子、太原反而被分食掉很多客源;高雄段各通勤新站也都有成長(就只有鼓山特別不受青睞),南北兩端鳳山和新左營也都連帶大漲,但高雄車站反而持續探底,不過這應該是因為還在持續施工、進出站動線相當不便的影響。
      如果以2019年度來看,台中段優於高雄段這是毋庸置疑,但長遠來看仍要等高雄車站本身全部完成以及列車行駛策略穩定之後,才能下定論。

      刪除
  28. 鐵路餐廳目前也跟著台中站一起搬到高架新站建築,繼續為旅客服務囉!

    回覆刪除
  29. 新站的巴士站好像不及以往熱鬧

    回覆刪除
  30. 臺中車站2B、第3月台已啟用。

    回覆刪除
  31. 目前北上/順行有2270次山線區間車(新烏日>苗栗)待避150次山線推拉式自強號(屏東>七堵),2270次使用2B月臺(20:52到達/21:01開車),150次使用2A月臺(20:56到達/20:58開車),可以接駁旅客。

    回覆刪除
  32. 目前北上/順行也有2144次山線區間車(嘉義>基隆)待避108次山線推拉式自強號(潮州>七堵),2144次當然使用2B月臺(08:37到達/08:45開車),108次當然使用2A月臺(08:40到達/08:42開車),可以接駁旅客。

    回覆刪除
  33. 那麼3月臺何時會有表定的列車停靠呢???????

    回覆刪除
  34. 感覺台中新站的站體空間還ok,但月台有點太擁擠了。廣場加上圓弧形屋頂很氣派,然而遊民不少....

    回覆刪除
  35. 那個什麼大樓來著的...拆除打掉之後,
    後面的大智路、復興路、建國路就打通了!
    同時近幾個月,一樓鐵鹿大街商圈擴大開幕
    舊站區整理成博物園區,展示光華號等文物車輛
    有空可去瞧瞧!周末暫時還有導覽,
    但感覺導覽服務不是永久的 (思考臉

    回覆刪除
  36. 回覆樓上上上 Blogger profile 大的留言:3月台目前固定用於378次-377次新城際自強號列車到達 & 隔天一早使發或臨時供其他列車調度使用

    回覆刪除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