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1日 星期日

二水車站

二水車站 (2014/07/19) 與兩年前最大的差別,就是右邊多了無障礙通道(電扶梯塔和跨線天橋);此外,「二水鄉長盃三對三籃球賽」也引起我很大的興趣,不知道外縣市的人可以參加嗎?
二水車站 (2012/09/08)
位置:彰化縣二水鄉
構造:分歧點平面車站
站體:1933年日式混凝土建築

月台:2(岸式x1、島式x1)
註解:中型路線轉乘站

每日平均上下客人數
2011年~2,274,第76名
2012年~2,340,第80名
2013年~2,384,第82名
2014年~2,615,第80名
2015年~2,834,第79名
2016年~2,651,第80名
2017年~2,524 (-4.79%),第81名 (↓1)

二水車站縱貫線的站牌
二水車站集集線站牌,只在第二月台B側能看到,而且只有這一面。
二水是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車站,二十多年前,我瘋狂爬山的年代,曾三度從二水轉搭集集線往水里,再換員林客運到東埔走八通關。當時搭復興或莒光號在二水下車,把握時間出站購物、吃東西,再回到車站等集集線列車,最忘不了的就是站房內側那個大大的「二水」兩字,還有月台上有一塊大石頭,上書「往觀光勝地日月潭請在本站換車」(就是叫你轉搭集集線啦)。當然,回程時我也曾經很不識相地賴在月台上,等北上對號列車駛來,上車後抱著僥倖的心態,看能不能混到員林或彰化再補票,省一點車錢。

如今,我也循著同樣的路徑,搭車來到二水,但這次目的不一樣了,雖然我接下來也要轉車往集集線,不過我終於有機會停下腳步,看一看這個未曾仔細端詳的車站。這麼多年以來,二水車站並沒有太大的改變,一樣是兩個月台,第一月台(岸式)為北上列車停靠、第二月台A側為南下列車停靠、集集線則是在第二月台B側。現在集集線早已不是由柴電機車頭牽引藍皮客車,而是由三節DR1000柴客在運行。而二水車站目前除了莒光號幾乎一定停靠之外,也有少數自強號停靠,不過整體而言已經不如田中站的重要性了。

二水車站原本是集集線的調度大本營,第二月台東側有非常廣大的站場,側線相當多,還有車庫、維修工場,客、貨運都要兼顧,甚至昔日貨運重要性還多過於客運;不過現在集集線只剩下觀光功能,貨運業務看來已經完全消失,列車也不怎麼需要調度(就是到站停靠等待始發),所以站場變成空蕩蕩一片,剩下幾節沒有使用的客車廂、貨車廂點綴。

二水車站站房本身也頗有看頭,它是1933年啟用的日式混凝土平房建築,與1936年地震後重建的幾個站(造橋、銅鑼、泰安舊站、清水)相似。站前有三棵大王椰子樹(以前本來有四棵,不過掛了一棵),給人一種懷舊的南國風情,仔細回頭對照一下,發現彰化(六棵)、花壇(四棵)、員林(八棵)等站房前也都有種大王椰子樹,莫非這是彰化縣境台鐵車站的特色?

《2014/07/19再次造訪》
《2014/08/31添筆》
這次在二水站短暫停留,驗證了此站的路軌分佈。第一月台為北上主軌,兩月台間的通過軌則其實是南下主軌,第二月台A側主要是南下列車停靠,所以南下列車若要停站就切換軌道過去,若不停靠就直接走通過軌。此外,集集線的分歧連結第二月台B側,所以不管是二水到開的列車或是縱貫線/集集線直通列車,一律都停靠2B;也因此這一面的站牌與其他不一樣,是專門標示集集線的車站。

南下EMU800型電聯車停靠二水車站第二月台A側,B側隱約可看到一列含藍皮車的專列。
南下EMU500型電聯車停靠二水車站第二月台A側
集集線DR1000型柴客進站,準備停靠二水車站第二月台B側。
夜晚,二水車站第二月台很熱鬧,左邊是往斗六EMU400型電聯車,右邊是往車埕DR1000型柴客,兩班車預定開車時間只差一分鐘。
附贈一張1998年二水站第二月台的照片,當時集集線仍是利用DR2100/DR2300型在運轉,是60多歲的高齡車種,隔年便全部轉換為DR1000。
二水車站月台全景,左為第二月台,右為第一月台,這張照片可看出兩月台間有通過軌。
二水車站另一個角度的全景,從第一月台拍攝,2014年多了H型的無障礙通道,也出現了EMU800。
二水車站月台後方的廣大站場,有相當多路軌,但現在已沒有什麼利用機會。
二水車站第一月台(岸式),北上列車停靠,候車乘客不少。
從二水車站第一月台看第二月台
二水車站南端,遠處有跨越軌道的人行天橋,後來我有步行通過。
從第二月台往二水車站南端,專門為了驗證通過軌的特寫照,仔細看便可確認第一月台延伸為西正線(北上),兩月台間的通過軌延伸為東正線(南下),靠近第二月台這邊則皆為側線
二水車站北端,集集線列車接近中。
從第一月台往二水車站北端,專門為了驗證通過軌的特寫照,仔細看便可確認西正線(北上)延伸至第一月台,東正線(南下)為兩月台間的通過軌,第二月台兩側皆為分歧出的側線。
一列編成很特別的專列往北駛離二水車站,包括三節莒光號車廂、一節藍皮TP32200型印度製通勤普通車(代用行李車)和兩節藍皮MBK80000型郵政行李車。會附掛這麼多行李車好像是因為要運送自行車。由於它先前是在2B月台待避,所以要很辛苦地切換3次才能回到北上主軌。
二水車站第二月台一景。二水站是縱貫線彰化以南離山丘最近的車站,只有新左營能相比。
二水車站第一月台靠近剪票口的位置
二水車站兩大辨識重點:內側站房的「二水」(現為燈箱,但記憶中以前是漆上去的)和月台上的「往觀光勝地日月潭請在本站換車」。
二水車站候車大廳,不知為何大家看起來表情都頗為凝重。
二水車站售票處
二水車站站房往剪票口的通路
二水車站正門入口,可以發現它正對著剪票口,兩道門形式一樣。
二水車站和大王椰子樹,剩三棵。
二水鄉人口其實只有1萬6千多,還在持續減少中,能維持目前的車站規模和進出站人數已屬不易,其中很大一部份是靠集集線的轉乘觀光客。不過昔日二水車站前是非常熱鬧的,為了招呼大量的商旅、台鐵的員工,有大飯店、食堂、各式商店、公司,以前還有醫院,其規模現在還可感受到一二。不過一離開站前的範圍,馬上就變成普通中南部小鄉鎮的景象,街道狹窄、兩旁建築物也都較老舊。

面對車站的左邊巷道大約二、三百公尺處,有一處老火車陳列場,擺放台鐵CT278大型蒸汽機車和五分仔糖鐵345號蒸汽機車,不過都只是徒具外觀,內部許多零件都已遺失,沒有動態保存的機會。

二水車站正面右邊,這一排以前應該有許多公司行號。
二水車站正面左邊,有亞洲大飯店、雜貨店、鐵路食堂。
二水車站正面的圓環休憩空間
二水車站正面的光文路,離開車站區域就只是普通的鄉鎮街道。
老火車陳列場的CT278和345號蒸汽機車,大小相當懸殊。
北上田中車站 南下林內車站 東行集集線源泉車站

2014年8月28日 星期四

豐原車站(舊)

(此篇文章是介紹2016年10月16日遷移之前的豐原車站舊站,欲了解目前豐原車站高架化新站的詳細狀況,請見「豐原新站」該篇。)
豐原車站 (2014/07/19) 正面
豐原車站 (2012/08/26),上方半圓形的設計是其特色。
位置:台中縣豐原市(台中市豐原區)
構造:平面車站
站體:1960年鋼筋混凝土建築

月台:2(岸式x1、島式x1)
註解:大型城市交通樞紐站

每日平均上下客人數
2011年~15,011,第20名
2012年~16,189,第18名
2013年~16,231,第18名
2014年~14,927,第21名
2015年~15,554 (4.20%),第21名 ()

豐原車站站牌
從后里到豐原,不論新舊山線都是先經隧道再過大甲溪橋,接著就進入大台中的人口稠密區。這裡的隧道非常重要(新山線為后豐隧道),因為它是台鐵西部幹線南下的最後一個隧道,從此之後一直到南迴線加祿站,中間都不會再有隧道。

豐原是昔日台中縣政府所在地,早在1976年就升格為「市」,現有人口16萬多,但被惡搞之後,變成一個普通的區。豐原車站是台鐵傳統大站,本來就有許多對號列車停靠,現在又在台鐵「自強復興化、莒光平快化」政策下,變成一個幾乎必停的車站,只有極少數列車敢不停豐原。

豐原車站原本擁有一個很大的站場,客貨運都很發達,不過在台中段開始高架捷運化之後,站場型態有了很大的改變。現在豐原只有一個岸式月台(第一月台)和一個島式月台(第二月台),但大部分列車不論南下北上都是利用第二月台,所以顯得格外擁擠。其餘站場空間都撥給高架路線施工之用。以後台中段高架路線會從豐原站北邊就開始,一直到大慶站以南(有消息說會延伸到烏日),這區間所有車站都會變成高架車站,包括豐原。此外,還要增設5座通勤車站,讓站距變得很短,車次密度大幅提高,增加通勤便利性。這工程跟桃園段高架化一樣都是預計2017年完工。

《2014/07/19再次造訪》
《2014/08/28添筆》
2014年7月19日再次造訪豐原車站補拍站牌,同時觀察高架化的施工狀況。豐原車站這一段的高架路線土木工程很有進展,雖然看不到上方的實際景象,但水泥柱和路線空間看來都已大致完成,再來就是月台和站場部份了。

至於豐原車站目前的站房會維持到什麼時候,這倒是值得研究一下。根據官方時程,台中段高架化路軌會於2015年底通車並切換使用,2017年所有通勤車站完工啟用,目前還沒有傳出展延的消息,看來會是桃園/台中/台南/高雄四大都會鐵道改建工程最早完成的專案(不過這是理所當然,因為它是最早啟動)。但有意思的是,2015年底距今只剩不到一年半,高架化路線能完工通車,但站房呢?按設計圖看來,豐原站是高架化共構的底式車站,也就是像汐止、冬山、林邊、甚至新的員林等站,屬於目前相當流行的型式;其建造模式都是切換至高架化新線後,站房設備跟著遷移後,舊站房隨即拆除。豐原舊站被拆除是遲早的事,不過2015年底高架化通車時,新站房也會跟著完成啟用嗎?若新站房跟不上(很有可能),豐原舊站是不是會多撐一段時間呢?大家持續觀察。

豐原車站目前感覺跟這幾年高架化施工的員林站很像,站場空間被迫縮減,幾乎所有旅客都在同一月台上下車,非常擁擠。雖然豐原站多了一座岸式月台(第一月台)可供應用,但實際上調度,每天表定僅有南下3列次、北上2列次在此站待避;而且待避列車不一定會利用第一月台,若反向列車相距甚遠,有可能兩列車(追上和被追)都行經或停靠第二月台。

豐原車站第二月台,南下電聯車已關門即將離站,北上電聯車則在上下客。
與上圖相比,豐原車站的高架化工程已有很大進展,支柱與路軌平面看來都差不多了。
從這個角度可以很清楚看見岸式第一月台樣貌,遠處可見跨站天橋。
跟第二月台的擁擠相比,第一月台簡直就是無人地帶。
豐原車站南端,可見到左側正在施工中的高架路線。站場僅保留兩條主線及一條側線,其餘路軌都撤除了。
從第二月台上看車站站房,上方的半圓造型很明顯。
豐原車站的候車大廳和進出口都在二樓,直接以天橋通往月台。
豐原車站售票處則在一樓,因為乘客眾多,窗口還不少。
豐原車站門面,可看見一個樓梯通往二樓候車大廳和剪票口。
「台中都會區鐵路高架捷運化計畫」,有興趣可以點選放大仔細看看。
現在到豐原最流行的玩法就是「東豐自行車道」,也就是東勢線鐵道廢線後改成的觀光自行車道,但起點不在車站,而是在國道4號的東端附近,所以大部分人還是開車前往,搭火車的話則必須轉乘公車。東豐自行車道會經過朴口、石岡、梅子等車站,有情人木橋、石岡水壩、日式穀倉、東豐鐵橋等景點,終點東勢車站現在則是客家文物館。這是中部非常熱門的觀光景點,假日人潮眾多,但路寬略嫌不足,上次造訪就親眼目睹了多起車禍。而且,全程來回約24公里,距離頗長,對體力不好的人會蠻吃力的。

豐原站前有一個圓環,道路呈放射狀對外,是典型的城市交通樞紐設計;街道上人、車眾多,商業活動十分興盛。

豐原車站正面圓環的休憩空間
豐原車站正面的圓環,靠車站這邊的馬路是用磚鋪的。
豐原車站前的三民路與中正路交叉口
舊東勢車站現在成為東勢客家文化園區的展示館 (2009/05/24)
北上后里車站 南下潭子舊站

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

后里車站

后里車站 (2012/08/26)
位置:台中縣后里鄉(台中市后里區)
構造:平面車站
站體:1996年鋼筋混凝土建築

月台:2(島式x2)
註解:中型城鎮交通樞紐站

每日平均上下客人數
2011年~3,152,第64名
2012年~3,484,第65名
2013年~3,782,第66名
2014年~3,877,第63名
2015年~4,028,第62名
2016年~4,059,第62名
2017年~4,550 (+12.10%),第59名 (↑3)

后里車站站牌
后里車站距離泰安車站不遠,可說只隔了一個隧道。后里的地理位置很有意思,它就夾在中部三「大」溪(大安、大甲、大肚)的前兩條之間的丘陵台地,有點分水嶺的感覺。事實上后里地形頗有起伏,車站海拔還有250公尺,算是相當高。

不知為何,以前每次經過后里總覺得它在施工,車站樣貌也一直變來變去。查證後果然發現,后里原來也是木造站房,後來為了修築新山線拆除,遷到北側一個看起來很像倉庫的臨時站房,直到新車站完成後才又移回現在的位置。這段期間,后里站南北都有重要工程,包括兩個隧道、大安溪高架路段、大甲溪橋,都是規模很大的新建路線,而工程材料的運輸和堆放想必都是以后里為基地,難怪總是看到在施工。現在后里車站有很完整的兩個島式月台,車站也有一定規模,假日遊客眾多,十分熱鬧的景象。現在后里車站已有多班莒光號停靠,還有兩班自強號也停,實在太酷了(以前后里是連復興號都很少停的車站)。

《2014/07/19再次造訪》
《2014/08/22添筆》
2014年7月19日再次造訪后里車站補拍站牌,由於時間關係僅在月台上活動,沒有什麼變化。

EMU500型電聯車停靠后里車站第二月台
EMU500型電聯車停靠后里車站第一月台外側,這是后里發車的班次。還有,我要再次強調,這跟上一張照片是不同列車。
乍看之下與上圖幾乎一模一樣,不過這是EMU600,而且拍照時間相隔2年。
后里車站站場,站房在右邊(被列車擋住),所立之處為第一月台,左為第二月台,最左邊有舊式倉庫。
后里車站月台全景,往南,站房在右邊。所站之處為第二月台。
2年後,與上圖類似的拍照角度,較大的差別是無障礙通道(包括升降梯)已經建好。
后里車站月台全景,往北,遠處還可看見隧道出口。所站之處為第一月台。
后里車站南端,月台上正在興建升降梯。
一樣是后里車站南端,不過是2年之後從第一月台處拍攝,上方的無障礙通道完工囉。
后里車站北端,泰安隧道南口清楚可見。
后里車站北端,不過是從第一月台處拍攝,泰安隧道南口一樣隱約可見。
從后里車站內觀測到的站房
后里車站舊倉庫還保留得很完整,值得一拍。
后里車站剪票口,直通地下道往月台。
后里車站售票窗口
后里車站候車大廳,哪些是兵仔一看就知道。
說到后里,我們這輩的第一個直覺反應一定是后里馬場。這個馬場已有60年歷史,以前是聯勤(軍方)在管理,後來交給地方政府,現在還是台灣少數可以看到許多馬、可以騎馬、可以接近馬的地方。后里馬場在車站東南側,從後站方向過去較近,距離約1公里多。不過,現在后里流行的玩法是騎腳踏車,也就是「后豐自行車道」,大致上是沿以前舊山線往豐原的路軌,所以會經過九號隧道和大甲溪鐵橋,沿途景象多變,是非常特殊的自行車道。后里車站前租自行車的業者競爭激烈,還沒出站就開始拉客,還雇用許多國中小朋友(也許是老闆的孩子),動之以情,要不是我要繼續跑行程,還真有點想捧場一下。此外,后里是以前234師的師部所在,後來精實案不知道變成什麼旅了,但應該還有許多軍事單位分布,所以在車站也看到不少兵仔。

假日后里車站前熱鬧景象,遊客跟兵仔混雜在一起,畫面中站在台階下但面對車站的那幾個人,都是自行車業者派出來拉客的小朋友。
后里車站正面的甲后路,可直通大甲。兩旁不少自行車出租店。
這是后里車站施工中所用的臨時站房,根據資料它原本是行李房,事實上就是貨運倉庫。很好奇當初車站是如何在這空間中營運?
舊山線大甲溪橋,現為后豐自行車道其中一段。
舊山線九號隧道南口,題字為「氣象雄深」(北口為「潛行不窒」),但就是有豬頭縣長硬要題上自己大名,破壞了古蹟整體。
北上泰安車站 南下豐原車站 (北上舊山線泰安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