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

十字路車站(阿里山森林鐵路)

十字路車站 (2013/12/24) 看起來維護得較好,門前有許多盆栽,靜靜等待將來復活的一天。
位置嘉義縣阿里山鄉(海拔1,534公尺)
站場:雙線調度
站體
混凝土站房
月台
註解山地段奮起湖~阿里山間交會運輸站

十字路車站的站牌長得跟其他站都不太一樣。
如果駕車的話,十字路車站可說是阿里山林鐵山地段最容易找的車站,它就在阿里山公路(省道台18線)大約78K處,位於一處視野良好的大彎道觀景亭另一側,只要登上旁邊的階梯便可進入十字路部落,車站就在聚落中。此站也是林鐵唯一位於阿里山公路旁的車站。

十字路很明顯是森林鐵路興建後產生的地名,鐵路為東西向,南北向則是鄒族原住民往來來吉~特富野/達邦部落的路徑,兩者在此處交會,因此被命名為十字路。目前此地居民以原住民為主,行政上則是隸屬阿里山鄉十字村,這個村子很厲害,面積廣闊,多林、十字路、屏遮那、二萬坪等站都位其範圍内。

十字路附近的地勢為山脈稜線低處,兩側都有不錯的視野,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它會成為鄒族南北向移動的通路。不過車站的位置比較靠聚落西側的北坡,所以在站房旁邊的觀景台只能向北、向西眺望,如果要往南眺望要到車站東邊的階梯附近,或是在公路旁的觀景亭。十字路站房與多林有點像,都是磁磚外牆的方形混凝土建築,但屋簷較長,體積也大一些。另外,十字路的站房維護上也比較理想,有不鏽鋼金屬門、窗外裝了防盜鐵柵欄、擺幾張塑膠椅、站前還有許多盆栽;雖然鐵捲門拉下,但合理推斷此站幾年前應該都還有人駐守。比較有趣的是,此站路軌兩側是一整排新舊夾雜的民宅,站房本身也混雜其中,若不是有站名標示,一眼看過去只會覺得是一間人去樓空、大門深鎖的舊屋。

十字路站場有兩線路軌可供交會,路軌間擺置了木造踏階方便上下車。觀景台前還有一道很短的側線,但應該沒什麼作用;不過此處有一組非常特別的號誌,角度上是給上山列車看的,可能是因為彎道遮蔽視線,如果有車輛或行人正在跨越軌道,怕列車會來不及煞車。

因為視野良好,車站附近最大的賣點應該就是觀景台了。它只有兩層樓高度,不過已經足以眺望十字路北邊和西邊的廣大範圍。往北的話可以看到來吉部落和阿里山溪溪谷,往西則一定要看看多林部落,用相機拉長鏡頭之後、車子、房舍都看得很清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多林至十字路距離4.4公里,海拔高度卻只爬升18公尺,幾乎等於是沒有坡度,所以趁這一段時間奮起湖到神木之間林鐵尚未復駛,安排一趟十字路~多林的鐵軌步行,應該不錯。

阿里山公路十字路部落彎道附近,往嘉義方向。
阿里山公路十字路部落彎道,部落和車站都在左邊山上,右邊有一處觀景亭。
「十字路—來吉步道」,這也就是我在文中提到的鄒族縱貫步道的一部分。
進入「十字路—來吉步道」的石階,也是往十字路車站的路徑。
路軌與步道交會處,往屏遮那方向,兩側都有民宅。前面那輛車能開到這個位置蠻厲害的。
路軌與步道交會處,前方就是十字路車站站場。右邊民宅不少。
十字路車站站場西半邊,右邊可見到二層樓高的觀景台。路軌之間安放有木製踏階以方便上下車。
十字路車站西端往多林方向。由於長期沒有火車行駛,又位於背光側(山北),感覺比較潮濕,路軌間長滿了青草,幾乎要蓋過鐵軌。
從這個方向看過去,十字路車站隱身於整排民宅之間,看起來沒什麼不同;若不是前面有站名字樣,根本無法區分。
從觀景台上俯瞰十字路站場,號誌燈就在前面,很短的側線終點在它下方,站房是左邊算過去第二間。
十字路車站門面特寫,設施與無人站明顯不同,感覺上不久之前它還有人在照顧。
十字路車站東側路軌交會處,兩側建築物頗多,而且新舊交雜。
十字路部落的門牌
十字路車站鐵軌旁一處木造民宅,屋頂整建過。它旁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交通標誌,意思是請勿跨越軌道,但往車站方向的話,不跨越軌道要怎麼移動過去呢?用飛的?
十字路車站觀景台上,往北邊眺望可以看見阿里山溪溪谷、來吉部落附近。
十字路車站觀景台上往西邊眺望,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多林部落。注意村落後方有大片崩塌地,那也就是奮起湖~多林間鐵道重建的難處。
阿里山公路旁的十字路觀景台,變身為山區的行動市集,兩輛貨車載著許多生鮮食物(包括魚)來販售,當地居民也習慣向他們購買。
西行多林車站 東行屏遮那車站

2014年4月22日 星期二

多林車站(阿里山森林鐵路)

多林車站 (2013/12/23) 早就已經無人駐守,風災後更是荒廢至今,缺乏維護,連站牌立柱都被拔起,只能斜靠在站房的牆邊。
位置嘉義縣阿里山鄉(海拔1,516公尺)
站場:雙線調度
站體
混凝土站房
月台
註解山地段奮起湖~阿里山間交會運輸站

多林站的站牌已經不在原來位置上,海拔標示牌也沾滿青苔。
自奮起湖至神木之間各站,目前處於路線不通的狀態,因此全都無法乘火車抵達,只能開車或沿鐵軌步行前往。從奮起湖到下一站多林,地圖上看起來路徑並不複雜,只要走縣道169轉嘉155鄉道(往來吉),經過多林檢查哨之後,再右轉往多林部落的叉路即可,Google Map估算是13.6公里。只不過,實際開起來卻不是這麼回事,叉路之後的路況相當差,底盤低的車子非常辛苦,加上路線極為彎曲、坡度忽上忽下,最後總共花了將近1小時才抵達多林。後來想想,或許自奮起湖或十字路沿鐵軌步行前往也不啻為一個好方法。

造訪阿里山林鐵所有車站之後,我最喜愛的就是多林車站。它並不是處於完全秘境狀態,周圍有好幾戶民宅的聚落,且仍有一些居民活動;但它棲身於舊式木造建築旁濃密的樹林和竹林之間,散發出非常濃厚的古意與寂靜感;加上荒廢失修的站房(可惜不是木造)、孤零零殘存的水鶴、灑落在路軌間的落葉,最後再搭配著一列進退不得的列車,簡直就像戲劇佈景一般夢幻。

多林車站同樣位於彎道上,有兩線路軌,其站房的樣式與前幾站皆不同,是一間有著仿磚瓦屋頂的混凝土建築,外表貼上磁磚,跟下一站十字路比較像。除了水鶴之外,上一段提到此站還有一列平板貨車停放,乍看之下直覺上會推測,該不會是2009莫拉克風災時剛好經過此站,因為雨勢太大造成坍方,前後路軌都斷了,所以只好一直停在這裡。後來,與當地居民對話之後,才知道事實是這樣的:風災後阿里山林鐵柔腸寸斷,到處都有嚴重坍方,林務局為了進行修復,先將機車頭和平板車廂吊掛到大型板車上,以公路載運到交力坪站,再吊回路軌上,並隨復舊工程的進展推進至奮起湖站。接著,工程單位勉強填補了奮起湖到多林之間的路基,鋪設臨時路軌,冒險讓這列貨車行駛至多林,以利後續工程進行。據說當時因為路基狀況極差,行駛時險象環生。列車抵達多林之後,臨時路軌便撤掉,進行永久性的路基復原強化工程。就這樣,這列車向西回不了奮起湖,向東也過不了屏遮那,暫時就只能被困在這區間了。這列車近期似乎並沒有移動的跡象,機車頭(下坡方向)前方還鎖上了擋板,避免它往下滑。

多林是林鐵進入阿里山鄉之後的第一站,舊名「哆囉嘕」,很顯然是原住民地名發音的轉化,至今當地民宅的門牌仍如此標示。聽到這個名字,大部分人一定會覺得多林是個原住民部落,我也不例外。實際造訪之後才發現,多林並不是原住民部落,村子裡住的多半是昔日進到山裡伐木、造林的工人。一位老人家告訴我,他在二十多歲就來到哆囉嘕,工作到退休,一待就是六十年,現在已經八十多歲了。而當地居民都很期盼,陪伴了他們幾乎一輩子的森林鐵路,能夠趕快修復,回到以前有火車的日子。畢竟,以道路進出這個村子,實在太不方便了。

在嘉155鄉道往多林的路上,會先經過一個廢棄的「多林檢查哨」,以前可能要登記或辦入山證才能進入山裡,但現在已經不用了。檢查哨附近是大凍山登山口,是很熱門的登山路線,一般被視為奮起湖風景區的一塊拼圖。另外我個人推薦,在多林部落鐵道與車道交會處上方有一處向東的平台,事實上是民宅前的廣場,這個位置視野奇佳,可遠眺到阿里山的地標~塔山,可惜當天下午雲霧較多,看不清楚。不過,第二天當我從十字路車站往回看到多林部落,還真的蠻感動的。

循林道到達多林部落即可看見阿里山森林鐵路路軌,這是往十字路車站的方向。
與上圖差不多位置的相反方向,往多林車站。左邊有整排廢棄的木造民宅。
多林車站就在前方彎道後,林鐵里程大約是51公里處。
多林車站東側路軌會合處,轉轍器已經不見了,台鐵接手後應該會裝上新的吧。
繼續往多林車站方向,看到平板車與守車,這種守車已是第三次遇到了,真有緣。
多林車站站房終於出現在林間
多林車站站場被樹林、竹林所包圍,幸好有一列貨車陪伴,不然這間站房真是有夠淒涼。
多林車站這列貨車總共有4節,包括一節平甲62000型和三節平甲6000(含平守)。
多林車站站房另一角度特寫
多林車站站房側面
停放在多林車站的DL-40,有一段時間沒動了。
一直很好奇機車頭前方的「砂箱」裡面到底是不是真的有砂,雖然這樣做是不對的,但還是忍不住打開來看了一下。答案是,有,而且是白色的細砂。
多林車站的經典畫面:站房、水鶴、列車。
從上方聚落看到隱身於樹林間的多林車站
多林車站旁的多林聚落,有一些老式木造建築。
根據當地居民描述,這間木造住宅經過整修,主人現居台北,偶爾會回家鄉小住,所以一直維護得不錯。
多林部落的「哆囉嘕」門牌
鐵軌旁的多林部落通道,走上去平台,視野極佳。
在多林部落看到的塔山
西行奮起湖車站 東行十字路車站

2014年4月20日 星期日

奮起湖車站(阿里山森林鐵路)

奮起湖車站 (2013/12/23) 緊鄰老街建築,無法從站外拍攝全貌,不過下面還有各個角度的特寫。
位置嘉義縣竹崎鄉(海拔1,403公尺)
站場:多線調度
站體
混凝土站房
月台2(岸式x1、島式x1)
註解山地段交會補給調度運輸站

左為奮起湖車站站牌,右為大站才特有的懸掛式木製站名牌(只列嘉義和阿里山)。很可惜,奮起湖車站沒有獨立的海拔標示牌。
從水社寮到奮起湖,鐵道里程5.3公里,並不算特別長;但是公路與鐵路完全不同調,朝這個方向移動異常困難。本來我算好的路徑是從水社寮折返縣道166→至瑞里右轉縣道162甲→至太和附近右轉縣道169→抵達奮起湖,這樣全長約32公里,因全程山路估計要一小時。不過,我在離開水社寮時,看到另一方向有往奮起湖的指標,雖然Google地圖裡沒有這條路,但心想既然有標示,一定能通且應該比較近,於是便循道路前進。誰知,這個方向要先下切將近500公尺到縣道159甲,行駛到光華村之後再切捷徑,爬升約800公尺到奮起湖。整段路程雖不到20公里,但高低起伏極大且很多山路坡度陡、路況差,結果非常辛苦地也是開了一小時。

奮起湖舊名畚箕湖,因地勢而得名,這個「湖」並不是真的有水的湖,而是台語指山間的凹地,類似的地名例如樟湖、白石湖、串空湖等等。奮起湖車站是阿里山林鐵山地路段最大的中途站,昔日列車至此需交會、調度、加煤水,聚落也因而蓬勃發展,主要老街成為附近農產品集散地和生活物資交易中心。雖然在之前的文章中提過,阿里山林鐵精簡業務後的實際交會站已不是奮起湖,而是交力坪,但由於觀光旅遊的發展,奮起湖仍是極為重要的大站。目前林鐵部份復駛,便是從嘉義至奮起湖,以奮起湖為山地段的臨時終點站。

奮起湖車站站場平坦寬闊,規模幾乎與台鐵支線的内灣、菁桐差不多,在阿里山林鐵之中數一數二。林鐵眾多車站之中,擁有一個月台就已經算很難得;而奮起湖站不但有月台,而且還有兩個之多!雖然緊鄰站房和老街的岸式月台極短,徒具形式而已,實質作用並不大,列車主要還是停靠島式月台,但這樣的月台規模已是全線唯一。奮起湖車站的站房外觀整修過,面積也不小,不過因為離老街其他建築物太近,站前沒有腹地,很難抓到其全貌。除此之外,本站還有一間著名的木造車庫,裡面停放兩輛已不能動的蒸汽機車18號和29號。另外站場内也保留了蒸汽機車時代的儲煤設施和水鶴,不過那支水鶴移動過,並不是在原來的位置。

說到奮起湖,許多人直接想到的一定是奮起湖便當。奮起湖便當的由來與宜蘭線的貢寮/福隆、台東線的池上/關山類似,都是因為昔日蒸汽火車移動緩慢,早上出發到這些站的時候已經差不多中午了,於是在地商家製作便當販售給旅客。奮起湖便當的菜色包括肉片、滷雞腿、高麗菜、酸菜、筍乾、蛋等等,是蠻好吃的,但不知為何賣得特別貴,湯還要另外算錢,總覺得不是很經濟實惠,純粹是觀光業炒作出來的商品;不像福隆或池上便當,不會太貴(但是也不斷在漲價)、份量也不太多,買在火車上吃剛剛好,特別有旅行的感覺。

奮起湖除了車站、老街之外,週邊還有一些步道或木棧道,可享受漫步於林間的愜意。阿里山林鐵目前通至奮起湖,若要往阿里山還需轉車,相當不方便;還不如就在奮起湖停留下來,享受一下中海拔山林的風情。

奮起湖車站靠近老街這邊的一部分站房,也是主要的進出方向。
岸式月台上所見的奮起湖車站站房,我想這張圖裡最明顯的東西就是小7的方向指示。
奮起湖車站站房,從島式月台上近拍。
奮起湖車站正面,當時沒有營運所以鐵門拉下,現在應該已經開門見客了。
奮起湖車站兩個月台的相對位置,岸式月台緊鄰站房,隔一條路軌便是島式月台。奮起湖車站月台並沒有編號,所以這裡不以第一、第二月台稱呼之。
奮起湖車站島式月台外側站場,遠處右邊可見到車庫。拍照時有一些工程人員正在進行路軌微調。
另一方向見到的奮起湖車站月台。站房旁的岸式月台很短,所以沒有交會的話列車應該不會停靠左邊路軌。
島式月台右邊可以很清楚看到「水溝式路軌」的範圍,不過本站的已經被加蓋了,不像竹崎還可以看到裡面的樣子。該路軌同時也就是本站的正線。
從較遠處眺望奮起湖車站站場,工程人員很認真在進行調整測試,為一個月之後(2014年1月27日)的復駛作準備。
奮起湖車站站場西側部份,同時也可以看到島式月台的盡頭。
奮起湖車站西端(往水社寮方向),正線出站之後很明顯立刻就是下坡。
奮起湖車站著名景點~「林務局奮起湖車庫」,位於站場東側部份。
奮起湖車庫旁的路軌,也就是繼續往阿里山的方向。
縣道169的林鐵平交道旁即為奮起湖車站範圍,從這個方向也可以進入車庫。
縣道169平交道的另一個方向便是通往下一站多林的路軌
從站場另一邊平面拍攝月台和站房
從站場另一邊較高處看見的奮起湖車站站場,月台、站房,以及緊鄰的老街建築。
奮起湖車站站場東半部,後方的青山襯托著這個林鐵大站。
奮起湖車站站場西半部
奮起湖車站「早期蒸汽火車用燃煤」加煤台
加煤台的邊緣是水鶴,旁邊並沒有水塔,所以應該是移植過,不在它原本的位置。(或是水塔已經被拆掉了?)
奮起湖車庫裡靜態陳列的29號蒸汽機車(1913年美製)
奮起湖車庫裡靜態陳列的18號蒸汽機車(1912年美製)
奮起湖車庫裡陳列的巡道車
奮起湖車庫裡的整體狀況
奮起湖車庫裡的機關車止滑砂庫房
奮起湖車站旁的老街入口,由於地勢關係,有一段階梯。
奮起吧,大家!別讓台灣被看扁了!
西行水社寮車站 東行多林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