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6日 星期二

木履寮車站(阿里山林業鐵路)

木履寮車站 (2013/12/22) 站房已拆除,畫面中是車站旁的廢棄工寮。
位置嘉義縣竹崎鄉(海拔324公尺)
站場:雙線調度
站體
消失
月台
註解山地段竹崎~奮起湖間交會站(已停用)

木履寮車站已無站牌,只好以左邊這面告示牌代替。海拔牌也被刻意用白漆塗掉,這個動作實在很沒意義。
阿里山森林鐵路過了竹崎之後,開始進入山地路段,第一站是木履寮。關於這一站的名稱,簡直就像是羅生門一樣詭異。我小時候看到的站名是木「履」寮,早期讀到的書籍資料也都是這個字,即使林鐵的票價、時刻表亦不例外。奇怪的是,不知何時開始,出現了木「屐」寮的寫法,而且迅速蔓延;時至今日,我在許多網站上、林鐵官方網站新的票價/里程表上、阿里山/沼平車站的地圖上、鄰站的站牌上、乃至於木履寮車站所立之列車不停靠告示牌,全都是木屐寮。不過我也發現好像很多人分不清楚這兩個字。

履與屐這兩個字外形是很相似,意思也差不多,但讀音完全不同。「履」(ㄌㄩˇ)是鞋子,所以木履就是木鞋,只要是木製的都算,當然也包括一般所謂的木屐;「屐」(ㄐㄧ)現在大概只用在木屐一詞中,指的是木製拖板鞋,不過它原義也是指鞋子。我相信以前日本時代留下來的地名絕對是木履寮,因為日文漢字沒有在使用木屐這個詞(日文叫下駄げた),而木履則可以涵蓋各式木鞋;不知道是不是後來的台灣人中文程度太差,看不懂木履的意思,但木屐卻很常見,誤以為兩字讀音一樣且意思相同,所以就直接寫成木屐寮,筆劃可以少一點。殊不知,地名不應該這樣以訛傳訛亂改的,本來該是什麼字該怎麼唸就應該沿用,不是字形相像意思接近就可以直接取代。不過就跟「森鐵」這個詞舖天蓋地而來一樣,「木屐寮」似乎也已經將錯就錯、約定成俗,逐漸取代木履寮。但至少在我自己的網頁裡,我還是會保留這點堅持,此站是木履寮,不是木屐寮。

鐵路渡過牛稠溪之後便與公路分道揚鑣,自顧自地朝東北拐進山林裡,聯絡道路嘉120則是向東,所以到木履寮沒有與鐵路平行的路徑。嘉120在某個岔路左轉嘉117(要認好地圖),然後繼續往山裡前進,一路上幾乎都沒有民宅,非常荒涼。最後終於見到了與林鐵的交會點,還有一段短短的架高橋樑,本以為車站應該就在旁邊,但並不是。原來,我還是錯過了往木履寮車站的岔路,應該要在鐵公路交會點前約100公尺左轉進小路接著再右轉,才會來到木履寮車站旁邊唯一的現存有人民宅,而車站就在上方。這一切都不會有標示,衛星導航也無法帶你到精確位置,所以除了地圖之外,還得發揮強大的方向感與距離感才行。

木履寮站海拔324公尺,比竹崎站高了約200公尺,兩站距離約4.7公里,光平均坡度就超過千分之四十。在以前蒸汽機車的年代,上山是非常辛苦的,只能緩緩爬行,時速有十幾公里就算不錯了,所以站距不能太大,否則交會列車要等很久。阿里山林鐵山地路段平均大約4~5公里便需要設站,而木履寮附近雖然沒有聚落,但也因為位置適中、空間足夠而設站。車站位於一處彎道上,構造很簡單,僅有兩道路軌供交會用,沒有月台,本來有一處木造站房,現在也已拆除,所以除了鐵軌外真的什麼都沒有。倒是車站旁邊有很長一間連棟木造平房,初見到還以為是站房,後來發現是廢棄的工寮,也許是給以前鐵道維修人員或伐木工人居住的。不過這棟廢屋的門牌上面寫的是「木履寮36號、木履寮37號」,證明我對站名的堅持有其根源。

木履寮車站旁僅有「一戶」人家,真的只有一戶,方圓一里内也沒有任何可能的客、貨運需求,除了交會之外,鐵路運輸的功能趨近於零。因此,雖然目前的票價、里程表格及路線圖中仍有此站,但林鐵一般列車很久以前就已經不停靠。嚴格來說,木履寮站是「停用」(日文稱為「休止駅」),但並未被裁撤掉。林鐵管理處在這裡立了一塊牌子,上面說此站無列車停靠,要搭車請至竹崎站,並不是說此處並非車站或已被廢除。

(2018/08/05車上通過觀察)
(2019/03/26添筆)
2018年8月以實際乘車的方式重新觀察阿里山線運轉路段,但木履寮站並無任何列車停靠;原本計畫從竹崎車站步行前往,但道路距離有4公里,單程需要將近一小時,在時間的考量之下,只能放棄改為車上觀察。

遺憾的是,列車在通過木履寮站的時候並無放慢速度,加上車窗清潔度不太理想、列車晃動也頗大,最終拍到的照片都十分模糊。這次只觀察到木履寮車站有施工跡象,原本殘留的建築物旁搭起圍籬,其中一間有瓦片屋頂的磚造老屋還在,但其他鐵皮屋頂的木造工寮則都被拆除,現場還停放了一台小型怪手。看到這樣的畫面覺得很可惜,此站殘存的少數遺跡還是逃不過消失的命運。個人推測林鐵管理單位應該是認為這些建物沒有歷史價值,與其擔心閒雜人等硬闖破壞,不如拆掉省得麻煩,不過也許將來會在車站入口處設置相關解說牌,說明此站曾經存在的歷史。

木履寮車站有可能恢復列車停靠嗎?我覺得應該是沒有機會。但心底還是希望這段文字有朝一日可以被林鐵狠狠地打臉,越腫越好。

竹崎~木履寮間車窗風景之一
竹崎~木履寮間車窗風景之二,列車不斷攀升高度,可俯瞰竹崎鄉東部丘陵地帶。
嘉117與阿里山林鐵交會處,木履寮車站在這張照片的右邊,但有一小段距離。
沿鐵軌走過去,經過19公里路標,木履寮車站就隱身於前面的彎道處。
木履寮車站的東分歧點
木履寮車站站場結構非常簡單,就這兩線路軌,其他什麼都沒有。
木履寮車站東端,往樟腦寮方向,也就是我走過來的方向。
木履寮車站西端,往竹崎方向。
從廢屋的角度看木履寮車站站場,被拆除的木造站房據說是位於中間圓圓的那棵樹附近。
木履寮車站旁的廢屋,往裡面偷看得知是類似工寮的建築。後方有一棟較高的建築露出一個頭,它就是本站附近碩果僅存的有人民宅。
木履寮36號和37號,此乃本站站名的鐵證。
這條斜斜的路才是通往木履寮車站真正的通路,車輛可達。正上方看到的就是站旁的廢屋,進站方向在右邊。
木履寮車站的小黑,氣宇軒昂、英俊挺拔。
2018年8月乘車經過,瞥見木履寮車站西側的枕木堆放處。
木履寮車站旁的廢棄建築物與鐵軌之間搭起圍籬,這棟磚瓦屋狀況較佳,當時並未一併拆除,也許會保留下來。
木履寮車站原本破爛工寮區域已消失
小型怪手停放於此,圍籬後方似乎有一部分還沒拆掉?或其實是後方民宅的一角?經過時沒有看清楚。
木履寮車站與鄰近民宅的唯一通道,無列車停靠的告示牌仍在,但好像被撞歪了,哈。
這是樟腦寮車站站牌標示鄰站的一角,為何要貼在這邊呢?因為它露餡了——中文站名被無知人士硬改成木屐(ji)寮,但英文卻不知道要跟著改,所以還是木履(lyu)寮的拼音!
西行竹崎車站 東行樟腦寮車站

11 則留言:

  1. 本站的地名的確叫做木屐寮(台語),從古至今都這樣的稱呼
    這個羅馬字母拼音反而是錯誤的對應
    既不是採用原有的地名,亦非使用現有行政地名

    回覆刪除
  2.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3. 木履寮地名的由來,早期當地先民以生產木屐加工販賣而得名。
    台語音,其實保留很多古字,跳出國語常用2000字以上不足為奇

    屐這個字,按說文解字注【屐、搘也。爲兩足搘以踐泥也。】
    台灣的木屐是符合此字之義,不然此地地名台語發音不會使用履【呂】音,而用屐【奇】音
    只是台語若依其發音之對應正確文字,常讓人看不懂,因為超出在常用2000字
    所以通常用的是相近常用字,與正確的非常用字共同並列,看得懂、可理解即可
    竹崎鄉公所網頁在介紹此站,即是採用此方式
    http://townweb.cyhg.gov.tw/jhuci/03tour/01view.asp?id=368
    按該公所網頁介紹,木履(屐)寮站站體遺址,在那兩間工寮對面的黑黃相間柵欄區塊即是了
    印象中民國83年洪致文先生著有阿里山森林鐵路紀行一書,有張當時此站的站體的照片

    另小弟手中保留有94年版的台鐵時刻表,內載91年公布的阿里山森林鐵路時刻表
    所用站名是用木【履】寮站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也有以前的時刻表,加上長久以來的印象,確認此站一直是叫木履寮,而且是從日本時代沿用下來,直到近幾年才出現木屐寮的站名稱呼。我並不是反對它正名為木屐寮,但不能這樣想變就變,要改名也應該改個徹底,不是像這樣有的用履、有的用屐,林鐵官方自己都弄不清楚,又如何說服我們。相信很多長期觀察站名變遷的朋友,也都有發現這個問題。

      刪除
  4. 今天看了林鐵的介紹(網站上寫森鐵)超無言的....介紹鹿麻產時 他寫:鹿麻產 又名鹿滿..此站寫木履寮 又名木屐寮...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真的很不喜歡官方這種處理方式,擺明了就是要混水摸魚。如果它是這樣寫:「鹿麻產車站為長期以來的傳統名稱,但此地地名現在叫鹿滿,故也有人以鹿滿車站稱呼之…木履寮車站為日本時代就沿用下來的站名,但地方人士傳統上皆以木屐寮稱呼此地,故也有木屐寮車站的別稱…」不是比較好嗎?但終究,一個車站還是應該只有一個正式名稱,該是什麼就大大方方寫出來,有什麼別稱可以並列在一起。

      刪除
  5. 木履寮中間那幾間房子塔了!超慘哈哈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大概是因為這樣,所以這陣子拆了。

      刪除
  6. 已經蓋有新站房設施。

    回覆刪除
    回覆
    1. 真的假的?是要做復站準備嗎?7月經過我一定會好好觀察。

      刪除
    2. 蓋了一個好像公車候車亭的東西在山坡旁

      刪除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