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

千甲車站

千甲車站 (2012/09/22),是高架路線的底式車站。
千甲車站往車站大廳的招牌
尚未改回千甲的世博車站 (2012/08/30)
世博車站往車站大廳的招牌
位置:新竹市東區
構造:高架路線底式平面車站
站體:2011年高架共構無獨立站房

月台:2(岸式x2)
註解:小型捷運化通勤站

每日平均上下客人數
2011年~267,第161名
2012年~354,第155名
2013年~535,第142名
2014年~563,第142名
2015年~618,第141名
2016年~576,第148名
2017年~612 (+6.24%),第147名 (↑1)

千甲車站站牌,從北新竹算起是內灣/六家線的第一站。
世博車站時代的站牌
(2013/09/22再次造訪)
(2013/11/28添筆)
2013年1月,台鐵順應民意,將世博站正名為「千甲」,所以下方有點激動的文字變成過去式了。然而,若不是有這段時間的民意反彈,台鐵會修改嗎?不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只要做了對的事情,永遠不嫌遲(不過就是浪費了一些錢),我在此給予台鐵正面肯定。

再次來到這一站,之前就得知台鐵已將站名修正,但沒想到居然這麼徹底,「世博」兩字在車站內外的標示、站牌、路標甚至時刻表中都完全消失,除了一張「往新竹世博台灣館免費接駁車資訊」之外,完全找不到世博的痕跡,全數都改為千甲。對照起我大約一年前造訪時拍攝的照片,變化非常明顯。本來我以為世博會以副站名存續在各種標示中,結果一點都不留,好像有些矯枉過正;但仔細想想這樣才對,世博館最多撐個三、五年就會消失,屆時若要再來改掉副站名又要花一筆錢,不如現在就快刀斬亂麻將它解決。

除了世博被千甲取代之外,此站的內外景象、週邊狀態都沒有什麼改變。而世博台灣館已經正式開放了,美其名為「世博台灣館產創園區」,事實上是被環球購物中心標下來,包括週邊的百貨和大小商家一起營運。購物中心的部份我不予置評,重點是,台灣館門票平日要200元,假日要250元,連我父母他們那群「退休人員遊山玩水團」都嫌太貴,明明專程去玩,到了門口,卻也不願買票進去。好吧,我們就來看看它能撐多久吧。
(註:果然不出所料,世博台灣館在2016年6月停業,只撐了三年多,比我預計的還要早掛點。2017年9月確定拆除轉型為兒童科普教育中心。)

往六家的EMU600型電聯車停靠千甲車站,車門已閉上,列車長在確認狀況,即將開車。
往新竹方向的EMU600型電聯車進站停靠千甲車站第一月台
千甲,不再是世博。
千甲車站出口方向
千甲車站剪票口往站內的方向,雞的石雕就在前面。
貼在千甲車站的「往新竹世博台灣館免費接駁車資訊」,30~60分鐘一班。
千甲車站出站正面的景象
橋孔上的招牌和紅綠燈旁邊的指引牌,都已徹底改為千甲車站。不再有世博的影子。
千甲路,往新竹市區和世博館的方向。
按照慣例,要從車站月台上尋找世博台灣館的蹤跡,不仔細看一定找不到。
這次出現的是一個棒球的樣子。旁邊露台可以看到一些遊客。
千甲車站往竹北市區方向眺望
~~~~~~~~~~~(以下為舊文,僅供留存紀念)~~~~~~~~~~
幫六家/內灣線車站命名的人可能是中了邪,才會發生這麼多蠢事。這一站「世博」堪稱經典中的經典,新竹市政府和台鐵決策者應該切腹自殺向廣大台灣人民和鐵道迷道歉。

起初,六家線建設途中,本站暫定為「千甲」,取其附近有「千甲良田」之意,是原本就有的地名。但新竹市政府後來買了中國上海世界博覽會的台灣館,重新安置在…不,不能說在附近,而是離本站直線距離至少有1.5公里,沿馬路走要20分鐘以上。居然,新竹市政府就要求台鐵將此站改名「世博」,重點是台鐵也答應了!天啊,這兩夥人是新幾內亞人嗎?請告訴我,「世博」是一個地名嗎?搭車到這站的人,就一定是要去看那個早就過時的爛館嗎?有此先例,台北是不是要將捷運圓山站改名「花博」站,捷運小巨蛋站改名叫「聽障奧運」站,台北101/世貿站改名叫「資訊展」或「電腦展」或「動漫展」站?你要拿這種東西當副站名,搞搞怪還OK,拿來直接改名只會凸顯主事者的目光短淺、愚昧無知。5年後,不夠久,好,10年後,當這個館被大家遺忘,成為新竹市的雞肋,甚至被拆除時,我倒想看看他們會不會想把站名改回來。

此外還有一件事更讓人無力,那就是此站的英文站名,SHIBO,完全拼音,啊,干!決定要這樣拼寫的人,我打賭他智商不到30!請問外國人看到這5個英文字母,他們會得到什麼訊息?請問這能跟世博的真正涵義連結在一起嗎?這就跟中國愚民們把所有中文字拼音化就拿來當作英文名稱一樣,自己寫爽的,外國人看了一樣不懂。好,為了避免挺馬民眾說我們批評者只會罵,不會提意見(問題是,我們的意見他聽得進去嗎?),我含淚建議至少把英文站名改為Expo 2010 Taiwan Pavilion,一碼歸一碼,先讓這個鳥站名有符合意義的英文站名。

世博車站第一月台,停靠往北新竹方向的列車,對面第二月台則是一列往六家的列車。
世博車站第二月台方向,一列內灣線回送車輛正快速通過,不停靠本站。
世博車站月台全景,右為第一月台,左為第二月台,前方為竹科站方向。
世博車站往北新竹站方向,一列六家線電聯車正駛離。
世博車站的雕塑作品〈枕流漱石「磊」〉,是母雞帶小雞的樣貌,不知道為何叫這個名字。
世博車站剪票口(出站方向),兩邊可見通往月台的階梯。
世博車站售票處與剪票口(進站方向)
世博車站側面的樣子
話說回來,世博這一站附近真的非常荒涼,有池塘、菜園、稻田、荒地,聯絡道路千甲路上則是零星民宅與工廠分佈。不過看得出來,新竹市區發展迅速,不久應該也會拓及本站週邊,屆時就能發揮通勤車站的功能。另外,以後如果真的有人從縱貫線要搭火車去看世博台灣館,記得在北新竹下車就可以了,反正都要走上十幾二十分鐘,從北新竹站東口出發走的距離也差不多,不需要特別轉乘六家線然後搭一個站到世博。若是從高鐵新竹站轉六家線才建議在世博下車。

世博車站外,千甲路的立體交叉,上面標示站名為「世博千甲站」,但英文一樣是愚蠢的Shibo。這裡離世博台灣館還很遠,別被騙了。
世博車站月台上所見的景象,往新竹市區的方向,有許多菜園。
世博車站月台上所見的景象,往竹科的方向,有池塘、小工廠、荒地。
從世博車站月台眺望,不標示的話你絕對看不出來世博台灣館的位置。
世博台灣館特寫,現在科技進步,拉一下鏡頭就可以看到了,是草莓的圖案。
西行北新竹車站 東行新莊車站

2013年11月24日 星期日

竹北車站

竹北車站 (2013/09/22) 東口,也就是前站方向,旁邊可瞄到原來的舊站房。
竹北車站 (2013/09/22) 西口
竹北車站 (2012/08/30),旁邊可瞄到一點正在施工中的新跨站式站房。
位置:新竹縣竹北市
構造跨站式高架車站
站體2013年鋼骨高架建築
月台:2(島式x2)
註解:中型衛星都市交通樞紐站

每日平均上下客人數
2011年~7,244,第39名
2012年~7,752,第39名
2013年~8,819,第36名
2014年~9,242,第37名
2015年~9,512,第37名
2016年~9,477,第37名
2017年~9,841 (+3.84%),第37名 ()

新的竹北車站站牌,下一站已經改為北新竹,往新豐的距離也不一樣了。
舊的竹北車站站牌
縱貫線過了新豐站之後,鐵路以很大的曲度劃了一個S形,渡過鳳山溪,這時可見到從中壢之後的丘陵台地的地形告一段落,並進入新竹地區的平原。這個大彎道加上立刻過橋的景象,是我用來判斷進入新竹市區的指標。不過在新竹之前,還有一個竹北車站。

竹北完全是因為竹科發展造就而成的新興衛星都市,以前只是「竹北鄉」,因為新竹市升格為省轄市,新竹縣政府遷來這裡,所以才變成「竹北市」。但以前人口增加與地方發展都不明顯,不過1990年代竹科大爆發之後,科技新貴和爆肝工程師開始聚居新竹,新竹塞滿了就擴及鄰近的寶山、竹北、竹東甚至竹南、頭份、新豐,其中以竹北最厲害。1991年6萬7、2001年9萬2、2011年14萬6,現在已經破15萬了。竹北絕對是全台灣人口增加最快速的行政區。

竹北車站則是位於最早的舊市區,週邊大部分還是舊樓房,因此完全看不出來整體的蓬勃發展。而竹北站乘車人口雖也有持續增加,但跟15萬人口還是不成比例,這是理所當然的,一方面車站離電子新貴聚居區有一段距離,一方面這些高收入者對搭火車的需求應該也不會太大。不過,竹北也正在興建跨站式站房,而且基本結構已經完成,看來取代舊站的時間也不遠了。

竹北車站附近感覺並不是非常熱鬧,距離省道1(中華路)也有一段距離,甚至是在後站方向。不過15萬人口不是憑空堆砌的,只要新站完工,與鄰近市區聯絡方便,停靠班次多,竹北還是有成為大站的潛力。

(2013/09/22再次造訪)
(2013/11/24添筆)
竹北車站新的跨站式站房於2013年7月17日啟用,成為我再次造訪的重點觀察對象。新站房位於舊站偏南,兩端皆有出入口。東側是原來的前站方向,不過出入口變得沒有正對T字路口(中山路),而是在和平街上賣肉粽的店附近,道路並不寬,這也使得出入站動線有些窘迫,只要有車輛接送就形成交通瓶頸。西側就不一樣了,這是新闢的出入口,北邊為南茂廠房,周圍有許多新建大樓,車站正面則是超寬廣的停車場,道路也較寬,而且可以直接聯絡省道台1線(中華路),出入明顯較為便利。這裡假日時空空蕩蕩,保證有停車位;但上班日就不知道了,說不定會被停得滿滿的。

新的竹北站房是綠建築設計,有太陽能集電設施,外觀最明顯的是長長的人行通道,包括進出站和上下月台,很像是伸出觸手的章魚,這也是近年台鐵中小型車站跨站式設計的主流,汐科南、大林、民雄、左營皆有此特徵。至於內部因為非常新穎,裝飾用色也很大膽鮮艷,看起來確實有不同於以往的感覺。

原本預期竹北的跨站式站房會是兩個島式月台設計,不過現在看來並沒有,還是維持一島式一岸式的規模。其中第一月台(岸式)為南下方向,第二月台(島式)B側為北上方向,A側則用於待避,理論上雙向都有可能,不過應該是北上居多。我在假日下午接近傍晚的時候造訪,列車班次多且普遍都有誤點狀況,調度變化頻繁,一列莒光號原本停靠2B,後因誤點改停靠2A準備待避自強號,但自強號也誤點,臨時又取消待避直接駛離。
註:月台的預期設計後來成真,所以現在竹北車站是完整的雙島式月台跨站式車站。

第一月台直接連結舊站站房的狀態仍舊存在,兩者中間所夾的一股道並未恢復,所以仍算是岸式月台。舊站房暫時只是封閉(事實上從第一月台還是可以偷跑進去),將來會不會拆除不知道,但我猜應該留不住。基本上它並不老,沒有古蹟資格;樣式也很八股,恐怕不會有人覺得它非留不可。

竹北車站月台上的招牌,這好像是舊站時代就有的。
竹北新站兩個月台上的候車景象,左為第一月台,右為第二月台。
竹北車站月台上新舊兩種天橋並存,但前方的舊天橋已不開放,將來必定會拆除。
在新站房夾縫中求生存的舊站房
竹北車站的跨站式站房,北往南景象。
竹北車站的跨站式站房,南往北全景。
從竹北車站新站房高處偷看舊站房與第一月台間的空隙,我總覺得新站落成後它本來是要規劃成南下的側線,並將第一月台變成島式月台,不過目前還沒有這樣做。註:後來已成為島式月台
竹北車站新站房的出口
竹北車站新站房的剪票口
竹北車站新站房的售票處
竹北車站新站房往西側(後站方向),中華路就是台1線省道。
竹北車站新站房是綠建築,有太陽能面板可集電。
竹北車站新站房裝飾非常新穎鮮艷,很多乘客都想要拍照留念。
竹北車站跨站式站房往南眺望,也就是新竹市的方向。路軌的分佈一目瞭然,南下正線靠近第一月台,北上正線靠近第二月台B側。
竹北舊站與新站並立的樣貌
竹北新站西口(前站)正門不是正對馬路,所以腹地顯得特別狹窄,一旦有車輛停靠接送就很容意造成壅塞,這可能是地方政府要優先解決的課題。
(以下為2012年竹北車站景象)
EMU700型電聯車停靠竹北車站第一月台,旁邊剛好也有一列同型車在第二月台。
竹北車站月台,左為第一月台(南下),右為第二月台(北上)。竹北車站的站牌不知為何特別矮,也許是月台曾經加高過。
竹北車站北端,EMU700型正駛離。
竹北車站南端,莒光號正駛離。這個位置可以看見上方的綠色月台天橋、遠處正在施工的跨站式站房。未來很明顯會有後站出口(在最右邊的聯絡階梯)。
緊鄰竹北車站後站方向(西側)的南茂科技
竹北車站第一月台原本是岸式月台,因為跨站式站房施工,將轉變為島式月台,但拍照當時還是直接可以跨越進出站。後方也可見跨站式高架站房在施工。
竹北車站售票處與候車空間
竹北車站剪票口
竹北車站正面全景
竹北車站正前方面對的中山路,屬舊市區,有中南部鄉鎮的風情。
竹北中山路與博愛街形成的三角交叉路口
從中山路往回看竹北車站,確實不太熱鬧。
竹北車站西側(後站方向)眺望出去的廣大停車場,真的非常大。
竹北車站西側的建築之一
竹北車站西側的建築之二
北上新豐車站 南下北新竹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