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

花蓮車站

花蓮車站 (2018/06/09) 新站房工程進度說快不快,說慢也不慢,最近預計是2018年9月底啟用,會不會準時就看台鐵了。
花蓮車站 (2017/06/29) 新站房工程正在進行中,但目前還看不太出來最終樣貌。
對照左邊的花蓮車站舊站房,其規模不可同日而語。
花蓮車站 (2015/10/30)
花蓮車站 (2013/04/04),比下圖稍微好一點的角度。
花蓮車站 (2012/09/14) 人潮眾多,車輛左右夾擊,站前樹木又長得高大,非常難拍到全景。
十多年前 (2002/10/11) 的花蓮車站全景,當時東部地區觀光業還沒像現在這麼瘋狂,也沒中國觀光客來亂,在站前還能拍到這種沒人、沒車、背景是青山的純樸景觀。
花蓮後站 (2013/10/27) 規模相當大,不輸前站,不過利用旅客還是遠少於後者。
位置花蓮縣花蓮市
構造:平面車站
站體
1979年鋼筋混凝土建築
月台3(岸式x1、島式x2)
註解巨型城市交通樞紐站
每日平均上下客人數
2011年~23,432,第12名
2012年~25,057,第12名
2013年~27,372,第12名
2014年~30,290,第11名
2015年~29,773,第12名
2016年~28,966,第12名
2017年~28,930 (0.12%),第12名 ()

(2018) 花蓮車站新式站牌
(2012) 花蓮車站站牌,往北埔就是北迴線了。
花蓮車站也有懸掛式的站牌
先從窄軌時代的花蓮舊站講起。小時候返鄉,搭乘「金馬號」通過蘇花公路的漫長旅程,暈車吐個十幾次之後,終於抵達花蓮舊站前的公路局總站,都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接下來的行程,從花蓮搭火車到大富就輕鬆多了,而且又是我喜愛的鐵路旅行,因此總是以雀躍的心情踏進花蓮舊站。花蓮舊站跟以前的台北車站有點像,只是規模小一點,不過在東線是最大的站房了,而且那時候大部分的站都還是木造車站。印象中花蓮舊站裡候車大廳有許多木條長椅,剪票口看出去全是黃皮的列車,至少有兩個月台,第一月台是岸式,靠站房這邊,第二月台是島式。有時候,會碰上往返花蓮港車站的列車,都是十幾輛的超長編組,而且雜七雜八各式車廂都有,這時大人就會說那是「學生車」,因為美崙那邊有花中,搭車的學生很多。我在花蓮舊站逗留的時間通常不會太久,因為當時東線鐵路班次相當密集,很快就會有列車可搭。1982年東拓完成後花蓮舊站功成身退,花蓮~吉安間的軌道隨即撤掉,但站房一直到十年後才拆除。

1980年北迴鐵路通車後,當然就沒人要搭公路局了,而這時也冒出了「花蓮新站」,是北迴線的正式終點,不過有些列車會延駛到吉安,或是轉接駁列車至吉安,可銜接東線窄軌列車。當時花蓮新站附近一片荒涼,房子根本沒幾棟,大家都想罵人,在這種地方蓋車站是要載鬼啊,到市區還有一段很麻煩。後來東拓完成,舊線及舊站停用,花蓮新站成為花蓮市唯一的車站,北迴線與台東線可直通,不久之後花蓮新站就變成花蓮車站了。這個過程,後來在台東也上演了一次。

花蓮地區往北的公路狀況一直很糟,所以以鐵路為主,加上觀光業發達,往來旅客眾多,花蓮車站成為台鐵在東半部地區最重要的車站。這種情況在高鐵通車、蘇花常斷之後更加明顯,北迴線成了台鐵搖錢樹,雖然每日約將近3萬人次進出站只排名12,但因為以長途旅客居多(尤其是台北~花蓮),營收竟然可以排名第2,僅次於台北車站。也難怪台鐵拼了命加開宜蘭/北迴線列車,新購車廂也都投入這一線營運。

目前的花蓮車站是北迴線通車時興建,有30多年歷史的站房,但中間有經過小小整修。花蓮車站有一個岸式月台、兩個島式月台,但因為所有列車都停靠,加上大量列車以花蓮為終站、始發,列車密集且調度頻繁,所以無法歸納出停靠月台的原則。花蓮車站站房以前覺得已經很大了,但現在卻有些不敷使用,若是碰到連續假日下午到傍晚,站內萬頭鑽動,全是旅客,想找椅子坐都很難,到小7買東西也擠爆了。而花蓮後站的規模也不小,不過由於在市區反側,不利一般乘客進出,所以利用者不多,兩邊人數相差懸殊。因此,台鐵計畫要將花蓮車站改建,所看到的設計圖是一個跨站式的高架車站,但我有點懷疑,花蓮車站站場相當廣闊,從前站到後站至少有200多公尺,這跨站式車站要蓋多大才夠啊。整個台東線,政府砸在改建車站的錢,真的花了不少,實質效益有多大,恐怕將來才會知道。

花蓮車站的月台北端都已經被截斷,作為將來跨站式站房的施工空間。我所站的位置是第三月台,前方是第二月台。
花蓮車站新站房初期的施工狀況,位於現今站房的右側,遠處可見一列莒光號。
根據告示牌文字,花蓮車站新站房將於2017年5月完工。不過這當然早就跳票了。
太魯閣號停靠花蓮車站第二月台,後面第三月台還有一列EMU500型電聯車。當然,它們都是北上列車。
花蓮車站第二月台,右為北上太魯閣號,左為南下往新左營柴聯自強號。
花蓮車站第一、二月台間有兩條調度軌,停靠列車左為DR3100型柴聯自強號,右為復興號區間車,都是南下列車。
從第二月台看停靠第一月台的復興號區間車(往台東)
北上DR3000型柴聯自強號停靠花蓮車站第一月台,當時正好是鹿野高台熱氣球季。
花蓮車站難得的景象,從第一月台到第三月台A側都沒有列車停靠,只有最遠的3B月台停放著E1000型推拉式自強號。
另一時間,花蓮車站第二月台,左側是正在進站的柴聯自強號,右側是復興號區間車。
復興號區間車最末節
這張照片非常難得,我是站在上一張照片區間車的末節車尾拍攝到這輛太魯閣號車頭。也就是說,它們是在同一月台上,區間車往南,太魯閣號往北。旁邊3A月台還藏了一列電聯車。
花蓮車站第二月台,玉里~花蓮間光華號普通車駛抵終點站。離開台東線之後,就不會再看到這種活古董列車了。
花蓮車站第二、第三月台間
花蓮車站第二、第一月台間,調度軌上有一輛柴電機車R165和兩節莒光號電源車。
這張照片看似上一張不久之後拍攝,但其實是不同一天。在調度軌上運行的是R171。
花蓮車站北端,可以看出北迴線正線是介於第二、第三月台間。一列柴聯自強號正在進站。
花蓮車站南端,往台東線是單線區間,正線位於第三月台A側。
花蓮車站第一月台及站房內側
花蓮車站剪票口,從上方的電子時刻表可看出:發車月台真的沒什麼規則。
花蓮車站候車大廳的人潮,後方是販賣部,有小7和賣麻糬的店家。
花蓮車站候車大廳往門口方向
花蓮車站候車大廳售票處,買票的人很多。
花蓮車站候車大廳的座椅區,經常是高朋滿座。
花蓮車站正面門外
花蓮車站前庭,有一些石頭造景的休憩區。
花蓮車站調度繁忙,停放列車眾多,像這時候還可以看到兩列E1000停放在同一月台兩側,形成很有趣的畫面。
有時候花蓮車站路軌空間不足,接著要發車的電車還會暫時先停在月台外,等月台空間讓出來再進站。
花蓮車站地下道的奇幻風格
地下道出口往花蓮後站方向,有一段甬道。前方有些人影處是剪票收票的地方。
花蓮後站原本預設的剪票口並未使用
花蓮後站空間廣大,但利用者有限,僅有兩個人工窗口(平常也僅開一個)和一台自動售票機,和前站恐怖景象差別極大。其實我倒是建議大家不妨多經由後站進出。
花蓮後站候車大廳壯盛的座椅編組,但一個人都沒有。
花蓮後站廣闊的候車大廳,常常都只有小貓兩三隻,其中又以慈濟人最常看到,因為聽說從後站到慈濟總部還蠻順路的。
花蓮後站門面
花蓮後站正面特寫
以前花蓮鬧區集中在中正、中山、中華三條路附近區域,再加上林森路。舊站停用後,中山路東端逐漸沒落,中華路與中正路舊市區則還算繁榮,但整體而言市區有西移的趨勢,沿中山路一線發展至新站、慈濟一帶。現在一般遊客到花蓮,喜歡去吃扁食、包子,逛南濱、自強夜市(屬吉安鄉),並買麻糬、花蓮芋當伴手禮。著名景點包括南北濱公園及自行車道、花蓮港、美崙山、慈濟園區等等,而舊站附近雖然站房已拆、站場也不存在,但一部份留下來與鐵道相關的建築,現在成為「鐵道文化園區」,有一區小小的展示空間,可了解一下昔日東拓前的花蓮鐵道景象。另外新站旁也有一塊戶外展示區,幾節窄軌黃皮客車廂和貨車廂被保存在這裡(現已移除)。

花蓮車站出站正面右側
花蓮車站正面廣場,遠處都是一些名產店。
花蓮後站正面景象,廣場規模也不小。
約莫10年前,花蓮車站旁展示的窄軌木造客車。不唬爛,我小時候坐過。
南下台東線吉安車站 北上北迴線北埔車站

37 則留言:

  1. 前幾天又去了花蓮,版主您的最後一張照片那個走出車站右邊旅遊中心旁的展示區,現在已經變成"OO利停車場"了,唉...真是有夠可惜的!還好我去年有拍到照片,也恭喜你有留下照片!

    回覆刪除
    回覆
    1. 難怪~我這兩年到花蓮車站,總覺得好像沒看到,對啦,那個展示空間已經不見了,不知道車廂們被搬到哪裡去了?

      刪除
    2. 黃皮仔們去跟LDK59一起去運轉了,LDT103跟其它貨車去花蓮鐵道文化園區(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去了

      刪除
  2. 一個日出入人次破三萬的車站竟然沒有自動剪票口,好誇張,台鐵的人不會太忙碌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記得本來好像有一個?但最近一次造訪花蓮車站,確實是沒有電子驗票裝置。不曉得是不是因為中國團客太多、無法通過電子驗票口會造成嚴重堵塞?抑或是台鐵要等新站落成才考慮裝設?

      刪除
    2. 去過好幾次後,個人的淺見認為應該跟有沒有電子驗票口、或是忙不忙碌沒有關係,而是當太魯閣或是普悠瑪要發車時,只能用人工驗票的方式確認有買當班列車票的人才能進站上車。

      刪除
    3. 現在前站有了 但後站不知道

      刪除
  3. 去年6月搭乘半夜的莒光號"紅眼列車"約2點半到花蓮車站,非假日半夜的班車竟然客滿呢!
    p.s. 紅眼列車是媒體的形容( 另一班是半夜從台東發車,兩班都有商務車廂 ),旅客半夜11點半
      從台北上車,一路睡在車上清晨6點會到台東,然後眼睛紅紅地去旅遊。
      很可惜去年7月改點後只有假日才有行駛。
    我因為要轉搭第一班5點15分的區間車去拜訪和仁車站,所以就乾脆待在車站前的廣場,深夜車站附近人煙稀少,但站前廣場遼闊且燈火通明算是頗安全的環境,月圓加上夏夜涼風徐徐地吹著,可以到附近超商買杯咖啡坐在廣場中享受寧靜的夜晚,我淺薄的經驗中花蓮算是最適合在站前過夜的車站。而絕大多數人的經驗是白天或夜晚人潮擁擠的花蓮車站,但個人想推薦的是...
    清晨4點半後的花蓮車站,先是持續著暗夜但燈火還算明亮的車站,逐漸的是"破曉時分"的車站,天空從暗黑緩緩轉成深藍色,慢慢看得到車站後中央山脈的輪廓,接著海邊的方向因為即將日出,天上的雲變成類似彩霞的樣子,最後天亮了,後面那片山脈變得很清楚,又開始忙碌的一天。

    花蓮車站的深夜 - 破曉 - 天亮,只有在短短的30分鐘之內可以看得到,這是我建議大家親自去體驗的"隱藏版"花蓮車站。

    回覆刪除
  4. 先跟版主說聲抱歉!以下只能以很冗長的文字表達個人心聲,花蓮車站對我而言感受極深,敬請見諒!

    小時候每年清明全家回去掃墓時,不管是走花蓮→台中或是花蓮→宜蘭→台北,唯一的選擇只有公路局的"金馬號",那真是很要命,得坐上一整天呢!有一年更糟,因為大雨中橫、蘇花坍方,剩下就是南迴公路,這更慘...要坐兩天。"暈車"這名詞現在大概不多見,我的記憶中當年金馬號都有嘔吐袋,不僅坐中橫公路會暈,換個方向坐蘇花公路、宜蘭的九彎十八拐,更是暈到不行,生活在現代真是幸福啊!但我覺得好可惜的是,現在花蓮→台中或是花蓮→宜蘭都沒有像"金馬號"的長途客運可以搭了。

    我是1979年到"西部"上學( 當時大家都是這麼分的,花蓮、台東是極其不便的"東部",連宜蘭都還不算呢 ),從此每年待在家裡的次數屈指可數,而記得很清楚的是那年父親在金馬號開車前耳提面命要我務必認真讀書!不知版主當年離家讀書時您父親是不是也這樣?^_^
    隔年北迴鐵路通車,花北之間終於不必搞那麼久了,但對多數離家的人而言,有長假期回家才符合效益,所以寒暑假是國中、小同學們聚會的日子。另一個原因就是車費,單趟兩百元上下算是頗貴的,當時台北四菜一碗飯的自助餐不到20元,我每個月會存個幾十元,這樣就有機會多回家一趟。現在回想起來,我真的很幸運地搭了好幾年的柴油對號特快( 當年的光華號DR2700 ),2014年3月搭區間車環島時,在花蓮 - 玉里 - 台東之間又很幸運地坐上即將退休的DR2700,相隔了30年左右,坐在"白鐵仔"內看著那個電風扇還有往上推的車窗,有種"好久不見你好"的感覺。

    沒幾年後北迴鐵路有自強號了,但不管有多少班DR,假日只要是對號車就跟現在一樣:一票難求!一到回鄉的日子大家就要徹夜去排隊買票,那簡直是種"酷刑"( 現代的網路購票真棒啊! ),後來我乾脆都站自強號回花蓮。
    p.s.不過想想覺得欣慰的是,我比很多人有幸還體驗到當年坐落在地面上wiki所描述的第三代台北車站。
    開始工作有收入後比較常回家了,但也僅多了端午、中秋、元旦等連假,還是一樣買不到票。每當回家時我和老爸的SOP是:假期前幾天父親會去車站排隊幫我買花蓮到台北的車票,放假我會站自強號回去,老爸則是騎機車在車站等我,除了過年之外最多只能待兩個晚上,回程時父親再騎機車載我到車站搭車,我們的SOP就這樣在花蓮車站持續了好幾年。好嗎?當然是非常不妥當!光是為了回去而讓父親去排隊買車票就讓我覺得很難過。

    1993年稍有積蓄買車後變成開車回家,也就沒再搭過北迴線的車了( 應該是所有路線的火車 ),當時的年紀正是愛開車的時候,只要連假或是請休假就會回去,返家之路變成順時針或逆時針繞半個台灣兩種,路線是:中橫 - 花東公路( 或是東海岸 ) - 南迴公路 - 屏鵝公路 - 國道一號。
    p.s.蘇花公路兩次以後就不敢開了,感覺開在路上的每輛車都"殺"很大。
    也曾經開過南橫到海端轉台9線回家,現在南橫的天池、啞口都不通了,唉...好可惜,我認為南橫的風景不輸中橫和北橫呢!開車回家後有趣的事也不一樣了:
    1. 經過池上時會到農會買好幾袋池上米扛回去送朋友( 當時西部人很少吃到這種有夠正點的米,
     現在還正點嗎?)。
    2. 夏天在瑞穗和壽豐之間台9線路旁有賣"無子西瓜",會載個十幾顆回去( 那真是好吃,但不知
     現在還有沒有?)
    3. 好喝的舞鶴紅茶是不能錯過的,當然還有金針( 那時還沒那麼出名 )。
    4. 太麻里的台灣牛牛肉麵通常是吃飯休息處( 當年也僅是小有名氣 )。
    5. 如果走東海岸公路則有超級棒的風景( 開車適合北上方向,南下的話車道在右邊不好看風景 ),
     經過鹽寮有好吃的小龍蝦。
    太多了無法列舉。但重要的是開車回去我可以像以前一樣和父親四處去逛逛,只不過換我載老爸去!
    遷回西部後已不需這樣千里迢迢回家,但長途開車的樂趣也沒了。現在我已經好幾年不開車,城市間的交通大多是搭區間車( 不坐高鐵,因為太快感受不到那種悠閒,也貴了點 ),隨時可以在某個車站下車,逛一逛後再搭下一班繼續,最常下車駐足的是崎頂、豐富、南勢等無人化車站。此外就像您說的:坐在位子上漂亮的風景會自動來到面前。所以啦,藉此要衷心勸說的是...搭火車一直滑手機真的會錯失很多生活的奇蹟啊!

    三年多以前對於北迴線還是一直停留在單線沒電氣化的印象中,這實在是有夠抱歉的!2012年在南勢車站看到了太魯閣號,那時候才知道有這種頗"優雅"的傾斜式列車來回花蓮,好久好久沒回去了!看到跟台鐵其他列車長相完全不一樣且塗裝是白色橘條的太魯閣號,有種感覺像似見到從家鄉來的朋友,此後搭區間車時只要有機會,我會特別在不同的車站下車,然後在月台上看著太魯閣號快速通過。不過真是可惜,10月15日以後西部幹線樹林以南就再也看不到太魯閣號了,殘念啊!!!
    喔...還有,我想在花蓮長大不管是多少年級生,太魯閣應該就像是花蓮的代表,而我覺得好笑也很有印象的是和現在很多年輕人一樣都曾有過叛逆的青春期,當年國中時幹過好多次的事就是:和同學無照騎著"野狼"從花蓮飆到天祥,鬼混一陣後再飆回來,哈...這是我另一種太魯閣的記憶。

    回覆刪除
  5. oh my god 花蓮月台現在的狀況……

    回覆刪除
    回覆
    1. 過幾天就要去實地觀察了,相信是一片慘烈。

      刪除
    2. 慘烈是必然的,第一月台北端已經不能靠站快一年了,第二月台也步上後塵,電扶梯北側(1~6車)已經「大卸八塊」,列車由昔日第7車的位置開始停靠,但月台不夠長怎麼辦,所以花蓮站在月台末端又延長了約4車長度的空間。因為花蓮站最長看到的TEMU列車全長約160公尺(8節),所以還勉強可以應付,但動輒250公尺的PP車就只能挪到第3月台了。

      刪除
    3. 10月底已經見識到,雖然只停留一下子,但可以理解您說的狀況。只能靜待新站工程陸續完工了,看起來還要很久…

      刪除
  6. 請問一下~花蓮車站有行李置物櫃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記得前站以前有,現在不知道了

      刪除
    2. 面對車站出口的左邊台鐵有行李房,那裡可以暫時寄放行李(台鐵很多車站的行李房都可以寄放),每個行李是"按日"計費而不是自動置物櫃的"按小時"計費,而且費用超級便宜不到自動置物櫃1小時的價格,唯一的缺點是有上下班時間,印象中是上午8點到晚上8點,如果預計領取行李的時間是上班時間的話,那建議寄放到行李房會划算很多很多。

      刪除
  7. 花蓮站人真多
    果然是東部最多人的站

    回覆刪除
    回覆
    1. 花蓮車站拜觀光客之賜及花東電氣化,2014年7月19日升特等站

      刪除
  8.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9. 期待花蓮站改建後的樣貌!

    回覆刪除
  10. 其實我覺得後站比前站大?
    錯覺還是貓大也這麼認為?

    回覆刪除
  11. 其實我一直很好奇為何花蓮新站會這麼成功但台東新站附近至今卻基本上一樣荒涼?
    畢竟牽址時一樣都是牽到市郊,且台東還比較晚牽,理論上應該正好搭上推行花東旅遊的風潮才是,結果反而沒發展的那麼好...(難道就真的只是因為距離上台東新站-市區>花蓮新站-市區所導致?)

    回覆刪除
    回覆
    1. 當然進出站人次有差,但發展程度的差距我想應該超出了這部分的差距;而距離市區太遠旅客皆匆匆離開車站不逗留的情形,花蓮新站剛啟用時應該也遭遇過相同問題。

      刪除
    2. 我老家在花蓮,這個部份我也蠻有觀察心得的。花蓮新站剛啟用的時候周圍也是鳥不生蛋,完全沒有店家,連建築物也很少。那時候直接廢除舊站,只留新站,確實也讓在地民眾詬病了好一陣子。後來在前站重劃區開始出現了一些公寓(我有親戚就在這段時間購置了站前的公寓,但當時並不被看好,因為花蓮人還是習慣住透天,不過現在房價都漲起來了),慈濟亦在車站西南方靠近吉安交界處附近發展,先有醫院、再有大學,兩側慢慢延伸發展之後,終於讓花蓮市區與車站連成一氣,但舊站附近商圈的沒落也十分明顯,要到近十年觀光業蓬勃發展才逐漸回春。

      為什麼台東那邊沒有走向類似的發展之路?理由很簡單,就如同你想的一樣,距離問題。花蓮新舊站之間約2.5公里,而且市區本來就在舊站偏西北側,大約只需要延伸1公里就是新站了;台東新舊站相距超過6公里,從市區最邊緣到新站仍有4公里,這已經超過台東所能發展的極限了。另外花蓮市、台東市人口表面上看起來差不多(事實上台東市還比花蓮市多一點點),但花蓮旁邊還有衛星城鎮吉安,兩者市區早已相連,相加起來人口數就有一段差距了,而台東周圍則沒有類似的城鎮。

      總結來說,花蓮新站距離較近,整體人口較多,經過發展之後與舊市區、吉安結合,成為廣大的人口較密集區域。台東新站距離太遠,無法連結舊市區,兩者只能獨立發展,但因人口不足,新站附近始終無法形成密集社區或商圈,反而舊市區因交通問題而造成沒落。

      刪除
    3. 原來還有這樣子的因素呀!這真的恐怕是經歷過那段時期的在地人才了解的到了,感謝您精闢的剖析!

      刪除
    4. 花蓮新站附近在未有新車站前,已有一定發展?

      刪除
  12. 目前新聞已報導,預計10/03新車站啟用

    回覆刪除
  13. 上次去了新的花蓮車站,感覺很帥呢~
    地下道還是有在使用,不過上次去來不及走一趟了,下次再看看。

    回覆刪除
  14. 花蓮車站現在多了一堆商店(但還沒有全部完工),感覺大大可以再來補拍一下XD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兩個月進出花蓮站3次,有看到商店街已經開業。

      刪除
  15. 新站啟用很久了,什麼時候更新網站

    回覆刪除
    回覆
    1. 唉,總想等到花蓮站正面整個完工之後進行大更新,但也不知道什麼要到什麼時候。好吧,我保證下次造訪就花點時間仔細記錄目前新站的樣貌。

      刪除
  16. 想找未改建之前的花蓮車站就找到這裡了 很感謝 滿滿的回憶!

    回覆刪除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